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错)
2.C(A项“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项模仿与创造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强加因果)
3.A(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B项强调模仿的局限性;C项强调对艺术的认识;D项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
4.①全文整个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②局部上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①根据朱光潜观点,艺术家需从模仿入手,但止步于模仿,更无创造力可言。②绘画作作为一种艺术,通过模仿人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一味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③只有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妙悟,才符合艺术作品创作规律。
6.(3分)B(“真实揭示了农村妇女落后自私的一面”曲解文意。)
7.(3分)D(“华丽的词藻”错。)
8.(4分)知错就改,单纯质朴;(1分)不辞辛苦,勤劳顾家;(1分)好学上进,不甘落后;(1分)信念坚定,意志顽强。(1分)
9.(6分)①推动情节发展。这一场景是白天识字班学习的延续,呈现了识字班学习成果,掀起了学习的高潮。(2分)②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妇女们从被动学习、消极学习、主动学习到领先学习的转变,进一步展现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2分)③升华小说主题。通过一家三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讨论,表现了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A
11. D(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错误,千乘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万乘为大国。)
12. C(C.“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目的仍是突出货殖之事以及财富的重要,并没有阐明教化的效果。)
13.(1)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终究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渐”, 浸染;“户”,名词作状语,挨家挨户;“以妙论”, 使用高妙的理论;“化”,使改变。)
(2)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了。(“正道直行”,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事”,侍奉;“间”,离间;“穷”,困境。)
14.(1)姜太公的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2)姜太公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由“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可知,姜太公的封地不宜耕种,并且劳力很少;由“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可知,姜太公鼓励妇女尽力施展她们纺线织布的本领,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到外地。)
参考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梓树、生姜、桂皮、金、锡、玳瑁、珠玑、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就归聚到那里。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
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15.(3分)C(曲解诗意,该联意在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伤感心境。)
16.(6分)①容颜衰老,病重体弱之愁;②离家日久,思乡盼归之愁;③告别良友,依依不舍之愁;④离留两难,无从排解之愁。(每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2)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3)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18. C
19. D(A项语序不当;B项杂糅;C项杂糅、语序不当)
20. ①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2分)②将汉字称为“活化石”,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汉字历史久远和富有生命力的特点,(2分)③突出了它对中华文明的作用(1分)。
21. D
22. ①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②如果先大寒后小寒;③虽然没有北方那样寒冷(6分。每句2分)
23.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1)“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此句中的“固不可不有”,说明美育是以“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职业”为前提和基础的,一个人离开了基本职业和社会价值,就没有建立美育的根基。(2)“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此句指出了美育的功能,说明在人运用知识之余,还需要陶冶情操、涵养灵魂,最终将知识与审美情趣结合起来。(3)“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此句指出了文章的立意,即是人生价值是由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和丰沛感性、健康优雅的精神世界两者的结合,写作时要两者兼顾,不可只谈其一。
材料结尾处明确指出了人生价值内涵,即“知识与感情的调和”。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住两点:一是美育并非无根之水,它离不开知识、职业、服务大众的社会价值;如果空有审美情趣而没有立身之本、不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则不能算是真正认识到人生价值。二是考生应对“美育”一词的概念有准确的认知,应明白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还应从材料中理解美育的具体涵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学、音乐、美术。考生应认识到,通过这些美育方式,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发展人的道德情操。因此,立意时可以从美育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美育的意义和功能;也可以观照全局,社会责任和美育并举;还可以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自身体会,论述美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立意:
1.追求人生趣味,到达理想境界。
2.将“立身立业”与“审美知美”相融合。
3.学校美育,立德树人。
4.让美育在新时代成为刚需。
例文: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美育,则是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蔡元培先生说,“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方能孕育出“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可见,美育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
正如蔡先生所言,“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可见美育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根之水,它需要在职业、知识、服务大众的基础建立。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浪漫心灵、艺术情怀假如失去了生活的支撑、工作的担当、社会的责任、为大众服务的意识,“美育”恐怕就沦为遮掩自己玩物丧志、遇难辄避的巧饰之辞。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天边的一朵云在普通人眼中是一团水汽,但在诗人眼中却是秋意、游子、乡愁与沧桑世事;道旁的一朵野花无法吸引普通人的目光,却能让画家为之驻足、欣赏、怜惜。拥有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就能在复杂浮躁的世界里静心敛气,就能在繁琐纷扰的尘俗里另辟天地,就能在困顿乖蹇的境遇里安然自适,就能在悲痛绝望的创伤里焕发生机。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就能发现寻常处的闪光;拥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就能温暖整个宇宙的冰冷缝隙。
因此,“美的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人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美育可以从文学中、音乐中、美术中生发,它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回归对人们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我们的眼睛,涵养出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美丽心灵”,使我们建立起悠然恬静、诗意雍和的人生态度,搭建起细腻温暖、友善包容的人际平台,从而创造出豁达自洽、平柔静安的人生境界。
有人觉得,美育之说,缥缈虚无;美育一途,既不能强国,也不能富民,因此无甚用处。但事实上,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渴盼着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人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才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人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正如蔡先生所说,唯有知识与情感并举,才算是认识了人生的价值。让我们在可感可知的审美中,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遍览花开云舒的变幻多姿,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欣赏生活生命的诗意美好,涵养出一颗颗生机勃勃、灵动妙悟的“美丽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