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4届2021—2022(上)第三次定时训练
语文答案
1.D
【解析】A项,曲解文意。“完全可以替换”错,原文“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B项,“社会中个体是否静止又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静止”分析错误。原文,“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所以,个体本身不能静止,个体是否静止不影响结构的静止。C项,“就会被新的社会分配标准取代”错。根据原文“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可知:会有新的标准,但血缘继替不一定被“取代”。
2.B
【解析】B项,“论证了社会变迁的速率对血缘作用强弱的影响”理解错误。论述类段落的开头句很大程度上是该段的论点,结合愿文“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可知,文章第二节通过列举血缘继替的三种类型,论证的是血缘对社会结构稳定的作用。
3.D
【解析】D项,“就无法避免社会纠纷的发生”错。原文是“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血缘继替只能解决有些纠纷,D选项的说法太绝对。
4. C
【解析】“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不是全知视角,是有限视角。
5.①为诗人的出场造势:黯淡、破旧、简陋的环境,完全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
②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桌上“半个月之前”的报纸,墙上“画艺拙劣”的绘画,这些其实是不符合诗人的特质的。
6.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理由:①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
②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7.D
【解析】句子大意是: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
“改常州”,动宾结构,“常州”是“改”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寻”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应断到下句,排除AC;“曰”字是对话标志,应在其后断开;“大用意”是“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8.D
【解析】D.“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并非都是褒扬性质的。
9.C
【解析】C.“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大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是不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
10.(1)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解析】
(1)题得分点有:“会”,恰逢、正赶上;“交荐”,共同举荐;“召为国子博士”,被动句。
(2)题得分点有:“博学”,广泛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
11.①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大胆直言。
②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解析】
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劝谏太子,“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孝宗命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疏力谏,又上书太子,大胆直言。二是拒绝韩侂胄,“韩侂冑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掌权的时候,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12.B
【解析】B. “意蕴相同”表述有误。“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13.①视觉、嗅觉相结合(多感官)。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多视角)。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意思是: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从写景顺序看,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所见;水中红蕖,则是俯视之景。“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诗人的描写,俯仰、远近层次分明。
从调动感官的角度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写视觉,“细细香”是写嗅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是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从动静角度看,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
从色彩的搭配看,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色彩鲜明。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时时”“细细”使用了叠词,增添了诗句的韵律美;同时“细细”又使用了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14.(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5. D
【解析】括号内所填内容应该为表现“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的句子。
A项,比喻一开始或暂时在一方面有所失,最终在另一方面有所得。不合文意。
B项,突出金钱在交往中的重要性,而“礼尚往来”中的“礼”更强调礼节。不合文意。
C项,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不合文意。
D项,意为感念他人的恩德。符合文意。
16. A
【解析】
①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此处用来形容社会上“人情礼”,应选“愈演愈烈”。
②寡淡:指食物的味道淡,也可以指趣味、情意等不浓。平淡:形容事物、文章等平常,没有曲折。形容“人情”,应选“寡淡”。
③清规戒律:指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泛指规章制度,现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陈规陋习:指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此处应选“陈规陋习”。
④健步如飞:形容脚步轻快有力。奋勇前行:鼓起勇气,一直向前。结合“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选用“健步如飞”更合语境。
17. B
【解析】 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把“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改为“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第二处,动宾搭配不当,“成就了……故事”改为“成就了……佳话”。
18.①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
第一空,前文是假设“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后面就应当是假设的结果,根据前面的语句可以分析此处要写的是“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第二空,填空处是对前面句子的总结概括,“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气质好,“受熏陶比较少的人”气质不好,因此填写二者气质方面的差别较大。
第三空,应与前面的“在个人,改变气质”对应,再根据“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可知,应填写“可以转变风气”。
19.①“冗长”改为“绵长”;②“垂念”改为“常念(感念)”;③“斧正”改为“教导(教诲、关爱等)”;④“恭喜”改为“谨祝(敬祝、恭祝)”;⑤“望”改为“请”。
【解析】“冗长”指(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这里用来陈述“师情”不仅搭配不当,而且感情色彩也不正确,应改为“绵长”,“绵长”是指“延续久远”,用来陈述“师情”恰当。“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作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此处用于“学生想念老师”,谦敬错误,应改为“感念”或“常念”。“斧正”是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此处语境表达学生得到老师的教导,应改为“教导”或“关爱”。“恭喜”表示祝贺,,此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应改为“敬祝”“谨祝”等词。“望”是“希望”之意,用于上对下,此处表达的是学生想要老师继续指导自己,应改为“请”或“恳请”。
20. ①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②以土为生,土地不流动,具有稳定性,世代定居;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④排斥契约。倪二与贾芸是街坊邻居,是熟人关系,讲交情,讲面子,把写契约看成一种见外。所以,也就体现出一种仗义。
21. 略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以做人要正直以及对人有诚信的道理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他日太子读《陆宣公奏议》,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依次提拔使用他们。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何如辞谢而不居位。愿殿下三番五次推辞,而不要居这个位。”太子为之恐惧。孝宗看了他的奏疏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馆职调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赴行在,他辞谢。后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1203),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开禧元年(1205)又召他,他再一次推辞。第二年,升宝谟阁学士。逝世,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光禄大夫。孝宗起初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因此不被重用。韩侂冑当政,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做记,许以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韩侂冑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杨万里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