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D
3.B
4.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青海长云暗雪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全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表达了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堪称边塞诗的代表作。
5.不矛盾。李梦阳的边塞诗具有明显现实主义的倾向,描写戍边生活的诗歌并不比盛唐名家逊色。(1)李梦阳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2)他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唐代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又充满豪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达到了诗歌的顶峰。(1)唐代边塞诗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2)唐代边塞诗格调高昂,充满爱国主义豪情,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四个方面层层递进”错,由“同时”等词可知,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明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的边塞诗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
B.“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于文无据,原文“《诸将八首·其八》云:‘安得即时寻魏绛,务农休甲报皇天。’李梦阳借用典故……”提到了用典,但并没有说用典是其诗作最大的特点。
C.“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错,原文“‘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鞑靼传》),也用事实证明武宗亲征的重要意义”是借助《明史》的记载,不是李梦阳的诗歌。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痛陈军户备受盘剥、生计困难之状,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
B.写自己衰老孤游的感慨,不能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
C.写战争之残酷,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
D.写战争之残酷,体现杜甫诗悲悯忧民精神。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可知唐代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表现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全诗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充满了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和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决心。本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当之无愧。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材料一所说“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是就诗作内容而言,李梦阳的诗歌描写戍边生活并不比盛唐名家逊色。体现李梦阳的边塞诗现实主义的倾向。
结合材料一“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李梦阳在诗作中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李梦阳在边塞诗中也借名将之典,积极建言”“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因为具备史家的品格,李梦阳在一些边疆事务上也表现出高于一般士大夫的眼光”可知,李梦阳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史诗”特征。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可知,他的边塞诗具有动人的力量,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
材料二所说“唐代边塞诗在中国诗歌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是就唐代边塞诗反映现实的同时又充满豪情而作出的高度评价。
结合材料二“唐代边塞诗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唐代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边地风情,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雄浑奇异的风物民情,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可知,唐代边塞诗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结合材料二“爱国主义豪情是唐代的边塞诗的基调,围绕这一基本主题,又有多方面的开拓,赞美边疆雄奇瑰丽的风光,描写边塞多民族聚居地的民俗风情,讴歌各民族间和睦友好的生活,以高昂乐观的时代精神,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可知,唐代边塞诗格调高昂,充满爱国主义豪情,谱写出唐代诗坛最辉煌壮丽的诗篇。
6.D
7.A
8.(1)文章以萨沙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是第三人称叙述,从他的视角中展现妻子为他用礼服交换柿子的举动,更能反映出妻子之爱的深沉,对妻子形象的塑造更完整客观。(2)萨沙是故事参与者,并非全知视角,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更让人有亲切感、真实感,如战争下生活的艰苦、妻子对他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妻子后的悲痛感等,更打动人心。(3)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萨沙在感受到妻子深沉的爱之后立即便失去妻子,战争破坏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能更好地展现人物在战争中的痛苦创伤,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9.(1)结构上,柿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内容上,柿子象征着妻子对他深沉的爱,饱含着他们对美好事物与和平生活的向往。(3)主题上,柿子的难以获得与得而复失都是因为战争,深情的爱人与美好的柿子都因战争而毁,反映出战争丑恶,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D.“意在揭示战争造成人心的冷漠、麻木”错误,这段描写表现出塞族老人在战争下冷漠、麻木,但其主旨不是揭示人心冷漠麻木,而是为了控诉战争使人们异化成为自私、冷漠、麻木。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错误,从后文来看,妻子用这件珍贵的礼服给丈夫换一只柿子,正是“都无关紧要了”的注解,并没有“扬”,故这一短语的出现应该是以物质的“无关紧要”来反衬“爱”的弥足珍贵。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萨沙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还是战争暂时的幸存者。虽然是第三人称叙述,但他属于“内视角”,即并非全知全能,而只能根据他个人的所知所感来感受整件事,让人更有亲切感、真实感。
作为参与者,他和妻子同样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事业被毁,物资短缺,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感到“如没有妻子,他被困在这座城市里早就会发疯了”,从他的角度透露出他对妻子的感情之深,也为妻子为他换柿子的深情埋下伏笔。作为旁观者,也是妻子之爱的接受者,以他的角度来看妻子为给他买到柿子而毅然用见证着他们爱情的礼服进行交换,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和感受,更能体会到妻子之爱的深沉,对妻子形象的塑造更完整客观。
作为幸存者,他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中失去了自己深爱也深爱自己的妻子,妻子留下的爱,更让他悲痛欲绝,也更能展现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创伤,从而引发人们对战争罪恶的反思。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事物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看,“柿子”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以妻子想要地为他买柿子、用礼服换柿子、被袭身亡后失去柿子为线索。“柿子”也推动了情节发展,物资紧缺,柿子变得十分昂贵,才有妻子不得不以礼服为他换取柿子,让他感受到妻子深情的情节。
内容上看,妻子之所以换取柿子,是因为他“已数月没吃水果了”,是对他深沉的爱,具有象征意义;在换到柿子后,妻子说“瞧瞧,萨沙!它是那样红,燃烧的红,燃烧着我前所未见的红”,可见,柿子的“红”也满含着妻子对美好事物和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题上看,妻子刚刚换取到柿子,便被袭击而亡,柿子也从她手中滚落而不知所踪,柿子所象征的“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转眼便被毁灭,柿子“像是一颗星星闪耀着亮光”“那样红,燃烧的红,燃烧着我前所未见的红”的色彩越美,便越反衬出战争的丑恶,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10.A
11.D
12.C
13.(1)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2)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
14.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说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略则举大”“详则举小”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D;
“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中“其大”做“不知”的宾语,故“其大”前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理解错误,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人与禽兽是相同的,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理解错误。由原文“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可知人与禽兽是不同的,因为人有辨别的能力,禽兽没有。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得分点:观,观察;数,仔细审视;审,弄明白。千岁,亿万,数量词做名词,千年的事情,成亿上万的事物。
(2)得分点:所见,亲眼看见的;犹,尚且;况,何况。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由原文“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况且“久故也”,即时间过了很久了。可见,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说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所以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除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15.D
16.在苏轼的笔下,乡村虽然潦倒贫穷,但呈现出的是恬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而在苏辙的笔下,人们食不果腹,饱受饥寒之苦,诗句表现的是牛口当地百姓穷愁凄苦的生活。苏轼向往牛口一地的百姓的生活方式,而苏辙则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悲悯。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D.“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错。七八句写“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这里是对生活在牛口的老百姓的描述,并不是说作者自己。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以及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苏轼的《夜泊牛口》,写“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糜鹿友”,在苏轼的笔下,乡村虽然“贫贱独难守”,虽然潦倒贫穷,但是甘愿和麋鹿做朋友,呈现出的是恬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而在苏辙的笔下,写“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写人们天气很晚才回家,很难捕到鱼,“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描写人们食不果腹,又冷又饿,饱受饥寒之苦,诗句表现的是牛口当地百姓穷愁凄苦的生活。
其次,从思想情感上来讲,苏轼的诗通过描写牛口百姓的生活方式,表现了对那里百姓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热爱;而苏辙则通过描写百姓的凄苦生活,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悲悯。
17.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彬”“砧”“拂”“材”。
18.B
19.A
20.(1)使句子叙事清楚,逻辑性强。如“浣纱织绢时……,画院求学时……,采石制砚时……”用排比句式把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2)增强了抒情性。“……的素净优雅,……的活泼俏皮,……的铿锵有力”,三个形容词很好的描述了各阶段不同特点的美,抒发了对人物的欣赏和赞美。(3)整体看来,运用排比,使语言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好奇,谓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语境是观众对……有所耳闻,因此,对于……倍感……,强调感兴趣,故选“好奇”。
慢慢悠悠:不着忙,慢条斯理的;小心翼翼: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此处写展卷人打开画作的严肃虔诚,故选“小心翼翼”。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此处形容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用尽心思,故选“呕心沥血”。
交汇:水流、气流等汇合在一起,也指聚合。交融: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此处强调古今的汇合聚合,故选“交汇”。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对话”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A.中国建筑的“词汇”,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B.几位“大师”们,引号作用是表讽刺,反语。
C.“四人帮”表示特定称谓。
D.“沙漠之城”到“森林之城”表示强调的对象,也是特定称谓。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浣纱织绢时……,画院求学时……,采石制砚时……”用排比句式把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可见叙事清楚,逻辑性强;
“……的素净优雅,……的活泼俏皮,……的铿锵有力”,三个形容词很好的描述了各阶段不同特点的美,抒发了对人物的欣赏和赞美。
综合起来,运用排比,表达了强烈奔放的感情,使语言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21.C
22.①是疫苗分配的优先重点②提供疫苗支持③大量囤积疫苗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呼吁加强团结”“实现疫苗公平分配”“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存在逻辑关系,“呼吁加强团结”是具体的做法,“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最终的目标,故排除AD;
“各国”是“呼吁”的对象,不是主语,排除B。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句是总领句。根据后文的内容可以推断此处所要填写的内容,后文“要推动疫苗尽早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分配”,后文主要说的是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分配,故可填写“是疫苗分配的优先重点”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前文内容“充足地向发展中国家”,此处应填写的具体的事务,结合全段分析,这个具体的事务应是疫苗的分配问题,故可填写“提供疫苗支持”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前文说“各国应加强疫苗国际合作,避免囤积”,而西方国家的做法导致“疫苗不公”,“囤积”是“疫苗不公”的重要因素,故可填写“大量囤积疫苗”之类的句子。
23.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由三句名言组成。第一句是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同时发现自己的短处,这时会心生向往,心生羡慕,心生强烈的敬仰之心,希望自己能够“与之齐”;“见不贤”,就是见到品行上、德行上不好的人,自己应该警惕,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第二句是韩愈《师说》中关于从师的一句话,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也就是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三句是俗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而这也就是我们要向他人学习的原因。这三句话指出对人对己的要求和态度。
材料第二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看到的却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同时指出这样的危害“难以成长和进步”。由此来看,作文的指向很明确,也就是对己要严,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看人之长,观己之短,把“见贤思齐”和“见不贤内省”作为我们日常内省修行的准则。
材料要求“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借助名言开篇,引出“自省”的话题,接着联系孔子对于修养自身的一些观点,如“忠恕之道”“日三省吾身”“不求诸人,反求诸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接着反观当下年轻人的做法,分析这种做法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指出危害,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
立意:
1.自省吾身,常思己过,方能圆融无碍。
2.以他人为师,补自己之短。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