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南帆《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1-10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南帆
    ①通常的观念之中,谎言不道德。然而,文学话语允许虚构——一个巨大的特权。这首先表明,文学话语并未承诺人们即将读到的是一份真实的记录,譬如新闻报道或者历史档案文献。按照流行的观点,文学是想象飞翔。作家的叙事如同魔术家开始挥舞手杖:空荡荡的舞台上,几个人物突如其来地出现,一场战争已经打响……然而,这些想象有什么意义?
    ②这些想象即是一种意义生产。意义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如同置身于楼宇、街道、商店、交通工具等组成的物质空间,人们同时置身于种种观念组成的意义空间。如果没有民族、国家、信仰,或者正义、高尚、卑劣、丑恶等观念,人们便缺乏安放精神的栖居之所。意义空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善、恶、尊、卑、绝对、相对等种种抽象的观念之外,更多的意义与物质交织为一体。从食品、服装、居室、汽车到珠宝、书籍、手表、计算机,林林总总的物质不是赤裸祼地摆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是充满意义附加值。珠宝显示富贵,书籍代表儒雅,名牌服装意味着不凡的身份,巍峨的宫殿象征庄严的气派,春暖花开的寓义是生机勃勃,白雪皑皑解释为冰清玉洁……总之,物质同时包含了意义;许多时候,后者更为重要。日常的生存条件满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时常指向意义空间的升级——服饰的风格、办公室陈设、定居城市的某个社区,哪一件事情与意义空间无关?物质本身无嗔无喜,物质拥有的意义是被赋予的。如果说宽敞的寓所、豪华的轿车显示的意义显而易见,那么一方古砚、一款明清家具或者池塘里的枯荷隐含的意义,不得不追溯遥远而曲折的文化渊源。
    ③文学话语的工作显然是意义生产——作家的物质生产仅仅是将文字符号书写于纸张之上。这些文字符号不是如实地再现什么,而是显现某些情节或者某种景象隐含了哪些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往往无法完整地寄寓于真实的原型,这是作家开始虚构的理由。如果英雄对于凡俗世界真的意义重大,作家必须想方设法利用文字符号构造一个。虚构同时屏蔽了另一些无助于意义生产的物质性细节。曹雪芹虚构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不关注贾宝玉的脉搏与血压、林黛玉的肝功能,使形象的意义聚焦于封建仕途经济的叛逆者。事实上,所有的文学意象无不构成意义生产,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李白的天姥山、杜甫的黄鹂与白鹭还是苏东坡的赤壁与月亮。
    ④每一个人的活动半径十分有限,许多人从未遇到那些有趣的人物和事件,也无法意识到天地万物包含如此之多的内涵。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从事意义生产的作家。尽管身边的物质世界依然如故,但是,作家热衷于以虚构的方式重组身边的意义空间。这是文学话语对于活动半径的拓展,“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世界无限开阔同时又趣味横生。
    ⑤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与阐释。贾宝玉、林黛玉的意义并未事先颁布,作家只是交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许多时候,文学形象的意义是由文学批评解读出来的。批评家的反复论述逐渐使文学形象的意义凝聚起来,甚至成为公论。但是,某些文学形象如同贮量丰富的矿藏,以至于文学批评的阐释持久不衰。迄今为止,《红楼梦》的文学批评已经汗牛充栋。西方文学之中,莎士比亚显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如此之多,以至于坊间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说。
    ⑥当然,持续的文学批评包含了许多争讼,一些批评家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堂吉诃德是一个愚蠢的主观主义者,还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也许还会产生第三种观点。反复的争讼涉及多种原因:相异的视野,话语权,依据各种理论形成的批评学派,接受美学与读者中心的观念,现代阐释学似乎无法许诺一个终极性的结论,如此等等。
    ⑦其实,文学批评可以视为意义再生产。文学形象的意义不是一锤定音,而是持续地繁衍、成长、丰富、充实;后继的解读与阐释可能是共识的延伸,也可能是反驳与辩难。这时,文学形象的解读带来了再解读——前者成为意义生产的催化剂。从文学形象到解读与再解读的持续循环,意义再生产绵延不断。如同社会对于物质生产的旺盛需求,精神领域的敞开是意义再生产的必要前提。
    (有删改)
    3.第①段“挥舞手杖”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意义生产”的一项是(    )。(2分)
    A.毕业时为即将分别的同学写首诗。
    B.文艺汇演中激情澎湃地演奏乐曲。
    C.母亲节时为母亲献上一支康乃馨。
    D.作家以故乡为原型创作文学作品。
    5. 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的见识和精神世界因作品的意义空间而得以拓展。
    B.批评家的反复论述会让薛宝钗形象凝聚起来成为公论。
    C.对堂吉诃德的解读产生分歧可能是因为解读角度不同。
    D.对文学作品的不断阐释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达成一致。
    6.从课文《阿Q正传(节选)》中选取一例,阐释你对第③段划线句的理解。(4分)  
    7.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以下两则材料进行分析。(5分)
    材料一: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材料二:“一个怀抱着大观园青春挽歌梦想的宝玉,将要走向哪里,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我们每个人给他设定的结局,我相信都会不一样。”(选自《蒋勋说红楼》)
    答案:
    (一)(16分)
    3.在文学叙事(作家在叙事)中通过想象虚构出形象、情节等内容。
    4.C
    5.B
    6.示例一:《阿Q正传》中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作者虚构了这个情节,以夸张的写法,写阿Q在美比不过别人时就同别人比丑,凸显出阿Q无聊争胜、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示例二: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竟然为此得意了很多年。这是背离现实逻辑的叙述。但作者正是要虚构这样的情节,以夸张的手法将阿Q的劣根性表现出来,凸显出了阿Q的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7.文学通过想象,虚构人物、故事情节、实现意义的生产,读者和批评家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再解读,实现意义的再生产,作者往往不直接说出作品的意义,而文学批评也难以形成终极性的结论。(2分)《红楼梦》虚构了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渗透了作者的血与泪,是一种意义生产(1分)。读者阅读《红楼梦》,因个人经历、知识修养、人生态度、社会理想的不同(1分),对贾宝玉有不同的认识,对他的结局有不同的设想,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1分)。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使《红楼梦》韵味无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