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③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唾:珍贵的书籍。③庞公:即庞德公,后汉隐士,其事迹载于《襄阳耆旧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以隐居明志,在选择住所方面,只求有幽静的树林水塘,就心满意足。 B.颔联写先生藏书之富、读书之勤及治学之久,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与感叹之情。 C.先生在四海之内所谓的“相知”,志趣实则与先生不同,谁也没有被先生垂青。 D.先生生不逢时,高卧庵中,虽然头发变白,却内心藏着一段人世报国激情。 15.尾联是如何表达对“先生”的赞美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①作者运用庞公不入州门的典故,赞扬庞公清操自励,旨在借此歌颂“先生”如同庞公,是真正的隐士,并以此自励。②拿襄阳耆旧来相比,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作准备,先生却独如庞公,始终不入州门,写庞公正是以古喻今,衬托“先生”孤高独行的风格。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赞美先生的风格和节操。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 C.“谁也没有被先生垂青”错误。颈联“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