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
2.C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错误,原文是“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不是只有这两种。
C.“古体诗在唐代生命力并不强,因为此时出现了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劲的近体诗”错误,原文“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古体诗在唐代只是有新变,原文并没有说到生命力强不强的问题,更无此因果关系。
D.“继承近体诗”错误,文章第二段“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原文只是“影响”,偷换概念。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证和论据的能力。
.C.“目的是为了讨论唐代五七言古体诗的差别”说法错误,二段和三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五言古体更宜叙事,而七言古体更宜抒情”错误,原文只说“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强调的是朗读音调的区别,而非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
故选D。
4.D
5.B
6.(1)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2)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3)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A.“只限于”错,原文为“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可知是重点在于这些相关专业,并非只限于,选项歪曲文意。
B.“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概括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律,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C.“完全不同”表述绝对,原文“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入围强基计划的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也正是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定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90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幅缩减”,可知“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在实施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向的学生等方面存在重合。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论点是“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B.信息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最能支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原文“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实是一次‘再平衡’”,可概括出“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
原文“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可概括出“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
原文“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可概括出“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7.B
8.①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②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③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④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
9.①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③结尾留白耐人寻味。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错,“不要手抓的米”表现了“铁拐李”虽为乞丐却保持自己的尊严;“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明“铁拐李”有文化,不是普通的乞丐,暗示他的特殊经历。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写“铁拐李”的外形特征,“瘦瘦高高”“将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又捋”,由此可概括为: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
虽然“铁拐李”以乞讨为生,但是他用土坷垃在墙壁上写的诗文让私塾先生一脸陶醉,教苕货写字,改正老师的语法错误,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他给笤货吃糖,教他写字,都表现出来对孩子充满爱心和耐心。
“铁拐李”虽然是一个乞丐,生活潦倒落魄,但是他有生活情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他吹出的口哨声“别有一番韵味”。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构思”这一关键词,可从写作手法、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
首先,本文整体上情节安排非常巧妙,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铁拐李”以乞讨为生,处境艰难、生活困苦,却热心帮助孩子,有时疯疯癫癫,但有一段时间却不疯癫了,突然消失,杳无音信,最后“苕货”寄来照片中的人长得很像“铁拐李”,表现出了“铁拐李”波折的一生。
其次,本文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和铺垫巧妙自然,“铁拐李”作为一个乞丐,但是却擅长写诗文、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还有城里漂亮年轻的女子来访,这些情节暗示了“铁拐李”的与众不同,为后文揭示其身份和命运的转变做足了铺垫。
最后,本文的结尾构思也很独特,结尾在“笤货”娘拨出电话时戛然而止,为“铁拐李”身份的揭示留白,引人遐想,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使主题更加深刻。
10.C
11.D
12.C
13.(1)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此被贬为沧州刺史。
(2)他(谢琬)因年老请求退休,上表奏以后,不等答复便离官而去。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解琬淳朴孝顺,哀痛之情恳切,坚决辞谢暂时剥夺亲情的荣宠,乞请遵守服丧期满的礼法。足以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应顺应他的高尚情怀,允许他的请求,并令他服丧结束后赴任。
结合“孝性淳至”与“哀情恳切”是并列结构,而且是对文的形式,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B两项;
“固辞权夺之荣”与“乞就终忧之典”是并列结构,而且是对文的形式,应在中间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致仕”不是“致仕官”的简称,也并非“官员上任”,应是“古代官员辞职归家”。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等语句,说明皇帝曾经应允过解琬的请辞。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一直;“相善”,关系友善,关系好;“毁”,诽谤,谮毁;“由是”,因此。
(2)“以”,因为;“讫”,完毕;“报”,答复。
参考译文:
解琬,魏州元城人。年轻时考中幽素科,授任新政尉,几次改任成都丞。因奏事符合皇帝旨意,破格升任监察御史,为父母守丧而离职。武则天因解琬熟悉边境事务,守丧期未满而让他任原职,令他前往西域安抚夷虏,解琬直言上疏坚决辞谢。武则天赞扬他,下诏说:“解琬淳朴孝顺,哀痛之情恳切,坚决辞谢暂时剥夺亲情的荣宠,乞请遵守服丧期满的礼法。足以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应顺应他的高尚情怀,允许他的请求,并令他服丧结束后赴任。”
圣历初年,解琬又升任侍御史,充任使臣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大家都感到便利合宜,蕃人十分高兴,解琬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解琬治理政务能识大体,深得人心。景龙年间,解琬升任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解琬前后在军中二十多年,务农习战,获益很多,边境十分安宁。
景云二年,解琬再任朔方军大总管。解琬分派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核查三城募兵情况,于是裁减十万人,上奏停止募兵。不久授任解琬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他因年老请求退休,上表奏以后,不等答复便离官而去。皇帝下诏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尊重他的意愿,俸禄按照原品级全部发给。接着颁降玺书慰劳他说:“卿器度刚正,才识高远,秉公忠诚显示立身,固守正道足以成事。好比张骞的出使,如同魏绛的和戎。职兼文武,功显各方,效命朝廷,堪称国老。近来顾及年老,情愿隐退,深为怜惜马援的才能,未能顺从祁奚的请求。然而章疏频频进上,高尚情怀难以夺改。如今得知卿已脱屣还乡,拂衣高谢,一定可以激励颓败的风俗,为民众官吏树立楷模。卿能始终如一,实可赞美。应当好好养生,以助长寿。”
不久,吐蕃入侵边疆,又召入解琬授任左散骑常侍,命令与吐蕃划定地界,并安置十姓降户。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这年冬天,吐蕃果然入侵,最终被事先调发的军队击退。不久解琬又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迁任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任同州刺史。次年去世,终年八十余岁。
14.C
15.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
【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
故选C。
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百姓流离失所,艰难谋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事犹生计,所经历的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
颔联“迟回,徘徊”,实际是抒发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指代心情担忧,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词,及是到了。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没有生出到达的喜悦,反而是极目之处忧愁之大。
颔联两句同样优秀,“水落、山空”表明季节深秋。“鱼龙”川名,“鸟鼠”山名,皆是途中地名,又仿佛途中实景。“水落”,深秋渡河,水少的景况。“山空”,万木凋零,所以鸟鼠深“秋”。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
16.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鬓、潦倒、鹃、己。
17.C
18.D
19.A
【解析】
17.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第一处,“咄咄怪事”,意思是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根据语境,指罪犯出狱被追捧这件事奇怪,应使用“咄咄怪事”更恰当。
第二处,“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这里用来形容“网红”水平不一,应使用“参差不齐”。
第三处,“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威胁”,用武力、权势胁迫。根据语义,使用“裹挟”更加恰当。
第四处,“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大,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把薪助火”,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根据语义,使用“把薪助火”更加恰当。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错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因为“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作状语,在“要想留存下来”前面添加主语“网红”;“也都弥足珍贵”错误,成分赘余,“弥足”前不能加“都”,删掉“都”。
B项,“要想留存下来,具备一定的商业能力固然重要,思想内涵与文化魅力也都弥足珍贵”错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因为“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作状语,在“要想留存下来”前面添加主语“网红”。
C项,“也都弥足珍贵”错误,成分赘余,“弥足”前不能加“都”,删掉“都”。
故选D。
19.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括号内的句子应起过渡作用。上文“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经济的逻辑”,强调“网红”因流量而带来的商业价值,下文“其实,‘网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参差不齐,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又谈到“网红”也需要有文化才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因此中间过渡句应该是与“流量而带来的商业价值”“真才实学”相连贯。
B项,侧重于强调数量;
C项,只强调了一个方面即“流量而带来的商业价值”,不能启下;
D项,只强调了一个方面即商业价值,而没有与“流量”相关,也不能启下文的“真才实学”的内容。
故选A。
【点睛】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A
【详解】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本题采用的是排序客观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也可以用排除法。
文段主要阐述孔子对读书的独到见解。④①为一组,中心是“兴趣”。②⑤为一组,中心是“完善自己”。⑥③为一组,中心是“真才实学”。据此可排除BCD。
故选A。
21.(1)“实属是”改为“实属”或“是”(2)“抽出时间拨冗”改为“抽出时间”或“拨冗”(3)“家父家母”改为“家长(您)”(4)“惠赠”改为“敬赠”(5)“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语义上看,“实属”和“是”重复, 应改为“实属”或“是”。同理,“抽出时间”和“拨冗”重复,应改为“抽出时间”或“拨冗”。
对他人称自己的父母用“家父家母”,表示谦卑,此处是称呼对方的父母,应该用“家长(您)”。
“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是自己送给对方礼物,应改为“敬赠”。
“敬谢不敏”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表达对对方的感谢,应该为“深表感激”。
22.【例文】
永恒的飞翔
叶子被风托起,洋洋自得地飞上了蓝天,但转瞬间又被吹落,它只能短暂地。
飞翔;鸟儿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长空,虽然有苦有累,但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飞翔只是短暂的;依靠自己的力量的飞翔才是永恒的。
像烟花,依靠的是人们给它的力量,纵使在万人仰望时,发出云蒸霞蔚的灿烂光芒,在落幕后也是空无一物。《红楼梦》中的四大家庭,钟鸣鼎食之家,在元妃省亲时,大把大把地弃掷金钱,但他们靠的不是自己的真材实料,靠的是元妃的受宠,对权臣的打点进贡,最终辉煌只是一时的,大观园落了片白茫茫的干净。如若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在朝中作贡献,或许不会受到那么大的打击。但是依靠别人,再成功也是短暂的,像叶子短暂的飞翔。
有些人的飞翔却是永恒的,他们的光辉如北极星般永久地照亮天空,因为他们是靠自己力量的。俄国科学史与文学史上的北极星--罗蒙诺索夫,他的名字将永垂人类史册。他原是一位贫苦渔民的儿子,为了读书,他冒充贵族子弟去上学,险些为此而被流放边疆;后来国家出钱送他去德国深造,他又被抓去当兵,九死一生地逃了出来;在做雷电实验时,好友利赫曼被雷电劈死,但他不惧生命危险,把实验继续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在俄国大地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牛顿。”几百年过去了,他北极星般的光辉仍旧照亮人类的天空。这才是永恒的飞翔,依靠自己的力量搏击天空。
不单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应该如此。过去的中国由封建君主统治,被外国的洋枪洋炮吓破了胆,西太后一味求和,甚至把外务部置在六部之上,他们这样跪在地上搞外交,虽然换得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但后来中华民族便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依靠别人是不行的,这是历史的教训。于是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半个世纪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虽然中途受过挫折,但是如今的中国犹如腾飞的巨龙般雄踞在东方,令世人瞩目,这样的飞翔才是永恒的。
人类的天空只允许勇于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翅膀搏击长空的雄鹰永恒地飞翔。所有靠风吹起的飞翔只能是短暂的。愿我们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恒地自由飞翔。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叶子曾经被风吹上了天,但最终被风吹进了烂泥潭。题意不难理解,因为材料中鸟的感叹就是明显带有总结性质的议论。鸟的感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从而告诉我们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告诫我们成功的内在因素是自身的实力与努力。
参考立意:
(1)外在环境(因素)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2)成功需要借助外物,但更需要自身实力(自我努力)。
(3)成功,要靠自己。
参考素材:
1、你知道崖壁上为何会有一抹浓绿吗?你知道天空上为何会有一道虹桥吗?你知道雪原上为何会有一丝绿意吗?那是青松傲立崖壁,靠自己取得的。那是彩虹横跨天际,靠自己取得的。那是腊梅定立雪间,靠自己取得的。的确,要想成功就要靠自己。
2、但是,成功的路上一定会遇到磨难。“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在屡次落第时写下的励志勉联,用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写出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聊斋志异》。由此可见,成功要靠自己。三国时的刘备也是经过磨难,靠自己成功的。他本以卖鞋为生,后来满腔热血走入兴复汉室之路,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跌倒,但他从不灰心。“三顾茅庐”的心胸,“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最终使他成就一番霸业。的确,古人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靠自己。
3、法国作家雨果在1830年与出版商签订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要交出一件作品,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衣物锁在柜子里,将钥匙扔进湖中,断了外出游玩的念头,最终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一部世界名着《巴黎圣母院》。的确,成功要靠自己。
4、“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5、成功者总是沉默无语,失败者总是怨天尤人,把希望寄托于运气上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成功——源于不懈的追求!
6、我不能评论现代人哪一个是成功者,哪一个是失败者,但我知道成功者从不为自己找理由,更不为失败找理由。而失败者则常常置运气于奋斗之上,夸大其词曰:成功者靠的是运气。这是决站不住脚的,成功是用比别人多倍的汗水加之不懈的追求换来的,运气和机遇固然不可少,诸如催化剂一般,从来都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帝从不会特别眷顾某一个人,所以幻想依赖运气的人是愚者,有借运气这一动机的人是大多数的常人,根本没有想过运气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智士。
7、曹操,是值得称赞的英雄,是超现实主义者,他有博大的胸襟,笑看疆场成败,官渡一战,以少胜多,拼的是心计、头脑;统一北方,拼的是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亦是一种力量。赤壁一战虽败走华容,三笑险遭杀身之祸,可又有谁见过如此豪放的笑,震耳欲聋!曹操之所以是实干家,也正如此,败且败矣,又有什么理由,又何谈运气不好。我曾看过大量关于曹操的史书,却从未看到过有关他怨天尤人的唉叹,从未看到过他因失败而颓废不振,正是他的追求,他的信念,他的豪迈使他成功,运气似乎可有可无。
8、成功源于追求,运气只影响成败,运气只能算为泡影。
9、而古今文人最常做的却是抒写怀才不遇,抒写自己时运不济,生不逢时,这全是空话。而若真有旷世之才,哪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更不会有自家屋漏忧天下的不可思议,纵是忧国忧民,只是长叹,可以说,能称得上集大成者的,纵观古今至多几位,其余皆可算玩弄文字的学者。
10、成功靠自己,运气只是客观条件。怀才不遇即是无才,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不会排斥有才之人。
例文结构分析:
文章题目“永恒的飞翔”暗扣材料中心“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开头由材料引入,继而亮明中心论点,切合题意,并以此贯穿全文,使文章的立论集中而深刻。文章主体部分先用烟花作类比,再举《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和罗蒙诺索夫的例子作正反对比论证,继而上升到民族和国家,从反、正两面举清朝政府和新中国奉行的不同外交政策作例证,结尾回应材料,照应开头,重申观点。全文材料丰富,紧扣中心,综合运用类比、例证、正反对比和逐层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一篇较成功的议论文。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