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 “节jiē”改为“节jié”,“座标”改为“坐标”;
    B. “日驱成熟”改为“日趋成熟”,“吐tù”改为“吐tǔ”;
    D. “吊书袋”改为“掉书袋”,“供gòng”改为“供gōng”,提供某种利用的条件(给对方利用)。
    故选C。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句子的前半句主干为“科研站是贡献”,主宾搭配不当,结合后半句“将共同推动人类航天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来看,这里的主语应该是“科研站的建成”才更合理。另外,句中“推动……发展做出……贡献”并列失当,“推动……发展”应是目的,因此,需要在“推动”前加“为”。
    B.句式杂糅。第一句的主语是“苗族蜡染”,后句的主语变成了“成品”,属于中途易辙。应在“成品”前加上“它的”,在“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加上“具有”。
    D.语序不当。“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源泉”构成递进关系,后者的意义明显比前者重大,因此应将“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
    故选C。
    3.A
    4.B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这里是指“至人、圣人、真人、大知(智)、大年”无法理解“小知、小年”,不能与之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使用不当。“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因此,这里应改为“沟通”。B.“抠死理”,指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这里是说太执着,就会被认为是不懂变通,坚持己见,使用正确。C.“也”,这里表示“同样”。这里是指至人、圣人、真人、大知(智)、大年不理解小知、小年,而鲲鹏同样不理解小知、小年。使用正确。D.“胼手胝足”,指手脚久受摩擦生了趼子,形容极其辛劳。这里形容低头弓腰辛勤劳动的劳动者,使用正确。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沽名钓誉”后面的逗号使用错误。“你太清高,会被认为是沽名钓誉”和“你太执著,会被认为是抠死理,不切实际”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并列分句,并列分句间应该用分号。
    故选B。
    5.色彩变得更加丰富了    黑白的水墨画才是最吸引人的    不仅不会显得突兀不自然    
    6.上海女车主维权事件引发热议。
    7.示例一: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要理性,更要在合法的前提下维权。个人维权不能采取极端方式,如果采取极端方式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引起新的纠纷。(消费者角度)
    示例二:企业在面对消费者维权时,应抱有谦和的态度,采取务实的举措。须知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是维护自身品牌美誉度、维护市场占有率。(企业角度)
    8.C
    9.B
    10.①利用视频和直播传播,让更多的人“看见”传统工艺的魅力。
    ②新生代手艺人,需要改变“吃老本”的传统观念,以动态的、开阔的眼光,正视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充当手艺价值的阐释者与传播者。
    ③地方政府决策层给予政策支持和帮扶,全社会给予传统手艺更多的关注。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所以更能理解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二说的是“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并没有说这是“更能理解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的原因。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由于批量的生产,许多工艺品变得价格低廉,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导致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错,强加因果。材料一中说“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种类繁多的工艺制品大量挤占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可见,不是因为批量生产导致工艺品价格低廉“导致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范围扩大,原文是不少传统工艺。
    C项,“就可以了解整个故宫的结构”错。材料二只是“不必大费周章现场观察故宫角楼的榫卯”,并无提及能否看到“整个故宫的结构”。
    D项,“在坚守与创新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错。材料三中说的是“在坚守与创新中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11.(1)既写出了脚被镰刀扎到的身体的疼痛,更写出了作者失去了母亲找不到回家的路内心的悲痛。
    (2)这份温暖是母亲对我的关爱,我的生命注定和母爱、故乡、土地密不可分。
    12.①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的刻画了母亲收刈时动作的娴熟,体现了母亲的勤劳。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月光幻化为摄影师,生动描绘出母亲辛苦劳作时的画面。
    ③“哧溜”拟声词的运用,形象的展现出母亲刈麦时真实的劳作情景。
    ④语言错落有致又富有口语特色,具有生活气息。
    13.①勤劳、质朴。每到收刈的时候母亲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把无数的汗水撒向田垄,展现了母亲的勤劳、质朴。②关爱家人,用自己的爱温暖家人。我的脚趾被镰刀扎到,母亲用手抚摸我那受伤的部位,这一情形一直温暖着我。③热爱生活。收刈本是非常辛苦的劳作,但是母亲总是嘴角挂着微笑。
    14.①展现普通劳动人民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深的热爱。宽阔的原野、满田的禾稼,都是母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母亲在与土地近距离的接触的过程中享受土地给她带来的丰收的喜悦。
    ②展现了作者对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女性的赞美。满田的禾稼,是母亲用勤劳和汗水浇灌而成,通过“作品”二字展现。
    ③展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把儿女也比作是母亲的一部作品,既展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无私的爱、全心全意的付出,更体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期盼。
    15.A
    16.D
    17.C
    18.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19.(1)但是诗歌的格律没有比古代更完备的了,学习的人推崇仿效,自有他们的渊源。
    (2)那时谈礼讲学的人,都自立门户宗派,把它作为使自己名声得到提高的方式。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貌”,描摹。解释错误。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则”,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B.“且”,连词,而且、况且。/副词,将要。
    C.“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D.“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作者认为一味模仿汉、唐的明七子没有好的诗作”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七子未尝无佳诗”,这是说明七子未见得就没有好诗,即是认为明七子也有佳作,而不是说明七子“没有好的诗作”。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然”是表转折的连词,“变而美者有之”和“变而丑者有之”结构相同,是两个呈并列关系的分句,因此“然”之前应断开,两个“有之”之后应断开;
    “若”是连词,意为“假如”;“则”是表顺承的连词,意为“那么”“就”。因此“若必禁其不变”和“则虽造物有所不能”是假设关系的关联句,所以“不变”和“不能”后应断开。
    “许……不许……”是选择关系,“先生”是“许……不许……”的主语,因此“汉魏”和“唐”之后应断开。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啊!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备”,形容词,完备;“于”,介词,比;“宗师”,动词,推崇仿效。
    (2)得分点:“其时”,那时;“门户”,名词,派别、宗派;“高”,使动用法,使……得到提高。
    参考译文:
    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间,也很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的格律没有比古代更完备的了,学习的人推崇仿效,自有他们的渊源。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啊!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
    古人大多先读书然后再学习作诗,后人先立下派别然后再学习作诗。唐、宋诗歌分界的说法,宋、元是没有的,明初也没有,成化年、弘治年后才开始出现。那时谈礼讲学的人,都自立门户宗派,把它作为使自己名声得到提高的方式。明七子因袭这种习俗,于是凭着一知半解,对盛唐的诗歌附会其说,扼腕自夸,真是见识浅陋!然而钱牧斋对明七子的排斥,又太过分了。为什么呢?明七子未必没有好诗,即使是公安派、竟陵派也是这样。如果遮住他们的姓名,偶尔推举他们的诗作,钱牧斋未必不称赞。又或者是让明七子埋没于世寂寂无名,那么钱牧斋必定寻访他们的诗歌而无疑会保存下来。他只是有意迫近明七子的营垒,夺取明七子的旗帜,于是没有闲暇来平心静气地给予公正评价,这也是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先生不喜欢厉鹗的诗,但是却摘选而存录,他的见识超过钱牧斋太多了。
    至于所说的:诗歌贵在温柔,不能完全说出诗意,又一定关系到将道德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之中。这些冠冕堂皇的肤廓论调,可以吓人,但不能服人,我嘴上不敢否定先生,但心里不敢认同先生。为什么呢?孔子的话,戴经和戴圣整理的《礼记》不足以作为凭据,只有《论语》可以作为足够的凭据。孔子说:“可以激发志气,可以培养合群本领”,这是对含蓄的诗歌而言的,比如《柏舟》《中谷》就是这样;说:“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抒发怨恨的感情”,这是对直率的诗歌而言的,比如“艳妻煽方处”、“投界豺虎”这一类就是这样;说:“近可侍奉父母亲人,远可侍奉君王”,这是有影响的诗歌;说:“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这是没有影响的诗歌。我读诗时经常用孔子的话作为判断的准则,因此秉持的观点不得不和先生有一些微小的不同,想来您一定不会认为我僭越。
    20.    五言律诗    漂泊不定(聚散无常)    
    21.①昔日相逢欢饮之喜。首联诗人叙述了昔日在江汉作客时与故人相逢饮酒,每每醉还的乐事。②今日重逢欢聚之喜。颈联诗人叙述了淮上再次重逢时谈笑依旧,情谊不改的乐事。③喜中有悲,悲喜交加。再次相聚时,作者感慨时光流逝,又想到离别在即,不免喜中蕴悲,悲从中来,让人回味悠长。
    22.    广泛涉猎、熟练掌握    表达、表述    
    23.①德才兼备,更注重德行,道、德、仁、礼、义等都是对君子德行方面的要求。②行重于言(少说多做),善于做事,谨慎说话。③安贫乐道(精神重于物质),不需要追求吃的是否精美、住的是否华丽,而应重在精神追求。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材料二: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材料四: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
    24.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