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文言文重点考点归纳,考前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21-06-02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四收录了重要文言文名人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下面是资深语文老师给大家带来相关重点考点归纳,文学常识、字词汇总、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等,希望同学们考前回顾,重点掌握。
    
    文学常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范晔与《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
    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2、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3、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5、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一词多义
    1、负
    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单于使使晓武派(第一个);使者(第二个)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
    4、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5、观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观太学游学、游历,考察、学习
    6、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咸怪其无征证明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用弩弓
    (2)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子
    杖汉节牧羊杖,执、拄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惠等哭,舆归营舆,用舆抬、扛
    宦官惧其毁己,皆目共之目,递眼色
    (3)名词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滋润肥美
    (4)名词意动用法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折磨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坚明,使……坚明,引申为坚守
    (3)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认为……壮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认为……奇
    3、动词活用
    动词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引申为逼迫
    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斗,使……相斗
    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要点及要求、步骤和方法时所使用的一种具有指导原则的下行公文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亲戚古义: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今义: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3、于是相如前进击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上前,向前行进
    4、布衣之交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指秦王的嫔妃今义:指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一般指比较正式的言论,用来表明某种主张
    7、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8、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古义:埋怨今义:痛恨
    9、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取得的成绩,业绩
    10、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11、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2、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古义:财物今义: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
    14、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形容词,(双方)亲密而接近;动词,(某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
    15、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
    16、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古义:殿阶今义:去掉
    1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辆上下来
    1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古义:不应荐今义:不可以
    重点虚词
    1、徒
    白白地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只,只不过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2、以
    凭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
    用,拿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相当于“而”,连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时候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把匈奴以为神
    3、而
    并列(第一个);转折(第二个),但是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转折,反而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转折,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假设,如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假设,那么城入赵而璧留秦
    承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之
    助词,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取独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代词,他何以知之
    代词,我(第二个“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省略句
    大王见臣(于)列观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状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
    为降虏于蛮夷
    被动句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犯乃死,重负国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宾语前置句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
    何以汝为见
    何以复加
    信义安所见乎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通过选取三件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勇于改正过错,高度赞扬了二人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具有坚定爱国情怀的爱国者形象。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有不为所屈,奋力抗争。对卫律始而威胁,继而利诱,中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张衡传》
    本文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学、科学方面的成就,和在政治上的作为。其中张衡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是本文记叙的重点。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早在1800年前,他就研究制成候风地动仪这样精妙的仪器,并在多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令人钦佩。
    把握重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苏武传》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苏武出使匈奴。这部分主要交待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文章在简要交待苏武的姓名字号官职之后,特别指出了如下时代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这几句交待以及下文的“单于骄益,非汉所望也”,为苏武被扣留匈奴,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2至第8段),苏武与匈奴坚决斗争,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了意外的变化。缑王和虞常谋劫阏氏,副使张胜受牵连。苏武料定此事必然牵累及他。他把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放在首位,宁死不受辱,“引佩刀自刺”,后被救治。
    第二层,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投降匈奴,苏武严词斥责。对苏武的逼降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先斩虞常,再逼降张胜,接着又欲杀苏武,而苏武却岿然不动。于是改硬为软,以地位财富等百般诱惑,苏武亦不为所动。严词痛斥,揭露他的险恶用心和严重后果,维护了汉的声威,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字字千钧,铿锵作响。
    第三层,写匈奴无奈只好把苏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这里主要写在生活上、精神上对苏武的折磨。苏武战胜了饥寒与孤独,顽强地活下来。
    第四层,写匈奴黔驴技穷,派李陵来劝降,又遭苏武拒绝。李陵的劝降与卫律当然不同。他以老同事、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在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自身的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平安。可是苏武却坚持操守,誓不投降。尽管这段话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是他不顾个人生死,坚持民族大义的坚强性格,确实值得称道。面对苏武的浩然正气,李陵被感动的“泣下沾衿”,引咎自责,禁不住称赞苏武不愧为“义士”,从而衬托了苏武的精神感人至深。
    第三部分(第9、10段),苏武终归汉朝。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方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文章最后交待当年所率领使团百余人经过十九年的折磨后残存的情况。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张衡传》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详略得体地记叙了张衡的一生。全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这一段依次介绍张衡姓氏、藉贯;博通经典,才学非凡;谦虚、踏实的治学精神;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此段有概括,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第二部分(第2至第4段),重点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三个段落各有侧重。
    第2段,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张衡应召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文中两个“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第3段,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
    第4段,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依次介绍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第三部分(第5段)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政治才能,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干。
    政绩卓著,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书。语言极其简练。“治威严,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肃然”,形象地表现其治理河间取得的成效。
    最后交代张衡去世时间。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