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1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2.A
    3.B
    4.①中医药是中国国粹,凝聚着中国智慧,是中华文明瑰宝;(或“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②中医药受中国法律保护;
    ③中医药在防治新发传染病中,临床疗效显著;
    ④中医药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潜力无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还不能独当一面,须与西医结合才有作用”于原文无据。材料一中表述为“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材料二表述为“在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两则材料都没有说明中医药能否单独参与防控,以及必须与西医结合才有作用。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到今年防控新冠病毒”有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为“相比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的参与度、介入程度前所未有”,拿两次抗疫作对比,说明2003年抗击非典,中医药的参与度、介入程度,还未达到这次抗疫的“前所未有”的程度。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各级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错误,材料一是说“一些地方”。
    C.“这与他们不接受中医药,没有采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密不可分”无中生有,作者并无此意。材料二所说“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不能反推“没有采纳中医所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疫情还在肆虐”。
    D.“虽然作者对中医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表示担忧”错误,根据“应对全球卫生挑战、推进国际卫生合作、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医药潜力无限,必将日益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可知,作者对中医药得到世界的认可应是充满信心,而不是担忧;且将疫情说成“机遇”也不符合文意。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筛选概括出中医药的显著特点和优势,然后再以推介宣传的方式加以介绍,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性。结合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可知,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地位,据此可拟写为:中医药是中国国粹,凝聚着中国智慧,是中华文明瑰宝。
    由材料一“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国粹需要国法来保障。《中医药法》的实施,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了法治保障”可知,中医药学在我国已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据此可拟写为:中医药受中国法律保护。
    由材料二“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可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此可从其疗效上加以宣传:中医药在防治新发传染病中,临床疗效显著。
    也可结合材料二“中医药在海外市场升温”“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等内容,从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入手加以推介:中医药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潜力无限。
    5.B
    6.①情节、结构上,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表现庞家的富足,为后文庞家媳妇打放的粥喂猪而被邻居议论做了铺垫。
    ②丰富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庞家杀猪的流程,表现了庞家人团结合作、会做生意、勤劳的特点。
    ③情节、结构上,描写杀猪时强调了大木盆的作用,为后文庞家用木盆捉鱼,在街坊邻居中收获最多埋下伏笔(铺垫)。
    7.①叙述中多用短句。如“放了血”“烫透”“吹气”“刮毛”一气呵成的动作体现了庞家杀猪技术的娴熟;再如“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表现了庞家生意的兴隆。
    ②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或者使用方言词)。作者多用口语词“烫透,吹气,刮毛”“撑一根芦柴棍”“挂了一溜”,以及使用当地的方言词“木量子”,增添了口语化特点。
    ③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言口语化。如“不到晌午”侉奶奶打粥,你庞家也打粥”“真是鱼也有眼睛,谁家兴旺,它就往谁家盆里跳啊”,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增添了生活气息。
    ④在比喻中用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如“每天五更头,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将早晨天边的白色比作鱼肚白,用口语描写了生活场景。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B.“这表现出街坊邻居对庞家的敬重”错误,原文说“这地方不兴叫屠户。也不叫杀猪的,大概嫌这种叫法不好听,大都叫‘开肉案子的’”“越塘、螺蛳坝一带人对庞家虽很羡慕并不亲近”,这里并未看出街坊邻居对庞家有敬重的情感。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从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两方面来分析。
    从小说情节结构来看,前文介绍庞家杀猪的内容,比如“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不到晌午,几片猪就卖得差不多了”,交代了庞家的一些情况,表现了庞家的富足,为后文庞家媳妇打放的粥喂猪而被邻居议论做了铺垫;
    从小说情节结构来看,描写“杀猪盆是一种特制的长圆形的木盆,盆帮很高。二百来斤的猪躺在里面,富富有余”“因此庞家有四个极大的木盆,几个伙计同时动手洗刮”,为后文写庞家用木盆捉鱼埋下伏笔;
    从人物形象来看,“老大经营擘划,总管一切。老二专管各处收买生猪。他们家不买现成的肥猪,都是买半大猪回来自养。老二带一个伙计,一趟能赶二三十头猪回来。因为杀的猪多,他经常要外出。杀猪是老三的事,——当然要有两个下手伙计”“每天五更头,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这一带人家就听到猪尖声嚎叫,知道庞家杀猪了。猪杀得了,放了血,在杀猪盆里用开水烫透,吹气,刮毛”,可知写庞家兄弟三个合作杀猪的内容,表现了庞家人团结合作、会做生意等特点。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就这篇小说来看,口语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词短促、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等方面。回答问题时先总括,然后找出小说中与之对应的内容即可。
    叙述中多用短句。“猪杀得了,放了血,在杀猪盆里用开水烫透,吹气,刮毛”,“放了血”“烫透”“吹气”“刮毛”多用短句,语气短促,一气呵成的动作体现了庞家杀猪技术的娴熟;“早起人进人出,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短句的使用,体现了庞家生意兴隆。
    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或者使用方言词)。“这地方不兴叫屠户,也不叫杀猪的,大概嫌这种叫法不好听,大都叫‘开肉案子的’”“一条一条挂在门口的檐下晾着,挂了一溜”“开肉案子的”“挂了一溜”,体现了人物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
    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言口语化。“不到晌午,几片猪就卖得差不多了”“戴着金簪子去打粥!——侉奶奶打粥,你庞家也打粥”“真是鱼也有眼睛,谁家兴旺,它就往谁家盆里跳啊”,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体现了人物语言的方言色彩和生活化。
    用生活中的事物作比。“每天五更头,东方才现一点鱼肚白”,将早晨天边的白色比作鱼肚白,用口语描写了生活场景,使整篇小说口语化特点明显,读起来很亲切。
    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趋向;逃跑。
    B.像绸带一样;长时间。
    C.通“倘”,倘若,假如;抵挡、阻挡。
    D.本来。
    9.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爷爷。“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实际上。
    B.“长者”,古义:指有德行的人、忠厚的老者。今义:年长之人。“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C.“大类”,古义:非常像;今义:大的类型。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D.“摽掠”,与今义同;“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故选D。
    10.B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泣:动词用作名词,眼泪。
    ②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③弦:名词作动词,弹琴。
    ④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⑤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⑥乳:名词作动词,哺育、喂养。
    ⑦宴,名词作动词,吃饭。
    ⑧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⑨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⑩效:名词用作动词,有成效。
    综上,①动词用作名词,②③⑥⑦⑩名词作动词,④名词作状语,⑤⑨动词的使动用法,⑧意动用法。
    故选B。
    11.D
    12.B
    13.A
    14.(1)陈蕃一直痛恨这些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或: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
    (2)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15.①宫廷争斗,宦官专权;
    ②谋事不密,走漏风声;
    ③宁折不弯,不避强权;
    ④身逢乱世,敢于直言。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服阕”的主语是陈蕃,“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的主语是“刺史周景”,故“服阕”后要断开,所以排除A、C两项。
    “太尉李固表荐”的主语是“太尉李固”,“征拜议郎”的主语是朝廷,所以“征拜议郎”前要断开,故排除B项。
    句意: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错,刺史,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错,原文是“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文中无得到李膺赏识和挽留的信息。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疾:痛恨;志:立志;会:恰逢;因:于是。
    (2)洎:等到;以:因为;诛:被诛杀;终:坚持到底。
    1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而驱驰嶮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可知,由于宫廷争斗,宦官专权;
    由“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可知,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
    由“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可知,宁折不弯,不避强权;
    由“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可知,逢乱世,敢于直言。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这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别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没有得到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延熹六年(163),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时候,又恰逢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啊。”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自从陈蕃做了光禄勋,他同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被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弛刑徒李膺。”桓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窦太后执掌朝政后,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一直痛恨这些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隐居,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离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16.C
    17.①诗人年老体衰,形体容貌枯槁,晚上睡不好觉。②诗人生计萧然,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③国家沦丧,诗人却只能闲居故乡江阴读书度日,无法施展抱负。④统治者偏安一隅,百姓安于现状,没有愁叹(或没有国家沦陷之愁,没有忧国之叹),诗人内心充满忧虑。
    【分析】
    1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项,“忘记了愁苦哀叹”理解错误。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愤懑。其中的“无愁叹”说的是忘记了历史的百姓。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联“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描述了老学庵简陋,生计萧然的概况。诗人生计萧然,生活窘迫,心生忧愁,这自然让他愁闷睡不着。
    颔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诗人写自己整日在简陋的老学庵饱读诗书,无奈地送走一天一天的光阴。此联反映诗人面对国家沦丧,自己只能闲居故乡江阴读书度日,无法施展抱负,坐看流年易逝的苦闷。这也是他愁闷睡不着的原因。
    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是诗人晚上睡不着的重要原因。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身临抗敌前线的生活经历是他终身的骄傲,因此他对偏安江南的朝廷的“太平”是忧心忡忡的。诗人又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这让爱国诗人陆游如何能够说得着啊?
    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捷、身、襟、已、望、荠。
    19.A
    20.B
    21.原文语言生动形象。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一大锅粥”为喻,写出金沙江水“黏稠沉重”的特点;②将“江水”拟人化,写出江水勇往直前、咆哮奔流的气势。③善于用动词写江水流动之态,“裹挟”写江水卷着泥沙缓慢移动的动态;“聚拢”与后面的“憋不住时就会喊出声”相呼应,写出江水蓄势东流的气魄和力量。而改写后的句子虽然语义相近,但是用叙述性的语言,显得平淡。
    【解析】
    19.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来飘去;漂泊;形容感情不平静或欲念冲动。飘浮:指固体或液体在气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小于重力的情况。飘动:意思是在风的作用下飘扬、飞动。回荡:意思是连续的回声而引起的震响。
    “响亮的喇叭声”搭配的应是“飘荡”或“回荡”;
    第二处,挪动:指一点一点的移动,表示速度很慢。移动:改换原来的位置。挪移:指挪借,挪动,移动。走动:行走而使身体活动;指亲戚朋友之间彼此来往。“缓缓”后接“挪动”更形象写出牛的悠闲;
    第三处,漾着:水面动荡。挂着: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溢着:充满而流出来。带着:携带。
    “反刍”后牛嘴角用“漾着”或“溢着”更贴切一些;
    第四处,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习若自然:犹言习惯若自然。自由自在:意思是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用“漫不经心”,和后面的“悠闲”更搭配。
    故选A。
    20.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A.选项前面先“山”后“水”,与后面“柔软的水与坚硬的山”顺序不对应;
    C.根据“如此默契”可知,应先说山水的关联,才能总结为“如此默契”;
    D.前一分句主语为“我们”,言说对象与整体语境不符。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右边是金沙江,水呈铁锈红,裹挟着泥沙,黏稠沉重,像一大锅粥,仿佛凝固了”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金沙江”比作“一大锅粥”,形象生动写出金沙江水“黏稠沉重”的特点,“裹挟”写江水卷着泥沙缓慢移动的动态。
    结合“金沙江聚拢起多么强大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向东奔流。它有充沛的肺活量,憋不住时就会喊出声”分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江水勇往直前、咆哮奔流的气势。
    结合“左边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灌木稀疏”“右边是金沙江,水呈铁锈红,裹挟着泥沙,黏稠沉重”等分析,大量使用句式整齐的短句,句意明晰,简洁明快。
    22.(1)内容:这幅名为“心态”的漫画中,左边“投机”的人拿着斧子表情狰狞地命令“金钱”符号的小树“快快疯长”,右边是“投资”的人和善地精心浇灌,希望小树“慢慢茁壮”。
    (2)寓意:投资要端正心态,不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人生需要勤勤恳恳地耕耘,投机取巧必定一事无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描述漫画内容时,要用平实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对待“金钱”符号的小树时,两个人的表情,动作和所说的话是完全不一样的,左边“投机”的人拿着斧子表情狰狞地命令“金钱”符号的小树“快快疯长”,右边是“投资”的人和善地精心浇灌,希望小树“慢慢茁壮”。这些在表述时要一一说清楚。
    在分析寓意时,要结合漫画的题目“心态”来挖掘,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所心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据此分析,组织语言作答,注意语言的连贯。
    23.例文:
    仪式,亦是情意
    尊敬的编辑李明先生:
    展信佳!
    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继承的是传统礼仪,滋润的是师生情意。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场所,这样的“上课礼”,恰若丝缕清风,化育学生心田!
    诚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需要古时的繁文缛节。但上课礼,仍然是值得倡导的仪式——于学生而言,这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诉说对师长的敬重;于师者而言,也可借此传递善意,表达关怀。而师生的关系,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动与共情发展。
    不赞同者或许认为,情感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可以用很多其他的方式自然表达,何须一套被规矩限定的仪式?此话也非苛责,不无道理,但自然表达虽好,再加一些仪式感,不就内容和形式兼具了?
    当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大学校园,崇尚自由,倡导平等。学生的谦恭少了,老师的师道尊严也淡了,这未必是坏事。但随之引发的不良现象,也让我们不安。有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调侃戏谑,毫无敬畏感,上课迟到、逃课司空见惯,多少大学课堂,美其名曰“个性”,实则混乱不堪。
    中国人民大学曾有一位研究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侮辱学界前辈,被导师“逐出师门”,断绝了师生关系。不管其中原委几何,学生之举无疑有错在先,缺乏敬畏感怕是重要一点。因此,校园重拾上课礼,营造相互尊重、文明友善的氛围,以期修复师生关系,是有创意也是有深意的。
    其实说到礼节和仪式感,我之前也挺淡漠,觉得不必拘泥。直到于书卷中见识近代大师作画,始有感悟。沐浴,更衣,焚香,备墨,一切仪式就绪,才入正题。想必大师并不会认为这是多余,而是在袅袅熏香里,凝神静气,生出一份庄重,平添一份认真,然后一心虔诚,以面对毕生所爱。
    你看,随性表达固然自在洒脱,仪式之庄重不也令人生敬?正是这“陈框旧矩”,承载了一份深情,再熏陶彼此。上课的时候,拖沓入座,歪七竖八,每个人都难免多了懈怠,失了敬畏。而师生起立,站直身体,相互对视,致以问候,再入座的时候,坐姿也许会端正一些吧。有人说这很“新鲜”,其实是我们把传统礼仪丢得太久了。
    自然,学校的文明礼仪,绝不能仅仅依靠“上课礼”来维系。换句话说,“上课礼”实行得好,不代表师生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了。但师生可以以上课礼为契机,让礼仪的回归找到一个通道。这种礼节也不是要打破师生的平等关系,也丝毫不折损人格尊严,而是在适度的仪式中,显现出庄重,再在庄重中流露出真情来。
    所以我说,仪式,亦是情意,知者自知。
    顺祝编安!
    投稿人:尚理
    2021年7月12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引述的新闻事件指向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渗透进细小的活动中、不经意的环节上,使之成为春风化雨、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的育人“利器”。
    首先,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步,我们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项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
    2.明确任务要求:
    (1)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此处明确了写作的形式及对象、身份。
    (2)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此处明确了写作的重点。
    【立意】
    ①上课有礼,教育有仪;
    ②礼出于本心,道得于礼节;
    ③重拾上课礼,传扬中华风;
    ④礼重内容,亦重形式;
    ⑤礼可学于心,亦可显于形;
    ⑥尊师重教须有“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