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抗争(节选) 叶绍钧① “唉,该死!”他把报纸一丢,激怒地说。 “什么事?”妻在里面提心地问。 “报上讲,今年的欠薪说不定发不发;明年不是打对折,就是学校关门!” 这真是太凶恶的消息,妻不自主地离开灶门来到前面。睁着眼看定丈夫的,沉郁的面孔,一时也说不出什么。 “他们干的那些谁不知道。为什么军费就有钱垫付?为什么局长就有钱造洋房?——你明白了么?总之一句话,实际上这地方大可以不欠薪,不打折扣;所以搞到这般地步,都是他们的荒唐。只有教员一起联合起来,去同他们算帐!” …… 教职员联合会是去年就成立的,郭先生是会里的干事员。 “今天开这个临时会员大会,诸位都已知道,是为经费的事情。”会长先生说了一句,还得照例咽一口唾沫。在他前面坐着七八十位同业;学生的坐椅太低了,使他们大都伛着背心,用手托着下颔,臂弯支在膝上。从玻璃窗射进来的斜方形的阳光,历乱地印在他们的头上身上腿足上,大家感得温温地有点春意了。 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用沙糙的声音说,“开会郭先生是这个大会的原动议人,我们也得领教领教他的意见。” 郭先生坐在最前的一排,抱着潢腔的热忱,必乎要握着一个个同业的手说,“为学生,为自己,我们真诚而坚固地团结起来吧!” 我们现在出来说话也不是要压倒了谁,只是维护我们固有的权利。为什么我们的薪水该打折扣,维持不了生活?也是拥护学生们固有的权利。不听见明年或者要停办学校么?从前我们信仰教育的人看来,停办学校就是杀害学生的生命! 限他们一星期,一星期没有答复,一致罢教,大家混在掌声中呼喊,这呼号是报答郭先生的。 全体教职员哄然站起来;桌椅被推动一阵乱响。大家的脸给阳光晒得红红的;心里尤其觉得活跃,仿佛前途挂着很好的希望。 …… “诸位先生的意思,兄弟没有不尊重的,”局长答复两位代表说,照例是又庄严又亲和的脸,“从前兄弟也当过教员,教员的况味哪有不知道的?再说到教育,教育不好好办,中国还有希望吗?”两位代表不自主的都点头了。“不过,”局长再来个转笔,“兄弟是当过教员的,对于教育又有极端的信念,现在还得从千难万险中寻一个好办法,不是一味责备当局,是不是?待有成功。就赶快报告诸位先生。” …… 学期终了,一切事情都安然过去,虽然教职员们所想望的完全没有消息。但是郭先生已经接到免职的通知了,为的什么,交没有叙明白。他自己总该知道吧。 于是,有不少的在私下里庆幸,没有真个做出来,到底占便宜;不然,把本来破了的再摔一下,那就粉碎了。 这是这学期末了的一课。郭先生给孩子们温理教完了的课本,也完毕了;他理清自己的书物,带着,一溜烟跑出了校门。西风吹得很紧,行人都呈萧瑟之态。暮色已十分下沉,似乎把他的心也压得非常沉重,两脚机械般移动,心里只是迷惘地想:“回去,回去怎么呢?还不是看她的流泪的脸!她还要说,衣服没有几件她当咯,只剩几个铜元几个铜元咯,真讨厌!不晓得人为什么一定要吃饭!” 心思像一缕游丝般漾了开去,“假若没有她,也就没有家,岂不自由自在。”肩担行李头戴棕笠悠然来往的行脚僧的印象浮现于他的脑际。但立刻感觉自己太自私了。“她怎能不怨呢?她嫁了过来,简直是嫁给了愁苦;一切的辛劳,一切的焦心,都有她的分,独没有片刻的安适。难道还不让她畅快地怨几句么!” “还是这班同业实在岂有此理!”愤恨便转个方向。“他们没有识见,没有胆量,只晓得饭碗!饭碗!饭碗以外还得好好地做事业呀,但他们更不想!说什么教育,教育,一切的希望都系教育!把教育托给这班东西,比筑屋在沙滩上,还要靠不住!”他连平日的根信念也动摇了,深觉当初以为唯这一条路是值得走的,其实只是浮泛的认识;这一条路的荆棘充塞,并不亚于其他的路。于是不但两手空空,心头也空空了。空空的心感到那种况味,说是悲哀并不像,说是痛苦也未为确切,总之,只望立刻消毁了这个心才好;但怎能得便消毁了呢? “铮!铮!”是铁铺里发出来的声音。郭先生不经意地看过去,在墨墨的小工场里,三个铁匠脸上身上耀着鲜红的光;铁椎急速地起落,有力而自然;炉子里的火焰一瓣瓣地掀动,像一朵翻的大莲花;这幅动人的活的图画,似乎是向来不曾见过的。 “呵,他们是神圣!要买钉子的,要买铲子的,自然跑来求他们;而他们绝不求人家,他们只须运用自己的精力,制成有用的东西,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怎样能跟得上他们呢?”他收了欣羡的眼光,回向内面想…… (有删改) 【注】①叶绍钧,我国“五四”以后的优秀作家,本文作于一九二六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郭先生的妻子的记叙不多,主要通过对她的神态描写和后文郭先生的内心独白展现出她于困厄中满腹怨言而又顽强抗争的形象。 B.本文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如局长“照例是又庄严又亲和的脸”,还有同事因没有过多参与而私底下庆幸,与契诃夫笔下的知识分子类似。 C.小说以“郭先生”为主人公,写出了普通教员为生存而奋斗的艰难,更写出了有理想的教师无力抵抗环境压迫的痛苦与无奈。 D.本文语言朴素简练,借助不同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同时又将主要事件和社会环境蕴藏其中。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句话都选择了“阳光”为描写对象,通过阳光给人带来的感觉变化展现了教员临时大会的进程。 B“温温的有点儿春意”写出了大会上教员们对于会议召开兴趣缺失,对于自身处境怠惰与麻木的状态。 C.“红红的”“尤其觉得活跃”等写出了教员们因郭先生的发言而义愤填膺,达成共识、群情振奋的情景。 D.两句话巧妙地将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映衬,展现人物丰富的心境自然而有深意。 8.文章最后描写郭先生看到铁匠打铁的场面,有怎样的作用?(4分) 9.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评价道:“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6.A 7.B 8.①有利于丰富郭先生的人物性格铁匠身上的力量给予郭先生希望尽管他被免职后一度陷入到愤怒痛苦迷茫中,但他并没有丧失希垫,没有放弃。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黑暗的打铁铺里鲜红的火焰、劳作的铁匠,恰如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缩影,尽管黑暗但依旧有光亮,引人思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都进行客观直接的叙述。如文中对郭先生免职后内心世界的呈现,细腻而真实。②选择日常生活的小人物与生活琐事。文中描写了郭先生与妻子之间的日常对话还有教职员会议的场景,展现了旧中国普通人的卑琐的生活。③展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文中塑造了郭先生等一系列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写出了他们在遭受不公待遇时的反抗与怯懦、自私与痛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