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 悠然亭记(节选)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从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B.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C.或凭几学书 书:书籍 D.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阴:文中指娄水的南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事 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其制稍异于前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D.又于屋后构小园 当其欣于所遇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管/已为墙/凡再变矣 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妪,先大母婢也”,“先大母”是对死去的祖母的敬称,“先妣”则是对死去的母亲的敬称。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是古代汉族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至于成立”指男子二十岁。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追忆了作者昔日的读书生活和家庭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情真意切,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结,含蓄隽永。 B.《项脊轩志》写作者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一节,文字简约,寥寥几语,却接续前文,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一片深情。 C.《悠然亭记》回忆作者年少时住在外祖父家的往事,外祖父很喜欢离县城三十里的马鞍山,用陶渊明的诗句命名花国中的亭子,取“悠然见南山”之意。 D.《悠然亭记》和《项脊轩志》一样,都以回忆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建筑,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表现人物,寄寓情感,语言质朴自然。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15.《项脊轩志》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请简要概括作者产生这种“悲情”的缘由。 答案: 9.C 10.C 11.D 12.C 13.C 14.(1)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2)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 15.①叔伯分家,家族衰败;②亲人离世,睹物思人;③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书:写字。翻译为: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通“尔”,代词,你的/连词,表转折,却。 B.以:介词,凭借,根据/介词,因为。 C.其:代词,它的/代词,它的。 D.于: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客”作“逾庖而宴”的主语,意思是“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 “庭中”作“始为管”的主语,意思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中间不能顿开,据此排除C项。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束发’是古代汉族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错,“束发”意思是将头发束起来。古人到十五岁就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童。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自立。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C.“外祖父很喜欢离县城三十里的马鞍山,用陶渊明的诗句命名花园中的亭子”错误,依据《悠然亭记(节选)》第二段“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现在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 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据此可知,选项张冠李戴,把表兄淀山公做的事说成了外祖父做的事。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凡,一共;得,能够;焚,被焚烧;殆,大概。 (2)中,指心中;留滞,阻塞;何往,宾语前置,即“往何”,到哪里;自得,悠然自得。 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根据文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得出“叔伯分家,家族衰败”; 根据文中“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得出“亲人离世,睹物思人”; 根据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几句话既表现出了自己对祖母的深深怀念,也体现出祖母对作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重振家族雄风。祖母赞赏、关怀和鼓励归有光,再结合归有光生平,归有光自幼热爱学习,博学多才,但是确屡试不中,一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举,六十岁才中进士。作者在写《项脊轩志》时,也未能实现老祖母的期望。由此得出“屡试不第,兴家无望”。 参考译文: 项脊轩志(节选)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悠然亭记(节选)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