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农战① (秦)商鞅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②而得官爵。是故不作壹,不官无爵。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③也。是故进则曲主,退则虑所以实其私,然则下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夫民之不农战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常官,则国治;壹务,则国富。国富而治,王之道也。故曰:王道非外,身作壹而已矣。 今为国者多无要。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不待刑罚而民致死。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有删改) (注)①农战:即农业和军事。作者认为重农重战是治国、强国的根本。②作壹:作,从事;壹,专心。指专心于农战。③常:指封官授爵的法典、法规。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则虑所以实其私 实:满足 B.以尊主安国也 尊:尊贵 C.国待农战而安 待:依靠 D.今为国者多无要 要:要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不以农战 洎牧以谗诛 B.为上忘生而战 君为我呼入 C.欲民者之农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则民朴而可正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和军事是治国、富国、强国的根本。农战能保证国家的政治清明,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国力。 B.作者认为要称王天下,就应掌握治民的关键,而不仅是依赖赏赐和刑罚。掌握了关键,百姓就会自发地效忠君王。 C.作者认为要使百姓高度重视农战,就要以农战作为奖赏的标准,同时强调军事是前提,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根本。 D.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农战的重要意义,希望君王专心农战、管理百姓、富国强兵。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2)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 答案: 14.B 15.B 16.C 17.(1)通常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可是)国家得以兴旺的原因是农耕和作战。 (2)我努力从事农耕,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 18.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这些人)下朝回家便图谋怎样满足自己的私欲。“实”,满足。解释正确。 B. 句意:来使君主尊贵,使国家安定。“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解释错误。 C. 句意:国家依赖农耕和作战而安全。“待”,依赖,依靠。解释正确。 D. 句意: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多没有掌握要领。“要”,要领。解释正确。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动词,依赖,依靠/介词,因为。 B. “为”都是介词,替,给。 C.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这类。 D. “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军事是前提”错,由文中“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可知,作者认为农业是前提、根本。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第一句的得分点为:第一个“所以”,用来;劝;勉励;第二个“所以”,……的原因;两个分句都是判断句。 第二句的得分点为:疾,努力从事;实,使……实,装满;食,供养。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综合分析画线部分内容,由四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再进一步考虑,画线部分内容是结构上呈现对仗的形式,即由两个“……,非……也;而……,以……也”形式的句子构成。因此,可以断句为: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 参考译文: 通常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可是)国家得以兴旺的原因是农耕和作战。如今民众求取官职和爵位,都不是靠农耕和作战,而是靠花言巧语和空洞无物的说教,这就是所说的使百姓怠惰。使百姓怠惰,国家必定软弱无力。国家软弱无力,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教化民众都是要求通过专注农耕和作战来得到官职和爵位。因此,不专心农耕和作战,就不会得到官职和爵位。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虽满也不放松农耕;国家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不让空洞无物的言论泛滥,那样民众就会淳朴专心于农耕和作战。民众淳朴专心,那官职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官职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会产生。奸民不产生,君主就不会受迷惑。国内的民众以及据有官职和爵位的人,看见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谈、诡辩的说教来获得官职和爵位,所以认为官职和爵位不可能靠国家的法规获得。因此这些人进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下朝回家便图谋怎样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在下面卖弄权势。曲意逢迎君主图谋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对国家有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卖弄权术就不是忠臣,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追求财利。百姓说:“我努力从事农耕,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替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战,来使君主尊贵,使国家安定。现在,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地位卑微,家庭贫穷,这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用这种思想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军队的实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国家依赖农耕和作战而安全,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才能尊贵。民众不从事农耕和作战,那是因为君主喜欢虚伪的空谈而不按照法规选用官吏。依法选用官吏,国家就能做到社会安定;专心从事农耕,国家就会富强。国家富强而又政治清明,这是称王天下的方法。所以说:称王天下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自己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罢了。 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多没有掌握要领。所以那些国家的民众,都变得喜欢空谈和学习,喜欢经商,从事手工业,逃避农耕和作战。如果这样,那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因此说:如果一百人从事耕作,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半人从事农耕,有一半人闲着,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让民众去从事农耕。国家不重视农耕,就会在诸侯争霸时不能自保,这是因为能够使用的民力不足。因此,其它诸侯国就趁其衰弱来侵扰它,趁其衰弱来侵犯它,这个国家的土地就会被侵占,从此一蹶不振,到那时就来不及了。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民众都把心思放在农业上。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诚信容易役使,一定可以用来守城作战。称王天下的君主掌握了统治民众的最关键方法,所以不等君主实行赏赐,民众便亲附于君主;不等君主封爵加禄,民众便从事农战;不等君主使用刑罚,民众就拼死效命。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耕和作战,清除那些无用的东西,禁止那些学习空洞浮华的学问和从事游说等不正当职业的民众,让他们专心于农耕,这样国家就能富强,民众的力量也可以凝聚了。 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欢空谈不能用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开疆辟土,只有圣明的人治理国家靠专心于农耕和作战,集中民众的力量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