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http://www.newdu.com 2021-11-23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孟浩然
    五、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权可借以慰藉,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3)请概括这首诗表达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5.
    (1)B
    (2)拟人、嗅觉听觉结合、对偶(三种手法答出其中两个2分),“送”字用拟人,化无意为有情,生动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写“荷香”以“送”,写竹响以“滴”,写出夏夜给人的恬淡闲适的感受(或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3)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思念友人之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黑夜与白天的承接,一慢一快”错误。“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承接,“一快一慢”,写得分外传神。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为拟人手法,满含情愫,“风送时闻”,别有韵味;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这两句是说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诗人内心宁静清爽,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竹露滴清响”,这天籁似的声音是那样悦耳清心。
    “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