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各地
2020-2021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注】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笙鹤;仙乐声。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 李贺曾在(梦天》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
C. 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 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19.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1)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兴奋;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2)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题大庾岭北驿: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陇头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B. 诗人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运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C. 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 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油然而生。
22. 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发内心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21. D 22. ①运用对比手法,诗人将到达大庾岭而北回的南飞雁,南迁未已、有家难归的自己形成对比,抒发了对流放岭南的忧伤、哀怨和对家乡的思念、向往之情。②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而清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借以抒发流放者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之情。③运用典故。诗人第二天早上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陆凯一样给家乡寄一枝梅,来安慰亲人,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愁。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分析错误,尾联的意思是: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作者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首联“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
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样寂静、荒凉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该联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
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其中“陇头梅”是运用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这时诗人内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难尽,无限凄凉油然而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六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 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 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对比”错误,没有形成对比。“八尺将军千里骓”意为项羽身高八尺骑乘千里马,纵横驰骋勇冠三军,“八尺”和“千里”用数据写出项羽军事实力的强大,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两句对项羽形象的描述寄寓着诗人的敬佩之情;后两句则语带批判,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对其不能任用贤人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深感惋惜。
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是在句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语句简单,但是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悔之晚矣!苦涩自知!这两句表面是这个意思,其实在感叹!即使一世英豪,做事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能是自吞苦果!表明诗人在敬的同时的感叹!结合陆游本人的经历,我们应该看出他的英雄情结,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梦想。
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5. 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
【答案】14. D 15. 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个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形象的能力。
A.“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错误,应该是表达对红梅的赞美。
B.“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表达不愿趋时的情感。
C.“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怕愁贪睡”“恐”等都是人的行为意识,此处用来写“红梅”,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红梅人的特点,展现出红梅不愿意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结合注释“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可知,这里使用典故,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是说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而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综合全篇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是“红梅”,诗人以红梅自托,托物言志,诗中的红梅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所以又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偶: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2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B. 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
C.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
D. 词中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人,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22.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
【答案】21. D 22. ①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②知音难觅的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样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错误,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词的上阕写凭栏望远,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词的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同时,充满生机的燕群也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A卷)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4. 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 “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旅途行程。
C. “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表明诗人难以入眠。
D. 本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感虽表达哀婉缠绵,气却不流于颓靡。
15. (1)按照字数划分,本词应该属于__________。
(2)赏析上片的景物描写。
【答案】14. B 15. (1)中调
(2)碧蓝的天空、枯黄的树叶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同时,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追忆起旅途行程”错误。不是旅途行程,而是“羁旅愁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
故选B。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这首词的字数是62个,因此本词应该属于“中调”。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对词的上片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我们知道,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③ 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碧云天,黄叶地”描写景物从高到低,俯仰结合;“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描写景物由远及近。在景物描写中,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作者从远处落笔近处,“芳草无情”一句,作者更将自己的离情别绪寄托在其中,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22.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 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 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23. 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
【答案】22. D 23. 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