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来讲,由于历史漫长,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由此产生了很多有悖于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理论话语,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比如,有关均“均”与“宫”的问题,古人起初是把它们区别得清清楚楚的,后来由于历代官方音乐理论只承认一种音阶,就把“均”与“宫”的区别抹杀掉了。而且,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对古代人创造的一些理论、话语难以把握,以致在理解过程中产生歧义和偏差。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被普遍接受,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受到了冲击,无形中削弱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探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主导话语并未完全消失,历史上形成的很多理论话语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等“旋宫”理论;“五声、十二律、六十调”等律声系统关系;秦汉以来形成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笛上三调、琴五调等调关系原理等等。这些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只有以此为参照,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完美统一。
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国传统音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应该明白,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前理论话语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的桥梁和组带。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和“创用”。所谓“改用”,就是对历史上一些不适应现代文化语境的名词、术语通过“改造”,转换成新的理论话语,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借用”,就是“洋为中用”即“借鉴”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理论范式为我所用,特制是一些有关音乐形态方面的概念、术语,完全可以借用,但前提是不应产生歧义。试围彻底规通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观念和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创用”,就是现当代人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近百年来,老一星音乐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及现实需要,“改用”和“借用”了很多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征的创新性理论话语,同时也创设了一些新的理论话语,这是新时期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宝责资源,应该加以重视和利用。
(摘编自刘永福、高苗苗《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秦、齐、燕、赵、韩、魏、楚的连横合纵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争鸣、辩论,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四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演化,出现了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在设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无半音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奏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家学说的理论端点。
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西晋永嘉之乱,使中国北方人民向南方迁移。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不仅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向内地的传入,同时也促使外国音乐向中国传入。唐代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公元568年,龟兹乐工苏祗婆引进“五旦”“七调”理论,至隋初,由郑译将它与中国古代乐制相结合,推演成十二均,并形成八十四调。
第三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清末民初,一批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走向欧美、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回国之后,他们在中小学校开设“乐歌”课程,开办专业音乐学校,传授西方音乐。许多音乐家还翻译出版《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曲式学》,介绍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起到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发展的作用,开辟了更为多样化的路径,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 “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州、王耀华《传承性·开放性·创新性——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三维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语境的变化和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冲击,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被认知的现实原因。
B.历史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
C.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需以此为参照。
D.材料二强调今天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材料一中的“借用”异曲同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抹杀了“均”与“宫”的区别,这是受历代官方音乐理论的干扰和制约面形成的。
B.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超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
C.材料一中的“创新”并不是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是通过新理论话语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D.材料二回顾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音乐文化交流,目的是阐明音乐文化交流对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一项是( )
A.金湘在歌剧《原野》音乐创作中将民族作曲技法与西方现代作曲熔于一炉。
B.邱霁把古琴、日本筝和越南筝的演奏特点和音色融入自己的音乐之中。
C.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致力于推广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印象》就是代表。
D.中西音乐之间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相通之处。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构建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王夫人心中怕的是凤姐儿未经过丧事,怕他料理不清,惹人耻笑。今见贾珍苦苦地说到这步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着凤姐出神。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要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先见王夫人不允,后见贾珍说得情真,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得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王夫人悄悄地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说得有理,便不作声。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府里去谢。”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儿还礼不迭。
②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盏不像了。”
③至次日,卵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撞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
④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毅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歌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及收拾完备,已是卯正二刻了。来旺媳妇率领诸人伺候已久。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大门上门灯朗挂,两边一色戳灯,照如白昼,白汪汪穿孝仆从两边侍立。请车至正门上,小厮等退去,众她妇上来揭起车帘。风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罩,簇拥着风姐进来。宁府诸螅妇迎来请安接待。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喷哭。
⑤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来旺媳妇献茶散口毕,凤姐方起身,别过族中诸人,自入抱履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远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得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速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正说着,只见荣国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
⑥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巴不得先问他完了事,连忙进去说;“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风姐听了,教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⑦凤姐方欲说话时,见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念过,听了一共四件,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⑧待张材家的缴清,又发与这人去了。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速了,后儿我也睡速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得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来!”众人听说,又见风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得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换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
⑨里面凤姐见日期有限,也预先逐细分派料理,一面叉派荣府中车轿人从跟王夫人送殡,又顾自己送殡去占下处。忙的凤姐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凤姐见如此,心中倒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地整肃。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者。
(选自《红楼梦》,有删改)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人对王熙凤能否料理丧事心存疑虑,因此并没有先答应贾珍的请求,在王熙凤主动请求下,王夫人才默许。
B.“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一句反映了都总管来升对宁国府下人的袒护心理。
C.选文中两次提到“卯正二刻”,既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辛劳勤恳,但也反映了她急于卖弄才干的心理。
D.“带出去,打二十板子!”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王熙凤重罚迟到者,反映了她杀一儆百的心理。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有许多语言描写,”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这一语言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一面。
B.选文借宁国府都总管来升及众人之口,反映了宁国府疏于管理的现状,与王熙凤在治理丧事中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选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第②段就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王熙凤的形象。
D.凤姐处罚迟到者一节文字中,有声(喝命)、有色(放下脸)、有行(掷下对牌),一贯而下,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凤姐的威势。
8.画横线处王熙凤与来升媳妇的对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9.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
(2)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英宗即位之三月,推右副都御史。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围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因命巡延绥、宁夏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朝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载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赠太保,谥僖敏。
(选自《明史·陈锚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
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
C.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
D.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锚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的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
B.荒政:中国历史上救济灾荒的措施。荒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持再生产。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如《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下车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镒爱护百姓。陈镒曾请求在各边塞全部实施救灾政策,秦中发生饥荒时,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
B.陈镒关心边事。瓦剌也先强盛后,授都督喃哥等为平章,还在甘肃设行省,陈镒当即上奏朝廷,请求严加防备,但朝廷不以为然。
C.陈镒颇有远见。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请求安抚救助他们,但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最终导致流亡百姓作乱。
D.陈镒受到爱戴。陈镒先后三次镇守陕西,总共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条奏军民便宜。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2)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14.请简要归纳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太行(注)
曹勋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
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
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
(注)诗人在北方长大,曾随宋徽宗被俘北去,后又逃到江南,此诗是他代表南宋朝廷出使到金国,望见太行山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落月惨淡无光,像老妇人饱经沧桑的脸庞。
B.颔联写树影稀疏,天色渐渐亮起来,渲染出幽静氛围,给人以轻松之感。
C.颈联描写诗人一生的遭遇,诗人一生奔走流亡,困于战乱生活之中。
D.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诗层次分明。
16.尾联”喜“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两句温和自谦的开场白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井早就是声名鹤起的蚝乡,这里每天都熙熙攘攘,蚝的养殖、加工、交易……蚝肉蚝油改写了内地的饮食文化。多少年里,宝安那涛涌般的商业气象,正是从这一条条窄巷里氰鱼升腾的。这是一个异质多元的区域,原来只有两万人的沙井,已有了七八十万的外来人。他们是繁花的叶片,是森林最初的草木。从街巷出来,很容易就进入了宽阔的大道,两旁是密集的工业区,众多知名企业都在这片区域内,优质项目也纷至者来。近4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宝安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高地和高端制造高地,这个高地在大湾区经济战略布局中极其重要。我的眼前出现了奔涌的珠江。常听到“大潮起珠江”,现在这条具有象征意义的河流,要让室安与大海对接。离入海口不远,伴着浑博的大江,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与空中铁路,再加上分分钟起降的机场跑道,真就构成了多维的效果图:融汇与畅达。这是深圳海陆空铁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海洋经济与空港经济优势并举。现在,深圳机场的新候机楼正在亮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又悄然跃起。我乘观景电梯上到一个制高点,无比宏大的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时代的画匠,正在续写着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有了会展中心连带的片区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居百强区第六、创新居百强区第二的宝安,怎能不以领跑的姿态,开始一次新的飞跃?
18.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声名鹊起 B.川流不息 C.熙熙攘攘 D.融汇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B.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林觉民《与妻书》)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觉民《与妻书》
D.钟情如我之辈者,能忍之乎?(林觉民《与妻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删除后,从语义上看并没有影响,为什么说有了这句,语段的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都会认为,①________。这是个错觉。我国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中,原来均无标题,现在人们看到的标题都被后人所加。历史地看,诗并非从来就有题,②________。在诗歌史上,对无题诗的学术评价很高。清代乔亿《剑溪说诗》卷下说;“论诗当论题,魏晋以前,先有诗,后有题,为情造文也;宋齐以后,先有题,后有诗,③_______。诗之真伪,并见于此。”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把诗题之有无与先后说成是“诗之真伪”之区别,未免极端;以之论证诗歌创作之每况愈下的趋势,当然也不足取,但两位前贤都把题之先后作为古今诗歌演变的一大关键,则是相当有艺术眼光的。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三营八连进验南京路,担负警卫等执勤任务。他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被上海人称为最可爱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南京路步行街西端新建的下沉式广场,记者看到一块巨型浮雕,刻画的正是这支“南京路上好八连”与上海人民的鱼水情;神色坚毂的战士,有的紧握铜钢枪,站岗放哺;有的凿石铺路,帮忙建设;有的修鞋剪发,服务市民……旁边镌刻着毛泽东挥毫写下的《八连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着天下谁能敌。”
②而今,每月20日,接替“好八连”承担南京路执勤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战士们,总是早早支起棚子,摆开电推子、螺丝刀、血压仪等器具,帮来往行人修修补补、答疑解问。从修解放鞋、伞具、半导体收音机,到修皮鞋、手机、钟表,再到测量血压,提供法律咨询,这项传承“好八连”精神的为民服务活动已坚持39年。
假如南京路步行街上正在举行以“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为主题的演讲会,邀请你登台演讲,作为当代新青年的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