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6-2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真”,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追本溯源,在人类古代的朴素思想中,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③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与追求心灵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④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了科技理性的缺失。其实不然,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善”与“美”的同时包容了求“真”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就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法论。
    ⑤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⑥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真”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普特南所言:“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⑦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善”与“美”,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会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与“迷失”,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⑨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要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所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东方儒学中的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从未分离,但后者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价值理性衰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B.文章用“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作者的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想。
    B.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善美”兼得。
    C.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都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扬。
    D.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①《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②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③《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④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⑤《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⑥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⑦《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⑧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⑨《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之后婚姻,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⑩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⑪《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⑫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7年第6期)
    相关链接:
    (1)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2)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3)“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4)《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C.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D.“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5.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先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
    B.“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C.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D.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6.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①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在江边的沙滩上。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沙滩上安静极了,然而万籁有声,江流浩浩。东北风。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②“那两个老人是谁?”
    ③“一个是余老五。”
    ④“另一个呢?”
    ⑤“陆长庚。”
    ⑥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⑦清明前后,正是炕鸡子的时候。
    ⑧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那两天他整天不离一步。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⑨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
    ⑩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乡下的活计没有哪一件难得倒他。许多活计,他看一看就会,想一想就明白。可是他的运气不好,干什么都不成功。日子越过越穷,他也就变得自暴自弃了。他已经多年不养鸭,现在见到鸭就怕。
    ⑪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⑫“不要!”
    ⑬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⑭倪二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⑮怎么办呢?
    ⑯围着的人都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⑰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⑱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常在后面斜着头看人赌钱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据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⑲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⑳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扑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围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老五作为炕鸡师傅,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却衣食无忧,小说在此设置悬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急切的期待。
    B.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他技艺高超之外的专断顽固与仗艺欺人,人物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
    C.陆长庚出场前,作者通过写倪二丢鸭后一筹莫展、围观人们推荐陆长庚时的众口一词,赋予人物一定的传奇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8.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列举其中三处,并分别简析其作用。
    9.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尾一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希亮幼孤好学,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
    ②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诸法。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
    ③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诸掾吏。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代还,执政欲以为大理少卿,希亮曰:“法吏守文,非所愿,愿得一郡以自效。”乃以为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是岁,盗起宛句,昼劫张郭镇,执濮州通判井渊。乃以希亮为曹州。不逾月,悉擒其党。迁京东转运使。徐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数十家,获小盗,使必自诬抵死。希亮言其状,卒以废去。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④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赠工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卷二九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B.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C.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D.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本义指古代里巷的门,后泛指人们聚居的地方,并以“闾左”代称富豪望族。
    B.淫祠,指民间私自滥建的不合礼制的祠庙。古代对祭祀对象和礼仪均有官方规定。
    C.外戚,指帝王母、妻家的亲戚。历史上不少外戚位高权重,常导致外戚干政之祸。
    D.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内的地区。后泛指邻近京城的广大地区,如“京畿”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希亮禁巫毁祠,受民爱戴。他任职鄠县时,当地巫师装神弄鬼,恐吓百姓,聚敛钱财,他严令禁止,并拆毁淫祠,勒令巫师从事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B.陈希亮巧架飞桥,政绩卓著。宿州任上,他设计了无柱的飞桥,解决了水桥相争的问题,便利了行船,朝廷下诏赏赐褒奖,让他沿汴河直到泗州修建这种飞桥。
    C.陈希亮守城保境,捕盗安民。房州盗匪猖獗官府却没有军队,他组织数百人日夜守卫,声势大振,民心安定;宛句贼势嚣张,他到曹州不足一月,就擒获了贼党。
    D.陈希亮敢于担当,便官利民。在凤翔时,他开仓借粮给遭遇饥荒的百姓,并一个人承担责任,秋天丰收后百姓用新粮偿还陈谷,既利了民又解除了储粮霉变之忧。
    13.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2)徐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数十家,获小盗,使必自诬抵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南宋)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选自《姜白石词笺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注释)①南宋朝廷南渡后,姜夔寄居的合肥地处宋金对峙的江北前沿。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即“小乔”,此或借指作者的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中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余字,却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维度写出了“岑寂”之感。
    B.“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是小序中“巷陌凄凉”的具体表现,其意境与范仲淹词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有相近之处。
    C.下片用词极具表现力。“携酒”前的“强”字,表现了词人身处困境的乐观。经“怕”字一转,又由乐转悲,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之问,将上文“怕梨花落尽”的念头化作了具体的图画,强化了词中空寂的意境。
    15.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通过列举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实例,得出大鹏鸟的飞翔对风有依赖性的结论句子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表达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会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一气呵成。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天衣无缝 悠然自得
    C.龙飞凤舞 游刃有余 天衣无缝 泰然自若
    D.龙飞凤舞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19.下列各项中,划横线处引号用法与例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例句:根据我国空间站建造规划,两年时间内,各个舱段将在轨道上“搭积木”,组建中国空间站。
    A.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
    B.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
    C.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D.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八、语言表达
    20.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天下棉花看中国,①______。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②______。2013~2014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早在2018年,③______。100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500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93%。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本月13日,某市裕安影楼一名工作人员在例行核酸检测中结果呈阳性,复检结果也为阳性,专家组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普通型)。该名确诊病例目前在当地市级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影楼也暂停营业两周。李华是影楼经理,他决定给预定于近期到影楼拍摄的顾客发送一条短信,告知此消息并表达歉意。请你代替李华拟写这条短信,要求100字左右。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因为乘客的孩子突发疾病,广东东莞网约车司机艾先生连闯三个红灯紧急救人。按照交规,艾先生将面临扣分罚款,重新考取驾照的处罚。当他联系乘客希望其作证以撤销罚单时,乘客却称“跟我没关系”。消息传出后,这名乘客被指“冷血”,网友评论“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之后,还寒了心”。进一步调查发现,这是一起“乌龙事件”,原来医院给艾先生提供的联系方有误,导致误会。交警部门在调查后取消了处罚,网约车平台也为艾先生颁发了“见义勇为”奖金。艾先生与当事人充分沟通,已达成谅解。网友欢呼“这是开心的反转,完美的结局”。
    近年来,类似的“反转新闻”不时出现。在此类现象中,事件最初呈现的样态往往和事实相去甚远。作为新闻受众,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不完整甚至虚假的信息带偏认知?请你就此问题,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