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 关 鲁 迅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7.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对“关口”相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签子手“翻”“刺”“掏”“撅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C.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 D.老子想敷衍过去,出关也反映出他无奈地逃避庸俗现实的心理。 8.关尹喜等人对老子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个态度说明了什么? 9.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答案: 6.B 7.B 8.(1)关尹喜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 (2)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9.(1)小说借古讽今。 (2)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 (3)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育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错,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十分好奇”错,表现的是关口官吏的贪婪。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小说中的一些描写:“惊叫”,“滚鞍下马”,“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关尹喜等人对老子及其学说是膜拜的。 第二问:结合人们听讲的表现“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可见对老子的玄乎空洞的学说这些人并不见得真的懂,从他们听的表现来看是一窍不通,但是还是醉心于这种空洞无趣的说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崇尚虚无、空谈,不务实事的风气。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这篇小说是一篇寓言小说,讲的是老子讲学的事。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至于“讽刺”的对象,讽刺的意义,从选文描写的众人听讲的过程来看“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由此可知,地方官员关尹喜等人慕名请老子讲学,但老子所讲的《道德经》人们却听不懂,只是为了面子才苦撑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是借古讽今,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风尚,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 据此,再联系当时的人们崇尚空谈的社会风气加以分析得出:作者用“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是为了讽刺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崇尚空谈的做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