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龟又来 张炜 很早以前,海边上常有一些孤寂的独居老人,这些人一般都是以海为生的人,上了年纪不能出海了,就专门留下来看守渔铺。 这个营生年轻人做不了,因为他们熬不得这份孤寂。在春夏秋三个渔季,海边上热闹,吃的东西也多;到了漫长的冬天和初春这一段就不好过了,大雪封了海滩,这里除了个别禽鸟什么活物都没有,守铺的老人就得学会自己打发时间了。他们要赶在入冬前准备大量的柴火和吃的东西,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因为大雪封地以后想出门都难。 这些看渔铺的老人大多是独身,也有的其实有老伴有儿女,只是不愿和家里人掺和。他们都喜好海上生活,把耳根清净当成了一种福气,他们在海边听着海浪,看着日出日落,这样一过就是几十年。 彼此相隔不过十里左右的他们,并不轻易出来串门,一到冬天都爱缩在自己的火炉旁边。大概就为了保持一个完整的冬季吧,他们一个比一个更能熬得住。这些人都有一身翻毛大皮袄,脚土穿了生猪皮缝成的草窝鞋,它的名字很怪:只一个字:绑。穿了“绑”可以在冰天雪地里自由穿行,脚一点儿都不冷。大狗皮帽子护住头脸,哈着白汽去海边捡些海浪冲上的蛤和虾,那就是一顿好生活。 有家口的老人本家里人少不了常来关照他们,送些吃的东西,走时却带走了更多的东西,这都是老人平时积攒起来的。家里人一来,老人就驱赶,可是赶走了又来。他们不放心让年纪大的人独守在大海边上。可是那些没有家口的人就没有这些问题,他们仿佛不会生病也不会死,最后连多大年纪了也没人说得准。问一个守铺子的老人多大了,他会装模作样地掐掐手指头,说出的却似是二十年前的年龄。 有个老人有家有口,年轻时打鱼,上了年纪不顾家里人劝阻,偏要留在海边上守渔铺。当年的林子密野物多,半夜里只要海边没有打鱼人亮起的火把,就会听到沿海传出的鬼哭狼嚎声。那其实不过是野狸之类追逐打闹,再加上林木呼鸣的声音,是天籁的一种。有人就演绎说,这儿有一代代海上淹死的人,他们的魂灵流连不去,到了夜里就此起彼伏地呼叫,一个个鬼都开始想念家乡了。这些两师的情景在看守渔铺的老人那儿简直不值一提。只有冬夜,情乃才为之一资:大雪大霜一降,仿佛能杀百嘴,所有的声香都突然消失了。只要不是大风天、大海也会安安静。老人说他们一辈子阶望的,就是这样的安持。这样的安静一年里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所以异常珍贵。老人喜爱下棋,冬天里没有对手,就一个人在棋盘上摆弄子儿。 有一年秋末,几个年轻人在河口附近逮住了一只龟。这只龟中等大小,因为受了伤,前肢左上方有一道深的制痕,所以没有及时逃脱。就在他们要烹杀这只龟时,老人赶到了。他劝说他们把龟放掉,却没有一个人听。没有办法,老人就从铺子里取出了一大笔积蓄,将受伤的龟买下来,然后用大背篓把龟背回去。一连多少天老人都照料它的饮食,还取了自制的草药给它疗伤。一个星期之后,这只龟完全康复了。它离开时,朝老人深深地磕了几个头。 从那年冬天开始,无论是多么大的风雪,总会有一个黑衣老人赶来与他下棋。这个黑衣老人看样子有七十多岁,长了一口细小坚硬的牙齿能咬碎核桃壳。黑衣老人的棋艺一般,但也足以陪他玩儿了。他们闲了就扯一些海上事情,守渔铺的老人常常被对方异常丰富的海洋知识、五花八门的水上见闻所吸引。他们就这样成了好友。黑衣老人对自己的来路遮遮掩掩,他也就不再打听。有一天黑衣老人打起了瞌睡,不小心露出了左边肩膀,让他一眼看到了一处不小的伤疤。他马上想起了那只老龟。 一连七八年,那个黑衣老人都来和守铺的老人一起过冬……这一年,守铺老人的身体出了点儿毛病,从春天开始就剧烈咳喘,有人就通知了他的家里人。家里人要把老人接回村子,可是老人一定要坚持过了冬再说。家里人明白,他这样的境况,能不能过去这个冬天还是一个问题呢。他们差不多要抬上老人走了,老人硬是不同意。 可是这一年冬天的雪太大了。也许就是因为大雪的阻隔,那个黑衣老人第一次失约了,没有按时出现在渔铺里。老人病得不行了,他的老伴只好陪在这儿,为他端水端药。老人常常让老伴为他去门口张望一下,问有没有一个黑衣老头正往这边走。就这样整个冬天都过去了,那个黑衣老人却一直未出现……老人再也挺不下去了,刚刚开春,老人就闭上了眼睛……这一天老伴正哭着,一个黑衣老人一边大咳一边推开了铺门,然后一下跪在了地上,大声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我这个冬天害了一场大病,没能来陪你下棋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海滩的这些老人在人冬前需要准备大量生活用品,尤其是大雪纷飞时,冬天显得更漫长。 B.看渔铺的老人,喜欢并享受海上生活,把清净当作福气,愿听海浪拍打,愿看日出日落。 C.有家口的老人,时有家人看望;没家口的老人,无家人烦扰,可见他们比有家老人更幸福。D.几个年轻人抓住海龟,准备烹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拿出积蓄,救下了海龟。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前面交代海边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冬天或是守在火炉旁,或是去海边捡蛤和虾,都描写得细腻具体,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B.老人花积蓄买下受伤的龟并精心医治,龟离开时朝老人深深地磕了几个头,为小说之后的情节叙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C.“他马上想起了那只老龟”,可谓神来一笔,此处暗示 了黑衣老人的身份,并照应前文写黑衣老人海洋知识异常丰富等情节。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却注重前后勾连,小说结尾巧借黑衣老人的话语,揭示了他“第一次失约”的原因。 8.有人认为本文标题取“老人与龟”比“龟又来”更好。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9.《聊斋志异》电视剧的主题歌唱道:“……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更可爱……”这些歌词准确地道出了《聊斋志异》原著的主要特点。有人据此认为:“《龟又来》其实是一篇新聊斋!'试结合文本分析《龟又来》是如何体现《聊斋志异》原著的这些主要特点的。(6分) 答案: 6.C(“可见他们比有家老人更幸福”说法错误,根据文章无法做出这样的判定。) 7.A(“都描写得细腻具体”错误,原文对“守在火炉旁”情景写得很简略。) 8. (示例一)“龟又来”更好。理由:①概括了小说主要情节。这一标题概括了老人买下并医治龟到结尾的情节,整个故事完整。②标题新颖,富有韵味。这一标题中“又”字蕴含时间和离奇的双重意味,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相比而言“老人与龟”过于直白。(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老人与龟”更好。理由:①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小说主要写了老人与龟之间的故事。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小说由老人买龟、医龟、放龟到与黑衣老人下棋、死前等黑衣老人等情节,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老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③相比而言,“龟又来”显得有神奇色彩,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龟又来》中的黑衣老人虽是一龟精,属于妖怪,但没有其他作品中妖怪的邪恶性,体现了《聊斋志异》原作“怪也不是那怪”的特点。②黑衣老人虽是龟精,但与真人无异,他不仅懂得感恩与报恩,还会下棋,且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水上见闻,体现了“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的特点。③黑衣老人善解人意,他知道守铺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陪伴而非物质给予,他选择报恩的方式是真情陪伴而非物质回报,他比现实生活中的“正人”更懂守铺老人,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这一聊斋特点。(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