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湖北省2021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1-2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北省2021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考
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超人”?尼采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其实,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都可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英雄。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纵观尼采的哲学,主要有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真理或意义。所谓的真理或意义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意图在生活中寻求点什么,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这就是理论虚假。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会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还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超人”。
    (摘编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材料二:
    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这一种人,从前本可以夷到九族,连累邻居;现在却不过是几封匿名信罢了,但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缩。
    所以现在的中国,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
    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
    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几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尼采说:“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咄,我教你们超人: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
    (摘编自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于悲剧而可怕处境的人类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虚无的困境,于是尼采向世人宣告上帝已死,揭示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
    B.当世人无法通过探索发现人生的客观真理或意义,从而产生幻灭感,并陷入悲观绝望,这种状态就是人生虚无。
    C.在这个复杂纷纭的社会,有人相信世界的表象背后存在绝对本质,并可据此找到价值和意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可被归人积极的虚无主义。
    D.尼采认为人应该立足于现实,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他所说的“成为你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本身强健有力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因此强健的体魄是成为超人的必备条件。
    B.认识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有可能收获创造价值的自由。
    C.虚无既然是人生的真相,那么人只要能够直面虚无,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D.鲁迅认为炬火对青年并无大的意义,所以希望青年在黑暗里发出自己的光热。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鲁迅所说“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是(3分)
    A.上世纪50年代“糖丸爷爷”顾方舟在艰难困苦中不畏艰险临危受命,带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批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B.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时代楷模”张桂梅克服重重困难,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C.电影《无问西东》中,在民族危难时刻,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飞行员,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D.中国共产党率领受压迫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
    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鲁迅虽然认为尼采式的超人太过渺茫,但也未完全失去信心。请简要概括鲁迅在思想上与尼采超人学说的契合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孩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想复杂,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
    C.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D.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
    B.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8.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4分)
    9.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
    B.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
    C.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
    D.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齐景公在位时还是有所作为的。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白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4分)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4分)
    14.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诗招南阳秀才
    林逋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事,病多争向倚门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题柱: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以“题柱”为得到皇帝赏识。倚门:《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事由,诗人相劝朋友不可因未被推荐成功,就如漂泊的游子般意志消沉。
    B.第三句使用“题柱”典故,劝勉朋友应继续保留远大志向和抱负,终会得到赏识。
    C.第四句使用“倚门”典故,进一步劝朋友振作精神,否则容易生病而令父母担忧。
    D.尾联情真意切,以西湖美景相招,相信山水之美能够为朋友洗涤衣尘、慰藉心灵。
    16.本诗颈联所写柳色、杏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被联合国推崇为国与国交往最高法则的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所认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处世准则,它在行动上表现为“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3)运用典故可以拓展诗歌内容,丰富诗歌情感,使诗歌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如陆游《书愤》“     ,      ”就巧用典故而成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美军从东西两路呈钳型攻势向鸭绿江全线推进,直逼朝鲜政府的临时所在地,    声称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而对战局的突然变化,中央军委急调第9兵团入朝作战,10余万志愿军    翻山越岭,隐蔽接敌,开进长津湖战场。
    1950年11月下旬,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积雪达40厘米厚,气温骤降到零下30摄氏度。11月27日晚,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志愿军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中,随后就以    扑向美军,将美军分割包围于柳潭里、新兴里和古土里等地区。在整夜的伏击作战中,6连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高地上。他们一个个身着单薄的军装,持枪俯卧在战壕里,保持着战斗姿势,怒目注视着前方,随时准备冲锋。战士们化成一群冰雕,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洁白的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细小而又坚硬的冰凌。
    这就是“冰雕连”的由来。从此,“冰雕连”成为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昭示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精神。“长津湖之战”,志愿军冻饿交加,在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运输补给严重落后等艰苦的条件下,发挥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北极熊团”一个整团的纪录,彻底     了东线战场的局面。
    18.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狂妄   昼伏夜出   犹如猛虎下山之势    改变
    B.叫嚣   昼伏夜行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改变
    C.叫嚣   昼伏夜出   犹如猛虎下山之势    扭转
    D.狂妄   昼伏夜行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扭转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冰雕连”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B.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和王亚平于2021年10月16日先后进入神舟十三号“天和”核心舱,即将开启为期六个月的飞行任务。
    C.目前有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世卫组织称其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要求各国加强监测与测序工作。
    D.日前,为整治娱乐圈乱象,中央网信办要求各部门联合惩戒违法失德艺人,特别奉劝那些失德艺人趁早放弃侥幸心理,因为艺德红线碰不得,谁碰谁“掉线”。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运输补给严重落后、冻饿交加等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B.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运输补给严重不足、冻饿交加等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C.志愿军冻饿交加,在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运输补给严重落后等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D.志愿军冻饿交加,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运输补给严重不足等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近期,“废话文学”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
    说起“废话”,它和文学沾边,  。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话到头儿来全是废话。”由此可见,废话源远流长,并非今日之网络才独有的现象。  ,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侃侃而谈、毫无戒备,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这样看来,有的人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会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或许是无用的,但可有趣。金圣叹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语堂也曾表示过: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  ,就是在包容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线部分可改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枣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认为哪句话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1年5月份,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大二男生唐同学为了去看看这个世界,决定乘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一路上他耗时6天5夜,乘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了1291个站点,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上海到达北京。
    有人说,坐高铁、飞机更加高效快捷,这样坐公交车完全是浪费时间,大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有人说通过坐公交车旅行,能够感受到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路上”何尝不是一种研学,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经历;还有人认为这位同学有勇气和智慧,这趟属于一个人的旅途有缜密的计划,有满满的收获……
    针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以光明中学高二学生李华的身份给这位同学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