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C A.“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190起”错误,原文是“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190起”。B.“从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强加因果。“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强调的是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进一步受到影响是宋代以后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确立的结果,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D.“农业依然有望丰收,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饥荒产生的积极的制约作用”曲解文意。材料二说的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根据材料三,可知2020年农业有望丰收,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 2.D “如今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混淆时态。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传统农业时代的粮食生产情况,而且根据材料三,可知“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除了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关,还与粮食库存量有关。
3.C A.意思是“划定疆界,平整土地,宣泄雨水,开沟起垄”,描写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属于应具备的要素。B.意思是“风和煦得不使树枝发出声音,雨不冲坏土地,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此项强调合适的自然气候条件,属于应具备的要素。C.意思是“凡是足以供给百姓使用了,就停止。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增加百姓利益的事情,英明的君王是不做的”,强调厉行节俭,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点。D.意思是“尚书说:‘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想到了便有防备,有防备便没有祸患。谨以此向君主劝谏”,此项强调要在思想上重视,体现了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的弦,属于应具备的要素。
4.①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②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口日益增长,而我国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③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农民过度毁林垦荒,加剧了环境灾害,进一步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通读材料可知,此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二的第五到八段。根据“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可概括出①;根据“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可概括出②;根据上一点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日渐加剧”可概括出③。
5.①首先总说中国农业生产史存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矛盾局面。②然后指出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③接着又指出高水平农业技术并不能遏制饥荒,并分析了原因。
【分析】材料二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挣扎在安全与危机间的原因,在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时应该抓住主要信息,逐段梳理材料中的关键内容。第一段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史存在的矛盾局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第二段介绍了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传统社会转型和变革等方面的影响。第三段是第二段的总结。第四段指出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第五段到第八段分析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不能遏制饥荒的原因。据此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即可梳理出行文脉络。
6.D “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对原文的而理解有误,老党的儿子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受父亲感召,懂得治沙守边的意义。 7.D“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表述错误,只是文章最后这句“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是含蓄隽永的风格,整体看是平实质朴通俗易懂的。
8.先是为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种沙棘而气愤;后又以为儿子要离开而无奈;当看到儿子在种沙棘转而欣喜;为误会儿子要离开而愧疚;为儿子不穿外套而心疼;最后听儿子说完缘由后很是感动。
【分析】“别叫爹,我是乡长”“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龟儿,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那儿,就说明这还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老党为儿子不能理解自已种沙棘而气愤,老党想让儿子回来和他一起守护沙漠。
“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老党叹了口气”,老党以为儿子要离开而无奈叹气。“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当看到儿子在种沙棘老党转而欣喜。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老党为误会儿子要离开而愧疚。“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老党为儿子不穿外套而心疼。“龟儿子,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最后听儿子说完缘由后老党很是感动。
9.①文章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衬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③丰富升华小说主题。老党种沙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着对祖国边境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又代代更新。
【分析】情节结构方面,“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文章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人物形象方面,“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淋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可见标题衬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小说主题方面,“老党上前拍了拍儿子,眼里的泪水欢快地流了出来”“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可知丰富升华小说主题。老党种沙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着对祖国边境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又代代更新。
10.B “奏”是“从”的宾语中心语,不能断到下句开头。“宁言京师”语意不完整,“尤根本地”是“京师”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人”是“二千余”的中心语,也不能断到下句开头。句意:景泰七年夏季,皇上听从唐瑜等人的上奏,考核南京大小各级官员,张宁说“京都是最根本的地方,不能唯独免去京都官员的考核。”又说“京都卫所带有俸禄的武职,一卫达两千多人,合计三万多位。”
11.A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不对。朔日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日才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课文《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之句。
12.B“皇帝患病,仅仅因此便取消来年元旦朝会”归因不全。原文说“帝得疾,适遇星变,诏罢明年元会”,可见取消元旦朝会有两个原因:一是皇帝生病,二是恰好碰到星象异常变化。选项只说到其中一个原因,因此不对。
13.(1)拉开两张弓折断了它们,仅一发就射落大雁,朝鲜人大为惊叹佩服,两人最后化解了双方的仇怨而返京。
(2)(张宁)没有儿子,有两个小妾。张宁死后,(她们)剪下头发,发誓死不改节,住在楼上,四十年不曾下楼。朝廷下诏表彰她们为“双节”。
得分点:(1)“张”,拉开;“惊服”,惊叹佩服;“竟”,最后,最终。
(2)“无子,有二妾”省略句,省略主语;“没”,通“殁”,死;“旌”,表彰。
14.①直接原因:受到王竑等人举荐不公的牵连。②间接原因: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发言救王徽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
【分析】“宁出为汀州知府”在倒数第二行,原因在前文,由“未几,给事中王徽以牛玉事劾大学士李贤,得罪”“会王竑等荐宁堪佥都御史,与岳正并举。得旨,会举多私,皆予外任”可以概括出直接原因:受到王竑等人举荐不公的牵连。由“宁率六科论救,由是浸与内阁忤”可以概括出间接原因: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发言救王徽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
【参考译文】
张宁,字晴之,是海盐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授官礼科给事中。景泰七年夏季,皇上听从唐瑜等人的上奏,考核南京大小各级官员,张宁说“京都是最根本的地方,不能唯独免去京都官员的考核。”又说“京都卫所带有俸禄的武职,一卫达两千多人,合计三万多位。每年需要花费银两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加上其他可以折算成俸禄的东西,动辄上百万。耗损国家储备,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而这其中又有许多是老弱且不熟悉骑马射箭的人。不如挑选出可用的人,让他们补任天下都司、卫所的缺官,而其余的人全淘汰掉。”但此倡议受到阻碍而没有施行。皇上得了病,正巧又遇上星象变异,便下诏停止次年元旦例行的接见群臣的仪式,让各级官员仍在每月初一与十五上朝参见。张宁说:“各地来觐见的官员,不能一睹天子容颜,心存疑虑之际,一定会互传谣言而感到惊异,希望陛下勉强依循旧规,以抚慰人心。”皇上因病不能位从张宁的建议,而“夺门”的政变便爆发了。天顺年间,曹吉祥、石亨窃取国家大权。事情与礼科有关的,张宁就有所制约削减,英宗因此了解张宁。朝鲜与相邻部落毛怜卫结仇相互残杀,皇上诏令张宁同都指挥武忠前往调停。张宁言辞意气慷慨,而武忠骁勇矫健,拉开两张弓折断了它们,仅一发就射落大雁,朝鲜人大为惊叹佩服,两人最后化解了双方的仇怨而返京。太监覃包约张宁相见,张宁不去。不久张宁被提升为都给事中。宪宗刚刚开始参加经筵讲席,张宁就请求每天用《大学行义》进讲。这年十月,皇太后生日,礼部尚书姚夔照成规,设斋建醮,召集各部官员前往斋坛进香。张宁说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白白地伤害大局,请求禁止。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给事中王微因为牛玉的事情弹劾大学士李贤,而获罪。(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们发言相救,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恰在此时王竑等推荐张宁可以担任佥都御史,与岳正一同受推荐。结果得到圣旨,协同推荐多有私人感情,受荐者都被授予京都之外的职位。张宁出京外任为河州知府,用简单宁静作为治州方针,一年后优良的政绩都显示了出来。张宁オ能很高,心怀志气节操,擅长写奏章,声誉很好。英宗曾经想要重用他,没有成功。他久处谏议官衙,不受大臣的喜欢。外任后,更加郁郁不得志,因病免去官职回乡。在家住了三十年,谏官多次推荐他,可皇上最后还是不再召他回京。(张宁)没有儿子,有两个小妾。张宁死后,(她们)剪下头发,发誓死不改节,住在楼上,四十年不曾下楼。朝廷下诏表彰她们为“双节”。
15.D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16.①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②虚实结合。化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③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分析】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17(1)剽掠其人 弃掷逦迤(2)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3) 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18. C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幽静而偏僻。重在强调地方偏远。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侧重于色彩纷杂。斑斓:灿烂多彩。侧重于色彩绚丽。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迁延顾望:表示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19.D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20.《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分析】
前半句“《荷塘月色》是……景色”主宾搭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的美感”“无上的哀愁”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淡淡哀愁”“无上美感”。
21.(1)不是空有光鲜的外壳 (2)为什么要读书 (3)读过的书
【分析】①处上文说“但若把书只当成一种 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意思是说不要只注重书的外表而忽视书的内容,再结合下文“而是要有……的内在,……精神体验”,可知,此处应填“不是空有光鲜的外壳”一类的内容。②后面是问号,表明此处要提出一个问题,下文网友的回答通过对比说出了读书的作用,据此可知,应填“为什么要读书”一类的内容。③前面是顿号,表明所填内容与“走过的路”是并列关系,再结合下文“书籍……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可确定应填“读过的书”一类内容。
22. (1)买书不等于看书 (2)不读书就不可能有诗意的生活 (3)不要把书当装饰品和艺术品。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第一段大意是:提出观点买书的人并一定读书。第二段大意是:读书和诗意生活的关系。第三段大意是:如何对待书籍。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为答案信息即可。
23.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