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A项认识是片面的,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是不同点;B项描述的是“理想的礼治秩序”的特征,但后文提到了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D项,材料①最后一段提到“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但并未说“只有乡土社会满足这一前提”,表述绝对。
2.B。A项“……这造成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可知,“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以才‘……不影响社会的秩序’”;C项“部落”也属于有形的“政治权力”,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D项,“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说法错误,曲解了引用的目的,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3.答:①引用论证:第④段中引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与颜渊关于“仁”的讨论,强调了“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从而突出“礼”是个人从内在主动做出的自我约束;
②对比论证:第⑤段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了比较,“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突出了“礼是从内限制人的”,从“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强调“礼”有甚于道德,并不需要靠社会舆论,是靠“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③举例论证:举“曾子易箦”的例子说明遵从“礼”的人在独处时也会自我约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4. D。“本文描写气味儿的目的是诠释不同季节的”有误,“味儿”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些味儿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散发在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代表着北京的地域文化,目的是书写他心目中的北京。
5.B。写“煤烟味儿”时没有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6.①记忆中的北京味儿,随季节变迁而变化,春有水仙花的香味,夏有槐花的香味,秋叶飘零有股酽茶的苦味儿,冬有储存大白菜的霉烂味儿等。
②这些味儿与作者的童年相伴,是作者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的开始。它们一一烙印在“我”的青涩年华里,清晰而又深刻。这些记忆中的味儿有苦亦有甜,带着作者成长的味道。
③表达作者对老北京的深切的怀念,以及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也是重建自己的一座精神家园。
7.D(“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错,杨炯诗歌中主人公是书生不是“靖边之士”。)
8.(1)“兵气拥云间”偏重从正面写战争场面。“拥”呼应“鸣”,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3分)
(2)“雪暗凋旗画”偏重从侧面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酌情给分。)
9.B此处解释为:碰到,面对
10. B(A、第一个“焉”,代词,那里;第二个“焉”,语气助词,无意。C、第一个“于”,介词,解释为“在”;第二个“于”,介词,解释为“比”。D、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介词,解释为“在”。B、 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A“雪朝凭栏”是假设的情况,所写的不是实景。B“芳草阁”“江霞馆”“兰皋”都不是观察点。C作者并非“断然拒绝”,“唯唯否否”是虚与应付的态度。)
12.(1)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
(2)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有序地慢慢挺直起来。
13.(3分)
①本文中苏轼的话构成类比论证;
②以“书画寄物”类比“园亭”“清娱”,以书画“视如粪土”推出偶园“着意简饰”“无裨世用”。
14.C (A隽永juàn 揳钉子 B卷帙zhì 妥帖 恪守kè D嬉游 窸窸窣窣)
15. C ①属:劝请 ②茫然:旷远的样子 ③下:攻占 ④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A全对 B②危:端正 D②限:门槛 ③居:停留)
16. B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不适合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关系,指的是落后超过先进。使用对象错误。(A反躬自省: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C卷帙浩繁:帙,用布帛制成的装书的套子。卷帙,书籍或篇章。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 D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17. C
A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行动不犯错误了。
B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②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D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8.B (A“苏子”是自称。 C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D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最后一天称“晦”。)
19(15分,每空1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5)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6)酣眠固不可少
(7)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8)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9)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1)所思在远道
20(2分)
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提到“私人的道德”即可给分)
②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提到“礼”可给分)
21.第一处:“防范和警惕”改为“警惕与防范”;第二处:“家书文化在内的”改为“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共4分。一处2分,修改错误不得分)
22.仿写:她的笑声,仿佛秋日明媚灿烂的阳光似的。(仿用通感修辞,“笑声”为听觉,应转化为非听觉,如“一幅画”“阳光”等。)(3分)
【古诗参考译文】
(一)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二)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一座桥横跨修水河面,是我乡的人所称的凤林桥。过桥向北,沿河向西走几百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庙都靠近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眼睛不能遍赏。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淹成一片湖海。游玩的画舫可直达门槛下,门前高大的垂柳,在江流中露出树梢。西山百尺老樟,(人)可攀着树枝而上,如果是在有雪的早晨倚着栏杆(远眺),(则见)群山皎洁,月夜临风,四望凄清;向南望见临渊阁、东山寺,都仅是点缀而已。
由芳草阁向北面是江霞馆,馆中门洞重重,长长的秀水河江(仿佛)在茶几和席具之间,用护卫的矮墙分开,让波光可以清晰的透射过来,隔壁园子的翠竹高达千寻,随风飘舞,杂乱的挤在台阶前;积雪压在它的上面,径直匍匐在庭下;太阳出来了,残雪消融,(它们)就有序地慢慢挺直起来。
由江霞馆向北面,是块叫兰皋的高地,环境幽深适宜隐居,山凹的坡上有座小楼,可以远眺北华山。山下是一片平坦的方圆百亩的土地,放眼望去很是开阔。
由兰皋转向西面,是夕揽亭,开窗朝东看,芙蓉、柏树、栗树都很值得开诚相对。和附近的寺院观音阁仅隔一墙,清晨、傍晚的钟声、鼓声,足以引发人们的深深思索;清朗的念佛声可以在床上清楚地听到。
上述的种种,都只是名号存在,历经风雨,于是庄重严肃地把 “偶园”二字写在上面。
有一个客人教我在楼前开凿水池,在水池上修建亭子,在栏杆内种花,在庭院前堆上假山,我哼哼哈哈虚与应酬,但心中并不赞成。祖逖渡江击楫,陶侃日运百砖,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士人在现实中不能早建功劳,寄居一地来躲避世俗和藏匿自身,难道是自愿如此吗?况且贤圣之人不拘泥外物,而能与时俱进,所有的喜好本来就不能够束缚他们。苏轼在写给舅舅的书信中说道:“书画寄托物欲,我看它只是粪土。”这话如果不是苏轼就不能说,不是苏轼就不肯说,不是苏轼就不敢说。书画尚且是这样,更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园亭本来是专用来清心娱乐的,如果刻意装饰,免不了会让自已沉溺安乐,无益于社会。即使人的心灵,又有多少被山水花木所约束的呢!保全这个园子的本来样子,希望它不成为我的累赘。偶然拥有了这座园子,也就姑且偶然为它记下上面这些意思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