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甲 八百米故乡 苏 童 ①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唯一的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心上班,骑自行车要多走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们要多走八百米。 ③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利用这局促的八百米的故乡,有一些事物总是在我创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分别是河水、铁路、工厂、河里的客船、驳船和农用船。许多敞开的房屋的门洞,早晨和黄昏街上的人流和嘈杂的市声。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好多人脸会在我写作的时候悄悄一闪,进入我的记忆,那些事物,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 ⑤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我母亲这一家家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一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一起居住,一起生活。 ⑥我们这个家族,最初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人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口音受牵连。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⑦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⑧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节选) 乙 血缘和地缘 费孝通 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②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节选) 8.简析甲文第③段画线句的丰富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析甲文第④段画线句表达上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⑦段中说母亲家族经历了“失散,团聚,再失散”的过程,但全文并未简单地按此顺序叙述。请对本文的构思加以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乙文的观点阐释甲文“失散”、“团聚”现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1)“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的意思是八百米让作者第一次产生“故乡”的意识,去外婆家就是回故乡,后来作者就用八百米来衡量自己对“故乡”的认识。(2)“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的意思是八百米就能让作者产生“故乡”意识,这个空间距离很短;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故乡”的认识越来越迷惘,这就是“很长”的含义。 9.(1)采用了举例子的方式以及细节描写,展现“故乡”的种种事物,表明故乡给“我”的深刻印象;(2)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手法,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与“故乡”带给“我”的感受相得益彰;(3)视听结合,展现了“故乡”的市井特点和烟火气,写出了“故乡”独有的特点。 10.(1)作者并未按照“失散,团聚,再失散”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了由“团聚”到最后的“失散”的过程;(2)正是因为家族的失散,“我”的故乡意识渐渐模糊,以至于“我”的“八百米”故乡消失不见了;(3)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消失的深深的遗憾之情。 11.(1)乙文认为,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人口不需要流动,因而依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家族就可以聚居在一起,在周边一定范围内活动;在甲文中,母亲的家族几十年一直团聚在大舅周围生活,就是这种稳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缩影。(2)乙文认为,一个家族扩大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不断往外扩展,最后当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就只能在区位上分裂;而甲文中由于拆迁等原因,母亲的家族最终也开始分裂,由“团聚”到最终的“失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