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柏树林 林斤澜 (1)北京的冬天,全靠松柏树保留点绿色。松柏树到处都被赞赏,在寒冷的北方,挺立在风沙里、风雪里、风暴里,就更加英雄了。 (2)北京四郊都有拿松柏树取地名的:一棵松、五棵松、柏树坟、柏树地……西山的山沟里,有个地方叫三棵松。真有三棵抱不住的松树,鼎足而立,枝杈舒展,气宇轩昂。老乡们说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位“忠义千秋”,并肩拉膀地站着,成百年就这样儿站着,一般的好哥们是比不了的。要问这不累得慌?据赶车的说:有天深夜惊了马,一看是遇见了张三爷下来遛弯儿。据放羊的说:有年大风雪压塌了羊圈,关二爷还来敲过窗户。他是拿马鞭敲的,要是青龙偃月刀,窗户早给敲碎了。 (3)听了这些传说,如果目不转睛地看着松柏树,大有可能得到老乡们得到过的启发:松柏树是神灵的树。 (4)偌大的北京城,东南角上有个小小的龙潭湖。龙潭湖的东南角上,有一片小小的松柏树林。清晨,走到河沿,就会有略带辛辣的清香,扑鼻而来。隔三五棵树,就有一个人贴近针叶,深深呼吸,好像亲吻。双手动弹,帮助呼吸,就像拥抱。功夫到家的,一呼一吸,鼻子里全带出哨声来。据研究家说,这清香里饱和着“臭氧”,这“臭氧”延年益寿,消除百病。据说第一百几十中学的一个小姑娘,前两年眼见不行了,现在中学毕了业,考上大学了。那边那个半老汉,呼吸的哨音好像鼻子里养着只黄鸟,他是准备提前退休的人。现在做完呼吸又去上班了…… (5)是神灵的树吗?只怕是生命的树吧! (6)北京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松柏树早不耐烦,冒犯着霜冻绿了起来,翠绿起来,油绿起来……坚定不移地浑身显出碧玉的光彩来。北京人这时却爱说:“隔河看柳。”那柔柔的柳条,透出来嫩黄嫩黄。它有金黄的颜色,又有黄金没有的妩媚。为什么不说“隔河看松柏”呢?也许只有饮食清简的人,才更喜爱冷静的碧玉。 (7)这时,鸟儿们一阵阵飞过天空,它们看见了龙潭湖水,看见了水边的嫩黄新绿,就唧唧啾啾地下来歇一歇,找一找吃的。爱鸟爱到馋得想占有的人们,就在树林里张起挂网,地上布置了拉网,常常和遛弯儿的人发生矛盾。 (8)但松柏树林里没有这些事。偶然也有零星小鸟,下到松树枝上站一站,失望地呼叫着伙伴们飞走。柏树上连这样的偶然也是没有的。鸟儿们对“臭氧”的辛辣有敏感吗?还是柏树太严肃了,成了禁区,“红子”、“黄鸟”的小夜曲轻音乐在这里不自在,更不用说那百灵鸟的电子音乐了。 (9)多么美好的事物也有缺点,连灾难也难得避免。 (10)有年夏天,松树林的西北角,出现了红蜘蛛。这东西有个血红的肚子,另外就是许多只脚,整天忙忙碌碌地爬来爬去,吐着丝,结成网。有时用一条丝吊着,有时在网上横行,和道士画符一样。血红应当是鲜艳的色彩,丝也和丝绸的丝差不多,可是构成了肮脏、霉烂、窒闷、怪异,最后是恐怖。 (11)松树干了,黄了,枯了,死了。那样英雄的形象,却叫这些小东西弄得毫无办法。一棵树弄成这样,已经叫人难过。十棵二十棵就是一片,叫人看了只好掉头走开,说恐怖那是不假的。松树有另外的一面:太老实,太驯服,太顺从。它不长刺不长毛,也不长臭胶和毒汁儿。 (12)那年冬天从西北来了寒流,白天也是零下好几度,持续了十几天。大雪压枝不化,树根的雪堆冻成冰坨。等到又一度春回大地,雪化冰消,咦,红蜘蛛死了。 (13)树干滋润起来,有个把地方鼓胀起来,拱出来一星嫩绿,绿得闪亮。日长夜长,长出一枝新松,和枯枝对照,衰老和青春同在,死亡和生命并存。这是哪位诗人还是哲学家说过的吧。我好像这才认识了松柏树。 20.简述第⑵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1.赏析第⑹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2.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句中“好像”一词的妙处。 2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⑴段是全文的总括,全文围绕“更加英雄”展开。 B.⑵—⑻段写了松柏三方面的特点,构成文章的前半部分,为下文做铺垫。 C.⑼—⑿段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全文揭示主旨做铺垫。 D.第⑼段是全文的过渡段,使文章在结构上形成了自然转折,文气极为流畅。 E.第⑾段中写出了松树的另外一面,对其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F.文章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令人有回味悠长之感,显示了作者老辣的文风。 答案: 20.引用关羽和张飞的传说,增加了松柏的神奇色彩,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松柏已等不及严寒的消退就冒出新枝的样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松柏一天比一天更绿。由此表现其生命力的顽强以及不屈的性格。 22.“好像”在此处代表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与先前对松柏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反差。第一段中作者写他认为松柏是一种英雄之树,在看到松柏死而复生的过程之后,作者才真正认识到松柏生命力的坚韧、顽强。而用“好像”一词,表面上是不肯定、不确定,实际上是作者对松柏更深一层认识的体现。既呼应第一段,又是全文的总结,是对松柏特性的更高层次的归纳。 23.AE(A.“第⑴段是全文的总括,全文围绕‘更加英雄’展开”错误。第一段中作者认为松柏是一种英雄之树,但在下文看到松柏死而复生的过程之后,作者才真正认识到松柏生命力的坚韧、顽强,所以下文并非是围绕松柏“更加英雄”展开,所以第一段也不是全文的总括。E.“对其提出了含蓄的批评”错误。并非是“批评”,这里写出松树另外一面目的是彰显下文松树的坚韧、顽强,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