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A项因果关系不当。C项“唯一途径”以偏概全。D项“主要作用”分析不当。从文中可知,明代后冰上活动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活动中。)
2.C(“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错,应为“阿勒泰地区”)
3.C(材料一的观点是: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A项,表达的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意义。B项,大众渐渐喜爱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C项,各地的冰雪设计与地域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大众冰雪运动更丰富多彩。D项,体现的是冰雪运动项目带来的好处。因此,A、B、D三项跟文化传统无关,只有C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观点。)
4.①开头指出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和文化十分悠久;(1分)②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阐释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先写其起源,再写其材质和工具以及运动形式的变化;(2分)③最后总结,点出要“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1分)
5.①有利于弘扬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传统。②增强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性,增强凝聚力。③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引发乡民乡愁与追思,提升同心力。④打造冰雪产业,促进经济发展。⑤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⑥以发展冰雪运动、举办冬季奥运会为契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每点1分)
6.B“不仅描写了师徒二人的语言、行动和外貌等,而且精细描写了师徒二人的心理活动”错误,文中没有描写小瞎子的外貌,也没有对小瞎子心理的精细描写。
7.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切实际”表达有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哪怕他身有残疾。C.“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表达错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悲凉,而是坚韧的毅力、对生命过程执着的追求和美好的期盼,是强烈的生存动力。D.“流毒深远”错误,“无字的白纸”是生活的希望,给了代代师徒生活的目标。所以“流毒深远”是错误的。
8.①开篇“漫天大雪”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的氛围,暗示老瞎子人生信念幻灭的绝望心境。②“茫茫雪野”突出人的渺小、孤单,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此时的迷茫,老瞎子在雪野中寻找徒弟,也是在重寻人生的意义;雪野茫茫,也衬托出师父寻找徒弟的艰辛,烘托出了师父对徒弟的关心。③“雪停了”暗示人物心境逐渐平复,也是情节的过渡处。
9.①小说标题“命若琴弦”有深刻的哲理:人生的目标可能是虚无的,但必须要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将生命的琴弦拉紧,才能拥有人生的意义,奏出生命的乐章。②小说的人物具有概括性,三代瞎子命运相似,暗示人物共通的命运和相似的生存境遇。③语言具有寓言性,如用琴弦喻人生,“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等,这些话蕴藏深刻的哲理,暗示人生须有目标,生命才能持续。④那张无字的白纸药方也具有“生命的寓言”性质,通过它,老瞎子懂得了师父当年说的话,对生命有了透彻的理解,同时,这张药方也让小瞎子重燃了活下去的希望。
师父寻找徒弟的艰辛,突显了老瞎子作为师傅的责任以及对徒弟同命相怜的善良。
小说中“雪停了”,所以“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多大的雪,终有停的时候;多大的坎儿,终会过去。雪停了,太阳终究会出来,从侧面预示着小瞎子在万念俱灰后又重新获得活着的支撑,暗示人物心境逐渐平复,后文写小瞎子重树生命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
10.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居”的宾语为“谏垣”,所以应在“垣”后断开,排除B、C;“不言”的主语为“事”,所以应在“事”前面断开,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
11.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一直沿设至清朝”错误。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
1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元稹出任郎官时振兴法纪”错误。由原文“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可知,是元稹出任尚书左丞时振兴法纪。
13.(1)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中:“论”,论奏;“皆朝政之大者”,判断句,均为朝政要事;“方略”,方针策略。)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4.(1)在登第的二十八人中元稹名列第一。
(2)当时谈诗的人将元稹与白居易并称。
(3)当时的宰相令狐楚将元稹比作当今的鲍照、谢灵运。
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他的父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元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文章,二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拾遗。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因为下等的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遭到当朝权臣忌恨,让他出任河南县尉。遭逢母丧,服丧期满,授任监察御史官职。元和四年(809),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已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省。浙西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澥施以杖刑,孙澥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与太原白居易友好。工于做诗,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宰相令狐楚是一代文宗,素知元稹诗文造诣,对元稹说:“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等待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元稹因而献其诗作,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当代的鲍照、谢灵运。太和初年,就任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担任尚书左丞。整顿法度,肃清吏治,出任郎官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四年正月,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元稹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15.A.“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选项曲解诗意。
16.相同点:语言特点均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具有口语化、民歌特点。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不同点:一、《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二、《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3)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17、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赢得仓皇北顾 乍暖还寒时候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8.A
19.C(“如果”“那么”不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你”要放到“如果”后面)
20.B(1、“虽然”“但”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他们”要放到“虽然”前面。2、此处语意重心不在肯定前人的伟大,而在肯定后人从阅读中受益)
21.①静坐太久危害极大;②就会对健康有很大益处(就能减轻健康损害);③限制久坐行为。
22.①请您不要长久静坐;②请您不要只注重体育运动;③请您不要随意中断锻炼。
21解析: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材料围绕“久坐的危害”展开。
第一处,结合下句“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可知,此处应填写长时间坐着的危害;
第二处,结合“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可知,此处应填写少坐带来的好处;
第三处,结合“可能是防止Ⅱ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可知,此处应填写“少坐”或“限制久坐”对防止Ⅱ型糖尿病的作用。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首先概括各段的段意。第一段中心句是“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第二段主要结论是“限制久坐行为可能是防止Ⅱ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据此概括出“限制久坐行为”或“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下的体育运动”,第三段主要信息是坚持“中等强度锻炼”。根据以上概括的信息,分别用一个否定句表述即可。
23、作文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人若想成功,大量地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读书是基础,创造才是升华。只有创造才能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出来。
25、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古往今来,只有大量地读书并懂得把获得的知识加工创造的人,才能有非凡的成就。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懂得“读书与创造”的关系,懂得积累是为了创造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蒲松龄不囿于古代小说的内容,终成灵异怪诞的《聊斋》,鲁迅勇敢地对抗古文文学,使白话文的热浪在全国席卷开来。没有高迪创造性地运用建筑学知识,哪有那美妙的“高迪之都” 在西方熠熠生辉;没有爱迪生“想人之不敢想”,哪有那人类发明史上的累累硕果。
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言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如果说读书使人增识,那么创造则助人长智。
一个人若想成功,在他前行的道路上,既不能忽略书香的浸染,知识的护卫,又不能缺少自身思考与创造的激情。只有知识的根与创造的花合在一起,我们前途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花朵压枝,果实累累。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 “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
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
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
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
【立意】
1.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
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