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精灵 [美]纳博科夫① ①墨水瓶投下一个抖动的圆形影子,我正在专心致志地描画它的轮廓,远处的一间屋里时钟在打点,我呢,又是一个精神恍惚、老像做梦一般的人,还以为是有人在敲门,先是轻轻地敲,接着敲得越来越响。来人敲了十二下,停下来等候。 ②“是的,我在家,请进……” ③门把手怯生生地转动一下,满身流汁的蜡烛斜了一下烛光,来人往旁边一闪,站在了长方形的阴影之外,只见他弯腰弓背,灰衣上披着星夜的霜尘。 ④我认得这张脸——认识他已经好久好久了啊! ⑤他的右眼仍然隐在阴影里,左眼怯生生地偷偷瞅我,眼晴拉长了,隐隐发绿。眼珠子像一块铁锈在忽闪……两鬓灰白,如青苔丛生,银眉很淡,不注意看几乎看不出来,没有胡须,嘴周围的皱纹显得很可笑——这一切像是和我的记忆开玩笑,让我隐隐恼火。 ⑥我站起来,他上前一步。 ⑦他的破旧上衣显得太小,好像穿得不大对——衣襟错了位。他手里握着一项帽子——不能叫帽子,是一个松松垮垮的深色包袱,根本没有帽子的样儿…… ⑧我含糊不清地咕哝了一句欢迎的话,握了握他轻飘飘、冷冰冰的手,拍拍一只破旧的扶手椅的椅背。他在椅子上悬悬地坐下来,然后急匆匆地说起来, ⑨“街上乱得可怕,所以我就躲进来了,不请自来,来看看你。你认出我了吗?你我二人过去常在一起玩,追逐打闹,一玩就是好几天,如今故地重游。你难道要说全忘了?” ⑩他的声音实实在在地迷惑了我。我觉得头晕目眩——依稀记起了当年的快乐,无穷的、无可替代的快乐,至今蒙绕心头…… 不,这不可能:我是一个人来的……怕是什么精神迷乱症,说犯就犯了吧,然而我身旁的的确确坐着个人,瘦得不像个真实的人,穿着带长稳的德国短靴,声如铜岭,闪动着金黄色和碧绿色,好熟悉——说出来的话如又如此简单,和真人一模一样…… “好啦——你记得的,对,我是从前的森林精灵,一个淘气鬼。如今我在这里,和大家一样,迫不得已逃亡啊。” 他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我又一次产生了幻觉,好像看到如波似浪的滚滚灵气,高大茂密的枝叶汹涌奔腾,明亮的桦树皮一闪一闪,伴着一种连绵不断的悦耳轰鸣……他朝我俯过身来,亲切地盯住我的眼晴,“还记得我们的森林吗?冷杉黑漆漆,桦树白茫茫?如今全被砍光了。说来痛心,令人难以忍受——我亲眼看着我心爱的白桦树噼里啪啦地倒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把我赶进沼泽地里,我哭泣,我怒吼,像只麻雀一样狂叫着,飞快地逃走,去了邻近的一片松树林。” “我在松树林里伤心,止不住哭泣,我从小到大都不习惯松树林,再说,瞧瞧,这哪里还是松树林呀,只是一摊蓝瓦瓦的煤渣。还得再走些路。不知不觉到了一片树林——真是一片好林子,茂密,幽深,凉爽。然而不知为何,这林子和以前的林子不完全一样。想当年我经常从早玩到晚,猛烈地打呼哨,使劲地拍手,惊吓路人,你还记得你自己的事吧——有一次你在森林里的一个昏暗的地方迷了路,我不停地把林中小路弄得错综复杂,让树干乱转,闪现在枝叶丛间。一整夜都在恶作剧。不过那时就是到处鬼混,开开玩笑,大家怎么写我都行。可如今我清醒了,因为我的新住处实在不好玩。白天黑夜周围都有奇怪的噼里啪啦响声。起初我以为是个精灵同伴,在这一带出没。我呼唤着,又听听回音,还是噼里啪啦声,还有轰隆隆声。不过不对啊,那不是我们精灵发出的声音。” “我久久流浪,穿过不同的树林,却找不到安宁,要么是死寂,荒凉,了无生趣,令人室息;要么是恐怖,令人不敢去想。最后我下定决心,变成一个乡巴佬,背个背包出发,永远离去。别了,俄罗斯!我梦想到一片能和睦相处的绿林,可什么都没找到,最后落脚在了这个陌生的、可怕的石头城,于是我变成了一个人,戴着浆过的硬领,穿着短靴,究全一副人样,甚至还学会了人的话语……” 他陷入了沉默。眼晴像湿润的树叶一般闪闪发亮,胳膊交叉起来,蜡烛淹没在烛泪中。摇曳的烛光下,他梳向左边的几缕灰白的头发很奇怪地闪着微光。 “我知道你也在苦苦寻找,”他的声音又幽幽传来,“不过你的寻找比起我的来,比起我狂风暴雨般的寻找来,不过是熟睡之人均匀的呼吸罢了,你不妨想想:我们部落里没有一个人留在俄罗斯。有一些像丝丝烟雾一般绕着圈飘走了,另一些流落到世界各地,家乡的河水变得忧伤,再没有欢快的手在河面上击溅月华,偶有没被收割的风信子,成了孤儿,默然无语,淡蓝色的古斯里琴也不再弹响,它曾为我的对手,轻盈的田野精灵服务,为他的歌声伴奏。那个头发蓬乱、热情友好的家居精吴,含着眼泪放弃了你那蒙羞受辱、又脏又乱的家,也放弃了枯萎的小树林,想当年那些小树林,明亮处楚楚动人,幽暗处又神秘莫测…… “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当年的俄罗斯,曾是你的灵感,曾是你风月无边的美丽,曾是你青春永驻的魔力!如今我们全都走了,走了,被一个发了疯的检查员赶出家园,亡命天涯。” “我的朋友,我不久就要死去,对我说点什么吧,告诉我你爱我,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魂,过来坐近点,把手给我……” 蜡烛扑扑闪了几下,熄灭了。冰冷的手指摸摸我的手掌,那熟悉的忧郁笑声如钟震响,然后消失了。 当我打开灯的时候,扶手椅上并没有人……没有人!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只有一股淡淡的香气,桦树的香气,温苔的香气,飘荡在屋子里…… (有删改) (注)①纳博科夫(1899-1977),俄斋美籍作家,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塑造一个“木精灵”的形象,文章中间强调“我是一个人来的”,最后又说“没有人”,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使故事具有魔幻色彩。 B.文章开头交代了自己精神恍惚、老像做梦一般,使我遇见流浪的“木精灵”的情节显得合理。 C.木精灵“两鬓灰白”“银眉”表现出的是一个老者的形象。面目全非的故人,却有着熟悉的声音,这让作者的记忆慢慢打开,记忆里充满快乐。 D.“仍然”“怯生生地”“偷偷瞅”“像一块铁锈”,这些词展现出长期流落他乡的人物胆怯、卑微、木讷的特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作品借用童话故事的题材形式来叙事。“木精灵”的出现为文章增添了浪漫色彩,增强了小说的魔幻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叙述了我在昏暗环境下描画一个墨水瓶,心理恍惚,接下来进入幻觉,倾听闯入家里的“木精灵”对他讲述的悲惨故事,给人一种真实感。 C.第②段讲述了“木精灵”今昔不同的境遇,虚实相映,形成对比,强化了其被迫逃亡的无奈之情。 D.“我心爱”“我哭泣”“我怒吼”直接表达情感,表达对森林的热爱和森林被毁后的悲伤;“还记得我们的森林吗?”“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用反问的修辞,表达森林被毁后的无奈。 8.请赏析小说划线语段的语言艺术特色。 9.纳博科夫的作品既具有现代主义魔幻元素,也承袭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文学的根基,请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分析本篇小说中的现实感、真实性。 答案: 6.D 7.D 8.①用词:善用叠词,“苦苦”“幽幽”“丝丝”“楚楚”,节奏绵延,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强化木精灵对家乡、故土的热烈亲切的怀念。 ②句式:长短句交错,整散结合,节奏错落有致,抒情自然转换,充满寻找新的家园之苦,流亡之悲,离开家园之不舍,怀念故土之深切。 ③语言风格:诗化的语言,饱含情感,充满抒情性,如“苦苦”“忧伤”“含着眼泪”“成了孤儿”,表达流亡者的孤独、痛苦。 ④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如有一些像丝丝烟雾一般绕着圈飘走了,家乡的河水变得忧伤,想当年那些小树林,明亮处楚楚动人等,表达对家园故土眷恋,流浪的无奈。 ⑤表现手法:对比,今昔对比,以前的林子欢快、楚楚动人,而如今的家乡,忧伤、又脏又乱、枯萎无语,表达流亡者对家乡现实的失望、痛心,对被迫流亡悲愤、忧伤。 ⑥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营造凄美感伤的氛围,“家乡的河水变得忧伤”,“偶有没被收割的风信子,成了孤儿”,“想当年那些小树林,明亮处楚楚动人等”,景中饱含情感,强烈的抒发流亡的悲伤。 9.①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细致真实,刻画了“木精灵”真实具体的形象。如破旧上衣显得太小、握了握他轻飘飘、冷冰冰的手、声如铜铃、“两鬓灰白”“银眉”“嘴周围的皱纹”“没有胡须”,表现了家园尽失的流浪者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苦难。 ②魔幻的情节,环境真实。墨水瓶投下一个抖动的圆形影子、远处的一间屋里时钟在打点、门把手怯生生地转动一下,满身流汁的蜡烛斜了一下烛光,拍拍一只破旧的扶手椅的椅背、蜡烛淹没在烛泪中,作者始终把周围环境刻画的具体而真实可感。 ③魔幻的故事有生活原型,具有现实根据。木精灵讲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形象具体,有现实依据。木精灵讲述森林逃亡的过程,白桦树倒下,松树林不见了,只有煤渣,当年的美丽的俄罗斯在记忆中,这些都有生活原型。 ④内心真实,心灵真实,魔幻的事物、故事象征现实生活,表现心灵的真实。作者借木精灵寄托乡愁的主题。木精灵的故事真实的揭示失去家园的流浪者被迫流亡的无奈、悲伤,历经的颠沛流离之苦,流亡在外的内心的失落、孤寂、痛苦,对家乡美好生活的怀念,通过木精灵表达那份流浪在外者在生命消逝中内心永恒的乡愁。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D.“这些词展现出长期流落他乡的人物胆怯、卑微、木讷的特点”错误,“怯生生地”“偷偷瞅”表现出胆怯;“像一块铁锈”写出卑微,“木讷”的特点没有。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这两句用反问的修辞”错误,“还记得我们的森林吗?”是疑问句,不是反问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