参考答案
1.B
2.C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A.“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错误,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
C. “大众”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受众”。
D. “一定会产生”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可能会产生”。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错误,整体看应该是对上文论述的层进,上文批评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下文从这几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下文与上文是层进关系,并非对比关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互联网……赋予……”错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的是“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不是“互联网”。
故选C。
4.B
5.D
6.示例:①家长要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不给孩子买过多的复习资料;要正确认识培训班,不要让孩子上过多的培训班。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观,不要把教育功能窄化为升学竞争,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家长、社会不认可”以偏概全。从材料三第四段原文“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些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常识,对孩子的成长规律缺乏基本尊重,把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导致家庭教育应有的独立价值被抽空”可知,只是有一部分家长不认可“减负令”的实施并非所有家长和全社会不认可。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其中学校的责任更大”分析有误,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有“要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育部门和学校担负着首要责任”,没有交代二者谁的责任更大。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文中筛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家长的想法;其二,家长的做法。
从材料一第二段“很多时候,家长虽然心疼孩子太苦太累,但是为前途着想,并不愿意减轻课业负担。尤其是毕业年级,即使教育部门规定老师少布置作业、少补课,家长也会主动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第三段“让家长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材料二“在不少家长看来,既然学生最后还是要靠分数一较高下,哪里能提供灵活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选择把票投给哪里”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不给孩子买过多的复习资料;要正确认识培训班,不要让孩子上过多的培训班。。
在材料三中,陈宝生部长解释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升学竞争问题,其二是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从第二段“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尊重教育规律,摒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观念”,第三段“更重要的是扭曲的教育观在左右着很多家长的教育选择。那些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把教育的功能窄化为升学竞争,以极端功利化的标准评价教育,把教育过程视为社会和市场竞争的延伸,从根本上违背了育人规律”,第四段“对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现在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根子还是家庭教育观念出了偏差”等内容可知,家长应该要有科学的教育观,不要把教育功能窄化为升学竞争,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7.C
8.①巧设铺垫,层层渲染(侧面烘托)。写等活儿的铁匠挂马掌,为写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做铺垫;详写骡子的“疯事”,为写给它挂掌的困难做铺垫。层层铺垫,都是为了下文突出写表姐挂掌技艺高超蓄势。②正面描写,细致刻画。具体描写表姐给疯骡子挂掌一气呵成的过程,突出表姐的从容不迫、技艺高超。③精妙对比。众人面对疯骡子的表现和表姐应对疯骡子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表姐的艺高人胆大。
9.不认同。①“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说明表姐给疯骡子挂掌的事让人们印象深刻并广泛传播,从侧面衬托表姐的技艺高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表姐在传说中成为“女侠”,疯骡子成为她的“坐骑”,照应前文对表姐的评价——“凤毛麟角”,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这样结尾能激发读者的探索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肯定与赞美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表姐品德高尚”错误,应该是表现了马蹄匠表姐的技艺高超。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等分析,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写等活儿的铁匠挂马掌,为写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做铺垫。结合“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分析,详写骡子的“疯事”,为下文写挂掌的困难做铺垫。这样层层铺垫,突出表姐的人物形象。
结合“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在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等分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正面具体描写表姐给疯骡子挂掌一气呵成的过程,突出表姐的从容不迫、技艺高超。
结合“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等分析,众人面对疯骡子的慌乱表现和表姐应对疯骡子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表姐的艺高人胆大。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最后一段的“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呼应了前文的“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说明表姐给疯骡子挂掌的事让人们印象深刻并广泛传播,从而用人们的赞誉侧面表现了表姐技艺的高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丰满。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结合前文“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是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我表姐却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等分析,“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与上文内容照应,使小说情节更完整。
最后一段的“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又引发了读者思考,“另外一个故事”是什么内容,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读。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认同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的看法。与之相反,最后一段很有艺术魅力。
10.A
11.D
12.D
13.(1)况钟于是免除繁法苛政,订立条规制度,有不便于老百姓的事情,立即上奏书陈述。
(2)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上奏免除赋税七十多万石,所有周忱推行的良好的政令,况钟都协力促成。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兴利除害”与“不遗余力”是并列结构主语相同,都为况钟,前面要与 “及逋租”断开,故排除CD;“锄豪强”与“植良善”是明显的并列结构,要与前面的“不遗余力”断开,故排除B。
故选A。
本句译为:所积蓄的济农仓粟米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它代替民间为官府办治的物品和拖欠的租赋。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舒锄豪强,热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D.“起复,文中指古时官员因过失或其他原因被革职后,再次被朝廷起用,入朝为官”错误。起复在文中是指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儒生邹亮被人诋毁,他心生怜惜,便向朝廷举荐邹亮任吏、刑二部司务”错误。根据原文“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可知,况钟本就想要推荐邹亮,并不是因为心生怜悯。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蠲”,免除;“烦苛”繁法苛政;及定语后置句“事不便民者”,正常语序“不便民之事”,可译为不便于老百姓的事情。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计画”,计划;“善政”,良好的政令;“成”,促成。
参考译文:
况钟,宇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以小吏的身份侍奉尚书吕震,吕震惊异于他的才华,推荐他做仪制司主事。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皇帝因为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官员,这九府都是地位重要,事务繁重之地,命令部、院大臣推荐下属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賜敕书遣送他。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作奸犯法谋取利益,号称最难治理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求立即判决诉状。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想法或行或止。群吏大喜,认为太守昏庸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以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玩弄文字曲解法律很久了,论罪应判死刑。”马上用捶刑杀死几个人,全部斥逐贪虐庸懦的属僚。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繁法苛政,订立条规制度,有不便于老百姓的事情,立即上奏书陈述。清军御史李立清查军队暴虐,同知张微禀承暗示的旨意,动不动就用酷刑强行摊派平民百姓。况钟上疏免除一百六十人,徭役止于本身而终结的有一千二百四十人。属县拖欠赋税四年,共七百六十多万石。况钟请求按量折算成钞银,被部议拒绝,但从此以后多有减免。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上奏免除赋税七十余万石,所有周忱推行的良好的政令,况钟都协力促成。所积蓄的济农仓粟米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它代替民间为官府办治的物品和拖欠的租赋。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舒锄豪强,热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小吏,却重视学校,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向朝廷奏荐他。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升迁为御史。当初况钟为小吏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小吏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延请相见,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两个儿子去侍奉他,说:“并非没有仆役,想借此报答您。”况钟曾遭母丧,郡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诏命他服丧期间起复任用担任原职。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郡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陈述,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
14.A
15.相同点:都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尤常的深沉感慨。不同点:白诗以昨日屋内挤满了宾客、今日却门庭冷落这一变化来表达世事无常的感慨;刘诗则巧妙地赋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暗示豪门世族终会覆火,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解析】
14.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题干要求“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本诗中形容门前热闹”理解有误。诗句“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的意思是“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故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门庭冷落、门可罗雀”。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本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依照题干所说的比较内容,回顾旧知,题干要求“本诗颌联与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题主要比较诗歌的情感异同。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具体分析,(1)相同点:本诗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的意思是“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作者认为,人生的富贵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意思是“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尤常的深沉感慨。(2)不同点:白居易的以昨日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门庭冷落这一变化来表达世事如白云苍狗般变化无常,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今人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性的启示。刘禹锡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在作者的笔下,燕子历史见证人;作者用笔委婉曲折,表达了作对世事无常、盛衰变化的慨叹。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16.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背诵默写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砌、犹、誉、沮、锱铢。
17.B
18.D
19.A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所列举的事物或所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一般情况下,“如数家珍”不能用来形容对自己的东西很熟悉。文中语境是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的人物很熟悉,应选“耳熟能详”。
呼之欲出: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文中语境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很生动,应选“呼之欲出”。
固然: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显然:形容词,非常明显。文中语境是先肯定再转折,应选“固然”。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给后代。文中语境指艺术形象传播开,应选“流传”。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先写“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行侠仗义的郭靖、黄蓉”,后写“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为改变命运而不屈奋斗的青年孙少安、孙少平”,与此对应,应是“他们或来自对传统经典的巧妙转化,或是对时代人物的崭新塑造”,这样才能与上文衔接,故排除A项、B项;C项,后一分句的话题转移成“一代代观众的美好回忆中”,与上文衔接不紧密,故排除。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其原因……源于”句式杂糅,应将“其原因”删掉;
“超越……鸿沟”搭配不当,将“超越”改成“跨越”;
“代际之间”成分赘余,将“之间”删掉。
故选A。
20.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如果有外伤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的说法,“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可知,此处是对上面说法的否定,据此应填“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处,此处是一个问句,根据下文“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的结论可知,此处应填“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处,根据“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处是假设复句的上句,再根据“伤口一旦发生感染”可知,应填“如果有外伤”。
21.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是一段新闻报道,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介绍了主要内容:9月17日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状态良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根据字数要求,可保留关键信息有“9月17日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导语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和解释,开头的第一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心句,关键信息可从中提取,根据字数要求,可保留“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把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注意句子简洁流畅。
22.例文
英语教学比重没有必要降低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祖国日益强大,我们为何还要学习英语?强大不等于自大,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要了解其它国家的语言文化,知己知彼,才能不落后于世界。
正是因为这样,今日之中国没有必要降低英语的教学比重。
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你看,今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为回击美方,中国外交官员作了近二十分钟的即兴发言,而翻译官张京临危不乱,流畅自如、完整准确完成任务,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
此外,仍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还妄图用英语来展示其不值一提的傲慢。那么我们就要用比对方更流利的英语和更敏捷的思维来打败他们。
班雅伦是一位普通的深圳女孩,她在德国科隆的街头,怒怼“港独”分子,思路清晰,流利切换三种语言摆事实、讲道理,把一群在德国科隆打着“港独”标语的“乱港分子”驳得体无完肤,最终只好通过大喊大叫试图压住班雅伦的声音。这样的举动被网友发到网上,让班雅伦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无独有偶,9月4日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开学典礼,我们内地女孩上去怒撕带有“港独”字眼的海报。起初几名“港独”学生用粤语来质问这位内地女生:“为什么要撕掉海报?”女生先用普通话说:“我听不懂广东话,但我知道这种东西不该被贴出来!”然后“港独”学生用英语回击,内地女生立马用流利的口语和严谨敏捷的逻辑驳斥几名“港独”学生的观点。率先使用英语的“港独”学生的英语磕磕巴巴,远不如内地女生的英语流利。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没有学好英语我们怎么去反击那些学了一点英语就自认为高我们一等的人。
诚然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只能说有很多人用错了方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是拼音文字而不是我们汉语的象形文字,我们大家如果不改变学习汉语的思维和方法,那学起英语来肯定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不论是钟南山、王泽山,还是过世的袁隆平,钱学森……这些一线的科研专家或者工作人员,哪一个不是英语杠杠的。他们如果不懂英语,怎么去学习外国资料,怎么去创新和发展。
坚持英语的教学比重,还在于如果降低英语教学比重或者将英语踢出高考,那么穷人家的孩子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更加得不到学习英语的机会,这样只会拉大不同地区的孩子的教育差距。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学好英语是时代和国家的要求,以前的青年,在条件那么恶劣的情况,他们都能学好英语,现在我们条件这么好,更不应该害怕学英语。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材料一列举女翻译官张京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强势出圈以及圈粉无数的事例强调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材料二列举两会有代表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引发考生思考。引导语针对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的事实,提出是否降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问题,要求考生发表主张。英语教学的比重或轻或重,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有影响深远,考生要立足于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张京的出圈,就是英语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竞争时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而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降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呼声,日趋强烈”这两句暗示考生对两则材料的价值取舍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既不能忽视英语的重要作用,又要解决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的问题。
写作时,扣住材料中“张京临危不乱,流畅自如、完整准确完成任务,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英语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竞争时重要作用”,考生可以联想更多同类的人和事;而针对“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考生可以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想办法“让学生用更多时间学好母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生也可以思考应如何做到兼顾两方面,也可以综合多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应该说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2.审任务。
“英语教学的比重或轻或重,对于国家和百姓都影响深远”,这句话暗示考生要在英语教学的比重的轻重之间做出权衡。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立足于此思考问题,权衡利弊。“发表自己的主张”,限制文体为议论文。
【立意】
1. 英语教学比重应该降低。
2. 英语有用但教学地位不应高于其他主科。
3. 别让英语成为主科中的“花瓶”。
4.英语教学和其他素养的培养并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