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1.C(该项“孔子之前的时代”应该为“孔子之前的封建时代”,扩大了表述范围)
2.C(A 项错误,说孔子“对这本书寄寓了支配国家兴衰的历史使命”于文无据;B 项错,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是“责任”而非“忠君思想”才是他们行为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 D项错误,材料一中的“社会信仰”是一种公民脱离宗族或家庭之后的“国家信仰”,材料二中的“社会观念”则是“家”“国”同构的关系)
3.D(该项是对国家责任感与荣誉感的体现,其他三项皆无此意)
4.首先总论孔子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1 分)然后解释国家观念缺失的社会危害性。(1 分)进而归纳分析出荣誉才是责任的理性基础。(1 分)最后下结论,明确指出荣誉的法典是社会文明存在的真正理性、绝对永恒的基础。(1 分)
5.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国家信仰已经超越了宗族或家庭为单位构成的传统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和文明的唯一基础,这与差序格局中随着关系亲疏变化而责任递减的论述是不同的。(3 分)材料二认为,中国文化中,“国”和“家”是一种同构关系,但材料二所论述的“家”“国”同构关系模式并没有表现出差序格局中所论述的差序递减的特点。(3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 分)
6.B(A 项“渲染出沉重凄冷的氛围”错误,此处氛围主要是紧张的;C 项“旨在批判特定时代里的落后的封建观念”错;D 项“两次写到锣声……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错,表达的是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7.A(该项“以补叙的形式”错误,本文中间部分以大量篇幅交代到山洞避难的原因背景,是插叙而不是补叙)
8.①设置悬念:通过埂子与大狗的对话,表现对楞子命运的牵挂,牵动读者心弦;②陈述铺垫:通过插叙交代楞子为救他爹放弃去山洞避险,为后文楞子参军作铺垫;③先声夺人:楞子出场前,从急促的脚步声写起,使人物未出场就表现出果敢有力的鲜明个性。
(每点2 分,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夕烟”本指傍晚时的烟霭或黄昏时的炊烟,文中指村子上空的炊烟,是和平生活的象征;②这样的生活是战士们牺牲生命换来的,这种牺牲又进一步唤醒民众加入队伍投身革命,因此“夕烟”又喻指由“无数支火把”组成的强大革命力量;③由此,题目“夕烟”的内涵就暗含了毛泽东诗句中革命先烈“换新天”的理想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的主题。(每点2 分,共6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10.A
11.A(该项中“门人”指门生,也即学生,而非“门客”意)
12.C(项中“成就了陈成恒独霸齐国的梦想”错,文中并无此意)
13.(1)我听说你三次受封却三次没有成功,这都是因为齐国朝廷上还有不顺从你的大臣。(落实“君”“封”“听”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共4 分)
(2)假如再调头去讨伐吴国,那些大臣一定会怀疑我别有企图的,这怎么办呢?(落实“若”“之”“为”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共4 分)
14.(1)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疆域使国君得志自负(2)使大臣们肆意作为(3)容易与国君之间产生分歧,与大臣们之间发生利害冲突。(每点1 分,共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15.B(该项“点出诗人离别西阁的真正原因”错,应为不离西阁)
16.①先用比喻刻画出江云的形态;又用拟人把沧海和银河人格化,描摹出一副日升东海、星悬银河的壮观景象。(2 分)②连用“素”、“青”、“沧”、“红”“银”等色彩词,突出白昼和黑夜景色的不同。(2分)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被美景折服,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 小题,6 分)
17.(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句1 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6 分)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 小题,11 分)
18.A(根据前文可知,贾琏送黛玉去扬州是为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奔丧)
19.C(根据这句话后文的内容“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可知,这件喜事指的是元妃省亲) 20.“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迎春下嫁的不如意,探春的远嫁,惜春的出家等;(3 分)“盛筵必散”则隐喻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走向崩溃的结局,例如贾府最后被抄家等。(2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 分)
21.B(心领神会: 意思是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预感:事先感到;预想:事先设想。周旋:盘旋,旋转;斡旋:调解;扭转僵局。 相反相成:意思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据语境,应选B)
22.D(A 项“让……和谐”不搭配;B 项表意不明;C 项“相互”赘余)
23.C(根据语境,填入的句子叙述视角应为“我”,且强调“对典籍喜爱”的状态,由此可排除ABD)
五、写作(60分)
24.(略)。参照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评分标准评阅。
【文言参考译文】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齐国即将侵犯鲁国,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子贡到齐国去,拜见陈成恒,对他说∶“鲁国是一个难以攻打的国家,你却要去攻打它,这样做错了。”陈成恒问∶“为什么说鲁国是难以攻打的?”子贡回答说∶“鲁国都城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既狭又浅;鲁国的国君愚昧不仁,大臣都欺世盗名、毫无用处;鲁国的 百姓也讨厌舞刀弄枪,不喜欢打仗的事,因此不能与鲁国交战。假如你一定要打仗,那还不如去进攻吴国。吴国都城的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既宽且深;士兵的盔甲十分坚固,而 且是新做的,军队人数也较多,武器装备尤为精良,同时,还派遣有足智多谋的大夫负责守城。与吴国交战是容易对付的,你不如去进攻吴国吧。”陈成恒听后气得脸色变了,愤怒地说∶“你所说的难事,正是别人以为容易的事;你所说的易事,却正是别人以为困难的事!你用这些话来开导我,是什么用意?”子贡回答道∶“我听说忧虑国内事务的人必定去攻击强国,优虑国外事务的人才去进攻弱国;现在你的担心是在国内呀!我听说你三次受封 却三次没有成功,这都是因为齐国朝廷上还有不顺从你的大臣。现在你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疆域,灭掉鲁国来提高大臣们的声威,但你自己却并不能获得任何功劳。你这样做,对上只可能使国君得志自负,对下也必然使大臣们肆意作为,你自己想要成功大事,就难上加难了!况且,国君一居功自傲就会放纵胡为,大臣们一居功自傲也会争权夺利,于是,你与国君之间势必产生分歧,而你与大臣们之间也难免发生利害冲突。这样的话,你在齐国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危险了,简直就像把鸡蛋堆叠起来一样的危险!所以,我认为还 不如去进攻吴国。更何况吴王刚勇威猛,处事果敢,令行禁止,百姓都熟习攻战、守城之道,将领超然客公众号也法令严明,与吴军交战,齐国的这些笨家伙,一定会被生擒活捉了。现在你挑选四周诸侯中的强国来作战,让大臣们去围攻这些国家,使齐国的将士都死在外国,朝廷中的大臣也跑光了,这样,你上无作对的强臣,下无节制百姓的士吏,能够独自统治齐国的人,只有你了。”陈成恒听后说道“:讲得好!但是,我虽想按照你的话去做,齐国的大军现在却已经开到了鲁国的城下,假如再调头去讨伐吴国,那些大臣一定会怀疑我别有企图的,这怎么办呢?”子贡说∶“你现在可以按兵不动,我马上去拜见吴王,让吴国出兵去救鲁伐齐,于是,你就下令齐军迎上去,与吴军交战。”陈成恒同意了子贡的办法,于是,子贡就动身赶往吴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