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2.A
3.C
4.(1)第一处,揭示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思想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存在盲区,证明“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家”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并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2)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5.①构建相互尊重的家庭成员的关系。②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③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
D .“20世纪初以来,…… ‘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错误。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而且原文是“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错误。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B.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
(1)第一处,由原文“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更能证明本段的观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
第二处,由原文“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并在本段段末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2)引用名家的观点,可以更具权威性,更具说服力。故结合两处引用可以概括为: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可概括为:构建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关系。
由材料一“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可概括为: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
由材料二“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概括为: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6.B
7.B
8.从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从把汇款单晒出59天,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从冒充莫雨的大义凛然,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认同与钦佩。
9.答案一:是圆形人物,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感到意外:①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②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令人信服:①达师傅曾是地下党的交通员,有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品质;②达师傅一开始就对“莫雨”有好感,两个月来的冷落让他懊悔,也让他增添了力量。答案二:不是圆形人物,他让我们感到意外却不令人信服。感到意外:①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②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不令人信服:①地下党交通员的身份不够真实,和达师傅传达室收发员的身份反差太大;②达师傅害怕惹麻烦,又感受到众人对汇款单避之不及,却大胆认下“莫雨”,没有征兆。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表述错误,文中写道“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上安静了下来。可又分明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谁是莫雨?莫雨是谁”,可见大家只是好奇,并没有“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的意思。
C.“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测出达师傅就是莫雨”表述错误,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怕大家误以为他们之中的一位是莫雨。
D.“这体现了他工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表述错误,史正斌暗地搜集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露体现的是其正义的一面。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汇款单’是全文线索”错,线索应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但文章前五段并未出现“汇款单”,因此,不能说它是全文的线索。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动态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可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出于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而想保护他,不想让周边的人发觉此事。
由原文“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可见,此时的达师傅,对莫雨疏远、畏惧和冷落,怕因自己偷偷藏匿汇款单让自己的工作不保。
由原文“他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等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大义凛然,从内心深处对莫雨表示认同与钦佩,所以他才冒充莫雨。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题目要求“判断‘达师傅’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可知,对此类题作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表述得当,即为正确。
若认为达师傅是圆形人物,要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加以阐述。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可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出于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而想保护他,不想让周边的人发觉此事。之后怕因自己偷偷藏匿汇款单让自己的工作不保,达师傅把汇款单展示出来,但后来他从内心深处对莫雨表示认同与钦佩,所以冒充莫雨。从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到把汇款单晒出59天,再到冒充莫雨的大义凛然,体现出达师傅作为曾经的地下党交通员,有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品质。而两个月来传达室的冷落让他懊悔,也让他增添了力量。总之,达师傅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因此说他是圆形人物。
若认为达师傅不是圆形人物,也要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加以阐述。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又因为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把汇款单晒出59天,这些做法都不够磊落,不令人信服。而此时达师傅的身份是传达室收发员,这个身份与地下党交通员反差太大,不令人信服。再者,达师傅害怕惹麻烦,如文中写道“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又感受到众人对汇款单避之不及,却大胆认下“莫雨”,毫无征兆。因此,达师傅没有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所以,他不是圆形人物。
10.D
11.A
【解析】
10.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分析错误,诗人借助恬静清旷的画面表现对长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使诗人无法安眠。
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语言活泼俏丽”分析错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故选A。
1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有”通“又”, 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去”通“弆”,收藏。
B.“以”通“已”,已经;“详”通“佯”,假装。
C.“绌”通“黜”,(被)罢免;没有通假。
D.“离”通“罹”,遭受;“雠”通“仇”,仇人。
故选C。
1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作动,推究根源;
(4)形作动,变小变弱;
(5)名作状,表比喻,像云一样;
(6)形作名,智慧;
(7)名作状,表工具,用剑;
(8)名作动,结为婚姻;
(9)动词使动,使……灭亡;
(10)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11)形作动,作乱。
(1)为形作意动;(2)(9)为动词的使动用法;(3)(8)(10)为名作动/(4)(11)为形作动/(5)(7)为名作状/(6)为形作名。
所以分类为(1)/(2)(9)/(3)(8)(10)/(4)(11)/(5)(7)/(6)。
故选B。
1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2)“草稿”,古今同义,指在进行文学创作或其他创作前,为了使正式稿件(作品)显得更为整洁,或为了使创作过程不至于混乱等目的,而提前做的文本内容。
(3)“好色”,古义,多写男女爱情;今义,喜欢女色。
(4)“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5)“从事”,古,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投身到(事业中去)等。
(6)“亲属”,古今同义,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7)“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8)“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9)“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10)“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1)“恐惧”,古今同义,意思是惊慌害怕,惶惶不安。
不是古今异义的是(2)(6)(11),排除ABD。
故选C。
15.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动句,“于”表被动;宾语前置句,“何”为前置宾语,“以何”;被动句,“为”表被动。
B.都是宾语前置句,“谁”“何”“自”分别为前置宾语。
C.都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言天子射(于)上林中,“上林中”为后置状语 ;盛(之)以锦囊,“以锦囊” 为后置状语;而倔起(于)阡陌之中,“阡陌之中”为后置状语。
D.都是定语后置句,“十二”“汶汶”“留在汉”分别为后置定语。
故选A。
16.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A.“当”,抵押/判决。这两句分别翻译为: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抵押;本应判处死刑。
B.“属”,连接/撰写。这两句分别翻译为: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屈原撰写的草稿尚未定稿。
C.“因”,通过/沿袭。这两句分别翻译为:你通过我而投降;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政策。
D.“幸”,都是希望之意。这两句分别翻译为:希望国君总有一天能醒悟;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
故选D。
【点睛】
17.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劾大不敬”是说“被判定大不敬的罪”。“劾”:判决,判定。
B.“谢汉使曰”是说“向使者谢罪说”。“谢”:道歉。
D.“若知我不降明”是说“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若:你。
故选C。
18.C
19.B
20.A
21.(1)有百姓到官府诉称冤枉,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理追问。
(2)与楼船相比,安危的情况不一样啊。陛下为什么要踏上这险恶可怕的路径?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
22.①曾师从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②家中藏书甚多。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他的祖先从琅邪向南渡过长江,居住在丹阳,是江东的豪门士族。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元昌打猎没有限度,弘直上书直言极谏,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他渐渐被汉王元昌疏远,又转为荆王的朋友。龙朔年间去世。
本题中,“自琅邪”“南”均作“度”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
根据语境可知“元昌”就是汉王,“汉王元昌”不宜断开,排除D。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错,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错在“是历史上最好的”,原文说的是“有唐以来”。
故选A。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诣”,到;“以”,因为;“鞫”,审问,审理。
(2)“比于楼船”,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楼船比”与楼船相比;“涂”,道路;“伏望”,表示希望的敬词,俯伏而希望;“驻跸”,帝王出巡,沿途暂时停留。
2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可知曾师从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
由“武则天因为王方庆家多有藏书,曾经向他访求王羲之的墨迹”可知家中藏书甚多。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的祖先从琅邪向南渡过长江,居住在丹阳,是江东的豪门士族。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元昌打猎没有限度,弘直上书直言极谏,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他渐渐被汉王元昌疏远,又转为荆王的朋友。龙朔年间去世。王方庆十六岁时,离开家担任了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唐高宗永淳年间,多次升迁后担任了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被任命为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物到中国进行交易。原来的都督路元睿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带着刀杀死了。王方庆在任数年,秋毫无犯。他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大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理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都以法律进行制裁,因此境内清静太平。当时人们议论,认为唐朝建立以来治理广州的官长没有能超过王方庆的。武则天曾临幸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想要乘坐手挽的便舆上去。王方庆进谏说:“如今山路危险,向上看使眼睛惊骇,向下看让人心寒,把这与楼船相比,安危的情况不一样啊。陛下为什么要踏上这险恶可怕的路径?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没去。武则天因为王方庆家多有藏书,曾经向他访求王羲之的墨迹。王方庆奏道:“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祖都已经献入宫中。”王方庆又上告:“近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随同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已经违背礼教,实在是玷污陛下的德政和教化。伏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禁止。”武则天听从了这意见。王方庆因年老多病,请求担任闲散一点的官职,于是被授任为麟台监修国史。圣历二年,武则天想在冬季十二月讲习武事,有司迟延,打算延缓到第二年早春正月。王方庆上疏道:“臣担心水涝败坏草木,霜雪损坏庄稼,夏麦不能丰收,没有了粮食收入啊。伏望陛下垂恩,不要违背时令,应该到农历十月讲武习兵,来顺应天道。”这一年,他被授任为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王方庆去世,谥号贞。中宗即位,因为王方庆是旧时的宫僚,追赠为吏部尚书。王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好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应答,都引经据典,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编辑成书,名为《礼杂答问》。
23.C
24.①本诗尾联表面说除草开路,欢迎严武到访;②实则运用典故,表达锄草力耕的选择,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出仕做官的邀请。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 “表明自己不懂礼法”“解释为官不长久的原因”错误,诗人以阮籍自比,说自己不懂礼法,只是解嘲之语,是不愿出仕为官的托词,并非不懂。再者,根据前两联的内容来看,诗人说自己曾经在朝为官,现在真心想过幽居的生活,所以颈联也并没有说“为官不长久”的原因。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严武欲邀请杜甫出仕做官,其《寄题杜二锦江野亭》尾联的大意是,我将骑上骏马,去使君滩拜访你。
杜诗“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的意思是说,如果您出了城府屈驾来访,我一定会除掉门前的茅草开出一条路来(欢迎您)。
从表层含义来看,在茅草中开出一条路,表达诗人对朋友严武到来的欢迎;从深层含义来看,尾联又借用典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的意思是,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结合前几联诗来看,诗人选择前者,表达了自己愿意除草力耕,也就委婉的拒绝了严武的出仕邀请。一语双关,巧妙含蓄。
2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指”“迩”“藩篱”“”“旌旆”“逶迤”“已”“惘”。
26.A
27.C
28.(1)修辞手法:引用。(2)表达效果:①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②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能力。
“花样繁多”,有很多手段或样式的意思。“丰富多彩”,指内容充实,品种繁多,形式多样。语境中形容月饼的品种样式多,用“花样繁多”。
“摇摇曳曳”,摇摆不停,逍遥,飘摇。“摇曳多姿”,形容摆动的姿态变化多,优美动人。语境中形容烛火摇摆不定,用“摇摇曳曳”。
“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爱不释手”,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语境中强调赞扬肯定,应用“赞不绝口”,若填“爱不释手”语法上与前面“手中”有重复。
“半路出家”,比喻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老当益壮”,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更加豪壮,现多用来形容年纪虽老,但干劲仍很大。语境中是“从酒店退休的她”干起了纸扎灯笼的活儿,用“半路出家”。
故选A。
2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少广东人”相关的内容没完结,便又引出“灯笼”相关的句子,导致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排除AD。
“亮起灯笼,它照亮……”语序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亮起灯笼”缺主语,“它”应该是灯笼,承前指代主语衔接才顺畅自然,改为“灯笼亮起”,排除B。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句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属于引用古诗词,其中“明月”点明了时节为中秋,团圆日,“天涯共此时”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激起思念亲朋故友期盼相聚的真挚感情。结构上看引出下文有关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扎灯笼,为写广东人的灯笼情结以及陆燕红扎灯笼做铺垫。表达效果上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富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9.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句子逻辑关系的能力。
A.从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B.“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这个人的话既承认“没有过问”“侧面了解”,又“提点意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C.答非所问。问的是鱼鳃和嘴为什么会动,饭店经理回答的是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答非所问。
D.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不矛盾。
故选D。
30.【例文】
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我方观点是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定义,“自律”就是德治,“他律”就是法治。我们并不否定自律,只是认为他律更重要,在强调“自律”,提高每个公民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他律”,采取法治手段。
每个人,总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就像自己的后背,如果不借助他人或者工具,是看不到的。我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同学们很活跃,有的同学是无法做到完全自律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他进行他律是正确的。要明白一点,他律,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来限制我们的,是让同学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为我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句话说得好,纪律是成功的前提,是胜利的保证。
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为什么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陋习?为何诸如此类的小事总是禁而不止呢?如果自律更重要的话,就不会禁而不止,成为几千年的陋习。相信大家都知道花园城市——新加坡。据说,新加坡法治多用重典,政府规定,凡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小便不冲等,只要被巡警发现,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6500元);第二次加倍;第三次除处以罚款外,还要穿上号衣上街扫马路,甚至挨鞭刑,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在76%的国民是华裔的新加坡,街道清洁干净,没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等现象。如果新加坡没有他律,那怎么会有现在的花园城市?这难道不是他律的重要性吗?
自律承诺再惊天地泣鬼神,无非是制度外的修补而已,我们认可它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自律必然要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之上,没有严格的监管与严厉的处罚制度,仅仅靠自律就幻想天下太平,其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国家为什么还要有法律?学校、班级为什么还要有校规校纪、班级文明公约?法律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比如严禁酒驾的交通法规出台之前,难道酒驾者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重要吗?可是多少交通事故是由酒驾造成的。正是其后果严重国家财出台了严禁酒驾的法律。都知道军令如山这个词吧,靠军人自律不行吗?再如,学校为什么要成立学生会,在学生会的监督下,学校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变化,抄袭作业的现象少了,乱扔纸屑、方便袋等垃圾的现象少了,这正是他律重要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审题】
本题要求写一篇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楚”;首先明确反方观点是“他律比自律重要”,接着要理解“他律”指什么,指由他人来束缚规范自己的行为,即通过外在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个人品性修养来看,“自律”确实作用巨大,如果人人能自律,社会会清静不少;但关键就在于“人人自律”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是无法达到的;材料中正方说“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强大的自律意识,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其实概括并不全面,因为事实上也有不守规矩之人冲撞卡口,试图扰乱秩序给私人谋利,而能够制止这些行为的,恰恰来自于“他律”——国家的法律与其他民众的阻止;由此可见,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想建立“道德社会”,不如建立“法治社会”,如此才能兼顾“人人”,而不至于让一部分不够自律的人破坏秩序。况且,即使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也同样存在着“他律”,如社会公德,其实不只是个人素养,还有公众的看法、谴责等倒逼人们规范自己行为。由此可见,“他律”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比“自律”起的作用大得多。在书写过程中,可以先亮观点,再阐述他律的优点,并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以体现辩论稿的特点。
【立意】
1.缺少他律,社会将失去秩序。
2.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克己”君子。
3.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他律。
4.他律的好处。
5.他律是群体社会的必须手段。
【素材】
1.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交通规则的约束,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会更多,如果没有学校校规校纪的规范,我们怎么能够安静的在班里上课和学习呢?中国的煤矿事故一次次的震惊全国,难道是由于工人或管理者没有自律、缺乏安全意识甚至不要命所导致的吗?据报道,根源在于高额经济利益腐蚀了某些矿主、政府官员的自律对于这些不良矿主和官员,只有严格的他律才能督促他们开展安全生产。
2.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如果抛开了社会,人怎么还能称之为人呢?社会是由人和人组成的,如果没有道德或者国家的法律法规甚至学校的校规校纪的约束,我们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自律所依据的标准是人的内心准则。在当今社会,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分散的个人如此,社会本身也如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自律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上课睡觉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老师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确实做到了自律,对于这种现象,又如何用“自律”比“他律”重要来解释呢?
3.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没有他律,自律就没有形成的基础,离开他律的自律只能是无律。大家都知道球赛,为什么要有裁判?不能说所有球员都很不自觉,都不懂得自律,但是一旦比赛激烈起来,自然看不清球是否出界了,看不到自己或者别人是不是越位了。因为球员的精力,都在球上,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裁判的他律,比赛是肯定进行不下去的。球员们的自律当然重要,但是,单单依靠“革命靠自觉”的自律,肯定是不行的;相反,只有有适当的他律存在,就能确保大家都在规则之内进行比赛,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的顺畅。
4.道德的发展阶段应该先是他律(诸如权威,他人对我们的约束)起作用,而后慢慢这种外在的规矩内化(比如说我们记住规矩之余,并且对这种规矩有了个人的理解内化,进而以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约束,即自律)。
5.他律有以下几个好处:他律由他人引导,约束,有一定的标准,不像自律可波动性大,不能确保文明习惯的养成。他律对中学生的文明习惯的保持有可靠性和长久性。他律具有权威性。
【结构】
本文先亮出观点,接着阐述“自律”“他律”的概念,并强调“他律更重要”;接着,分别从他律对个人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的角度阐述他律带来的好处,正面论述;又反驳“自律比他律”重要的观点,反面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他律比自律更重要”。
【点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