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
2.C
3.C
4.示例一:从平民性和贵族性角度
中国古代悲剧面向普通群众(弱者),是有道德的弱者与非道德的强者之间的冲突。如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县令之间的冲突。
西方悲剧以贵族阶级作为人类、人类社会的代表资格,是强者和强者之间的冲突。如哈姆雷特王子和他的叔父新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示例二:从悲情悲剧和崇高悲剧角度
中国古代悲剧属于悲情悲剧,悲剧主人公仅关注自己命运和当下事件,他们渴望社会公平,要求个人生活命运的平静。如窦娥三桩誓愿只是为证明自己的清白。
西方悲剧属于崇高悲剧,悲剧主人公往往站在人性的高度。如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的迟疑、拖延,表现出人的矛盾性和人文主义者的软弱性。
5.应放在第④段后面
理由:①被删文字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悲剧常借助有道德的强者(正剧人物)来解决戏剧冲突。
②第四段从戏剧冲突的两面说明中西悲剧的区别,与被删文字中“解决戏剧冲突”的意思更紧密。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中绝对地分离开来,所以……从来不是主要关系”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而到了中国戏剧走向繁荣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当中绝对地分离开来,人与神的关系已经不是主要的关系”,文中强调的是“走向繁荣”时“已经不是”,并非“从来不是”。
C.“当一个……他的悲剧就已经构成”错误,第五段说的是“从平民戏剧和道德戏剧的意义上,……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却已经构成了”,选项缺少前提条件“从平民戏剧和道德戏剧的意义上”。
D.“西方戏剧中所没有的道德与不道德的冲突”错误,由“这种冲突形式在西方戏剧中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悲剧形式发展起来”可知,“道德与不道德的冲突”仅仅是没有得到独立发展,而不是不存在这种冲突形式。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中西方悲剧冲突中的强者是……”错误,虽然中西方悲剧中都有“强者”,但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的强者具有贵族性,他们的力量表现在对神性和社会意识的对抗,是进取型的。中国戏剧中的强者是欺凌弱者的形象,是悲剧制造者。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理解崇高悲剧的概念,即第四段“一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一是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然后理解平民悲剧的概念,即“中国古代戏剧的平民性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戏剧冲突中,这种基本冲突不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也不是个人和社会的冲突,而是道德与非道德的戏剧冲突”。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是崇高悲剧。
B. 《俄狄浦斯王》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冲突,是崇高悲剧。
D.《茶馆》是人的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崇高悲剧。
C.《雷雨》是道德伦理的冲突,是平民悲剧。
故选C。
6.C
7.C
8.检察官的话,表明他主观上已认定默尔索是一个坏人(杀人犯),这误导(影响)了听众,使他们也认为默尔索冷漠有罪。
9.①在法庭审判时,作为当事人的默尔索被撇在一边,不能表达自己,变成了一个旁观者,成了案件的局外人。
②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局外人:人身不由己地被命运选中,被生活选择,本质上毫无差别,是荒诞和虚无的,所有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目的是想证明默而索在母亲死去的第二天就去看滑稽影片,不是孝子”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这时,检察官站起来,神情非常庄重,伸出手指着我,用一种我认为的确是很激动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说道:‘陪审员先生们,这个人在他母亲死去的第二天,就去游泳,就开始搞不正当的关系,就去看滑稽影片开怀大笑’”分析可知,检察官要玛丽自己说那一天放的是什么电影不仅仅为了证明默而索在母亲死去的第二天就去看滑稽影片,不是孝子,更是想证明默而索在母亲死去的第二天不仅不落泪还开怀大笑,毫无悲伤之情,违背社会道德。故他是有罪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他不是个孝子。
B.“但因为与默尔索是朋友,所以他的证词没公信力”理解有误。因果关系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莱蒙的证词没公信力是因为人们根本没听他在说什么,因为此时此刻的他也被当成一位“局外人”。
D.“但还是要抗争”理解有误。阅读原文文句“在这里我所做的一切都毫无用处的想法涌上了心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只想赶紧让他们结束,赶紧回到牢房去睡觉”可知,他不想抗争,他只是想回牢房睡觉。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展现了默尔索从无助失望到生无可恋的心路历程”理解有误。句中的“化为乌有”是意思是全部消失到完全不存在。在小说中,整个审讯过程里,人们对主人公所犯命案的前因后果、事实细节毫无兴趣,也没有作深入调查分析。故“我想这还是排斥我,把我化为乌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取代了我”生动传神地传达出了司法人士对主人公的漠视。不是“展现了默尔索从无助失望到生无可恋的心路历程”。
10.A
11.C
12.D
13.(1)(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
(2)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
14.黄道周没有成为宰相,杨嗣昌被任命为宰相,因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宰相。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金兵大入”意思是“金兵大举入侵”,“薄京师”是说金兵逼近京城,这是各自独立的两件事,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BC。
“逮”的宾语是“袁崇焕”,动宾后断开,排除D。
句子大意为: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表述错误。古代兵部掌管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吏部掌管官员的选用、考核。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郑芝龙被唐王任命为吏部尚书后……”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这是说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并不是任用郑芝龙为吏部尚书。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上”,动词,上呈;“发”,拨给;“兵饷百万”,定语后置。
(2)“即”,即使;“无益于边计”,状语后置句,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徒”,白白;“隳”,毁坏。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理解“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的意思,并找到这句话所在的位置,在倒数第三段。这句话意思是“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
然后找到结果,并分析原因。“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可见皇上最终没有任用黄道周为宰相,而是任用杨嗣昌。由“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可知,皇上虽然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和品性,但是认为黄道周的性格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宰相。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道周,福建人。家里贫困,以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
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而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
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
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
15.A
16.①曾经高中状元,意气风发,想要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而今却深陷囹圉,不能自救。②自己功业未成,再次与无锡百姓相逢,有负百姓爱戴的心酸痛楚。③渴望像程婴、公孙杵臼那样保护赵氏的宗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④二十年后,山河依旧,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语言、手法的能力。
A.“首联交代了无锡……”“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错误,结合注释二可知,“金山”即京口,是镇江的景象,前一句写镇江的景象;首联是回忆当初自己从镇江经无锡赶赴临安参加殿试所见景象,当时前往高中状元,所以所写乐景并非衬托哀情。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尾联诗人“一回惆怅一沾巾”的原因。考生需要结合全篇作答。
结合首联和颔联以及注释可知,诗人二十年前曾经途经无锡,那次是前往临安参加殿试,高中状元;二十年后再次经过无锡却是被元军扣留,押往大都,前后情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是“惆怅”“沾巾”。
结合颈联“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以及注释一可知,诗人“英雄之心”还在却无法施展抱负,再次与无锡百姓相逢,百姓哭声感天动地,而自己却是有负百姓的爱戴,内心酸楚,自然是“惆怅”“沾巾”。
结合尾联“夜读程婴存赵事”以及注释三可知,诗人借助典故表明自己想要像晋国大夫赵盾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一样保护大宋之宗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而“惆怅”“沾巾”。
结合全篇来看,诗人两次途经无锡,情境却截然不同,山河还在,江山已经易主,自己前番意气风发,满怀壮志,此次却身陷囹圄,为此而“惆怅”“沾巾”。
17.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度”“悔”“衰”“拒”“递”。
18.B
19.①但倘若回收处理不当 ②电池使用消耗量不言而喻 ③只有把短板补齐补好
20.示例:“退役”电动车电池该去哪;废旧电池家归何处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贻害无穷”,留下无穷的祸患。语境是说报废电池处理不当会留下无穷的祸患,使用正确。
B.“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此处形容新能源汽车深受欢迎,对象不当,望文生义。
C.“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语境是说“造车人”一个接一个,使用正确。
D.“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全局。语境是说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可能会影响全体,使用正确。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前面可知,此处是说报废电池的处理,结合后面“造成环境污染、带来安全隐患”可知,这是废旧电池处理不当的结果,所以此处应是假设“回收处理不当”。
第二处,结合前面“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炙手可热,‘造车人’接踵而至”可知,后面应是这种形势发展的结果,再结合后面“可预见的是,电池数量与造车热度的相关性只会增强”可知,此处是说“电池使用的消耗量”之大。
第三处,结合前面“新领域新发展,每个环节都要重视,每个环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知,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再结合后面“发展才能更加稳健”可知,此处应是说“把短板补齐补好”,同时要使用关联词“只有”与后面的“才能”呼应。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具体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一般包括何人何事,“何人”是内容的主体。拟写的时候一般采用主谓式。
浏览几段文字可知,这四段文字陈述的对象是“电动车废旧电池”,讨论的问题是这些废旧电池该如何处理。考生围绕这个拟写标题即可。
拟写标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形象”这一要求。如“废旧电池”可用“退役”形容;如“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可以用“家归何处”进行概括。
21.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A.“幸亏鸳鸯发现”叙述错误。阅读《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可知,应是“幸亏袭人发现”,不是“鸳鸯”。
故选A。
22.史湘云
芍药花、蜂蝶等烘托其脱俗、可爱。卧于石凳、枕着一包花瓣、“口中犹作睡语说酒令”等细节表现其不拘小节、自然随性,有须眉开朗豪爽的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