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5-0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D
    2.B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逻辑关系不当。依据文意,应该是先有生态意识,再有生态文学。
    B.表述绝对。原文说“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并不是“唯一”。
    C.由原文“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可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原文没有对比论证手法。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任务”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我国生态文学作家以关注中国乃至人类生态问题为己任”。曲解文意。
    故选D。
    4.B
    5.D
    6.①短视频制作者应制作出积极健康的优质视频,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精神给养。②加强对整体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加强平台自律与协同共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短视频良性发展环境。③引导青少年学会科学选择,学会自我管控。引导青少年远离那些低质、低俗的短视频,提高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防止过度沉迷短视频。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短视频的快速传播不仅对传统长视频的制作带来巨大冲击”错误。原文只是提及“相对于传统专业的长视频拍摄制作”的种种特点,但并未提及对“传统长视频制作”带来巨大冲击,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这与其制作的门槛、成本算法推荐技术等有很大的关联”错误。短视频内容的品质与“算法推荐技术”并无关联。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无论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如何改变,传播真善美,信守公序良俗,坚守法律、道德底线,都是短视频制作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者和平台方共同的职责”“短视频的要义是同时运用好镜头、配乐和剪辑,展现真实健康的生活,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分析可知,短视频制作者应制作出积极健康的优质视频,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精神给养。
    由“对于蓬勃发展的短视频行业,平台自律需与协同共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短视频传播良性发展,推进创新”分析可知,加强对整体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加强平台自律与协同共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短视频良性发展环境。
    由“一些色情、暴力等低俗有害信息,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影响,而危险动作、整蛊恶搞、吸烟喝酒等不良内容,更是会让青少年受到误导甚至伤害”“随着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应用,平台还能根据用户偏好,推送相应内容,这对于缺少时间管理观念、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让时间在指尖上流走”分析可知,短视频存在着泥沙俱下的问题,对于缺少时间管理观念、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浪费大量时间,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科学选择,学会自我管控。引导青少年远离那些低质、低俗的短视频,提高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防止过度沉迷短视频。
    7.D
    8.C
    9.①壳是乡村的物质外衣,乡村中很多物品都有壳。②壳是漂泊在城市的乡民的栖身之所。③壳是变空落的乡村。无形的壳:①壳也是作者想要突破的乡村人的身份。②壳是乡民心灵的保护屏障。
    10.①乡土是闭塞的、落后的,作者选择凭借知识的翅膀,冲破乡村之“壳”,逃到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活。②乡土是淳朴而温暖的,作者在远离乡土之后,逐渐认识到乡土的自然醇厚,认识到乡土生活的温暖可贵,因而又怀念乡村、眷恋乡土。③作者痛心于乡土文明的消逝。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侵袭、远离乡土后乡民的无根漂泊,无不引发作者对于乡土文明的反思。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在作者看来回归乡土才是正确的选择”错误,文中作者只是将部分远离乡村的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但并未就如何改变现状明确表达观点。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意在突出跨国企业对本土经济尤其是乡村发展的影响”错误,旨在突出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入侵。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意的能力。
    有形的壳:
    由“壳,是乡村的外衣”“乡村有许多种壳,怀抱米粒的谷壳、包裹树木的树皮、覆盖大地的野草、漂浮在水面的绿萍或者红萍……”分析可知,壳是乡村的物质外衣,乡村中很多物品都有壳。
    由“终于,在我十五岁那年,我飞出了我居住的那个壳”分析可知,壳是漂泊在城市的乡民的栖身之所。
    由“那些曾经的庄稼地长满了野草,散落的种子都已经无迹可寻,田野里也难发现一丝农作物生长过的痕迹,天空的炊烟早已吹散,放眼望去,乡村只剩一个巨大的空壳”分析可知,壳是变空落的乡村。
    无形的壳:
    由“我曾经梦想能长出一双翅膀飞离我身在的那个壳,乡下多年,翅膀倒是没有长出来,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分析可知,壳也是作者想要突破的乡村人的身份。
    由“虽然可以在出租屋、单身公寓安放肉身,然而,那层柔软的没有甲壳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抵御城市有形无形的肆意侵袭呢?没有壳的保护,那些心灵又怎会不伤痕累累”分析可知,壳是乡民心灵的保护屏障。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由“我在乡村,就被这个壳的另一半死死罩住”“我曾经梦想能长出一双翅膀飞离我身在的那个壳,乡下多年,翅膀倒是没有长出来,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我,我觉得,知识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带我飞离现实抵达梦境”分析可知,乡土是闭塞的、落后的,作者选择凭借知识的翅膀,冲破乡村之“壳”,逃到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活。
    由“什么时候,这些蜗牛才有一个重重的属于自己的壳呢?”“那层柔软的没有甲壳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抵御城市有形无形的肆意侵袭呢?没有壳的保护,那些心灵又怎会不伤痕累累”分析可知,乡土是淳朴而温暖的,作者在远离乡土之后,逐渐认识到乡土的自然醇厚,认识到乡土生活的温暖可贵,因而又怀念乡村、眷恋乡土。
    由“那些曾经的庄稼地长满了野草,散落的种子都已经无迹可寻,田野里也难发现一丝农作物生长过的痕迹,天空的炊烟早已吹散,放眼望去,乡村只剩一个巨大的空壳”“这满树的果实,是我儿时多么浓烈的梦想啊!为了能寻得一枚果实,儿时伙伴们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还往往无功而返。然而,现在,这累累的果实,却成为无人问津的弃物”分析可知,作者痛心于乡土文明的消逝。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侵袭、远离乡土后乡民的无根漂泊,无不引发作者对于乡土文明的反思。
    11.C
    12.D
    13.B
    14.(1)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官和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他们,借以收揽权柄。
    (2)一个才人的给养,每月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赏赐还不在内。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宫中渴望升授的很多,侍女为何要升授呢?才人是品级比较高的封爵,自古就有定额:唐代仅有七人。宫外人不知详情,会说陛下宠幸的人太多滥施恩泽。
    “甚多”作“觊觎迁拜者”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乎”,句末表疑问语气,后面断开;“宠幸太过”“恩泽不节”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排除A。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土地由户部掌管,不归工部。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宰相刘沆安葬温成皇后时没有按照典制称“陵’,范师道多次指出其失礼之处”错误,根据原文,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陵”,范师道认为这不合典制,数次争论。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广”,扩充;“赡”,供给;因,凭借。
    (2)“奉”,给养;“直”,相当于;岁时,每年。
    参考译文:
    范师道,字贯之,是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担任抚州判官,后任广德县知县。县内有座张王庙,百姓每年在张王庙祭祀神灵,杀掉几千头牛,范师道予以禁绝。通判许州,多次升官至都官员外郎,吴育推荐他担任御史。他上奏朝廷建议停止宫内推恩,选择宰相使之能长久任职,挑选宗室中德才兼备者养于宫内以备立太子。起初,皇祐年间,贾昌朝上奏朝廷建议设立五辅州,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称为“拱辅京师”,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官和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他们,借以收揽权柄。范师道极力奏明朝廷认为不利,于是恢复过去的规定。又认为四年贡举一次,士人长久苦于不能进升,请改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为“陵”,范师道认为这不合制度,多次争论,刘沆十分厌恶他,援引条例“御史台官员满二年应到外地任职”,让他出朝任常州知州。台谏官们一起上书称范师道不应出京,但没有得到答复。调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召回京城任盐铁判官,途中改任两浙转运使,升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理国子监。后宫周氏、董氏生下公主,诸宫侍女多被升授。范师道上疏说:“臣听说各宫侍女,因周氏、董氏生育公主,都封为才人,没有通过中书发布诰命。宫中渴望升授的很多,侍女为何要升授呢?才人是品级比较高的封爵,自古就有定额:唐代仅有七人。宫外人不知详情,会说陛下宠幸的人太多滥施恩泽。况且耗费太多,需求太大,一个才人的给养,每月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赏赐还不在内。再说诰命不通过主管机构发布,难道是国家兴盛时期的事吗?”当时有流星陨落在东南方,发出如雷的声音。范师道又上疏说:“现在朝廷并非处在太平无事之时,而防御边境制服盗贼,也未能做到。虽然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勇敢的少。小人思谋作乱,伺机而兴起,肯定有包藏险恶用心,等待时机起事的。应挑选将帅,训练军队,诏令天下预做准备。”仁宗晚年非常谨慎节俭,四方无事,范师道的话虽然过分,仁宗常加宽容。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多次上奏说不应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陈升之被免职,范师道也出朝任福州知州。不久,以工部郎中入京任三司盐铁副使。患风眩病,改任户部,直龙图阁、明州知州,去世。
    15.D
    16.①失意苦闷,郁郁不平。词人因不实之罪被贬他乡,心中自然苦闷郁结。看到黄菊盛开,他吟出一个“寒”字,其实,天气未必有多寒冷,寒冷的应是词人此刻的心。②随性洒脱,狂放不羁。诗人举杯畅饮,横拿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酒醉中放浪形骸,不理会世俗的一切,无拘无束。③坚守志向,侮慢世俗。作者以“白发”指自己,与高洁傲霜的菊花携手归去,表达了作者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要挣脱世俗约束。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黄花、白发’来喻暮年”表述有误。这一句是写白发人牵挽着黄花,并非以“黄花、白发”来喻暮年。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句“黄菊”二字,点明二人相聚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秋季。在这万物即将凋敝的时节中,词人也不免悲秋,再加上他此时身为贬谪之人,心中自然苦闷郁结。
    “人生莫放酒杯干”,劝朋友抛去一切烦恼,更进一杯酒,作者的万丈豪情由此可见。“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二句中,“风前”一词,描绘了一位挺身立于狂风之中,任凭风吹雨打而岿然不动的壮士形象。虽承受风雨交加的冲击,但作者的心依然平静,甚至还手握横笛,继续演奏着美妙的乐曲。他顺手摘下一朵黄花,插于发中,把发冠随意倒扣在头上,呈现作者轻松、快乐、无拘无束的情状。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从词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知道自己现在这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不会被世人所接受:“醉里簪花倒著冠”的行为会被视为异类,但词人不会顾及那些流言蜚语,表明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要挣脱世俗约束。他以“白发”代指自己,与高洁傲霜的菊花一起携手归去。此句表达了作者欲与俗世脱离、归隐田园的理想与洒脱不羁的情怀。
    1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瀚、阑、凝、渺、予。
    18.B
    19.C
    20.D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遥望:侧重于向远处看,看远方。鸟瞰:从高处往下看。语境中的观察点落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地势高,是从高处看故宫,故应选择“鸟瞰”。
    第二处,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气贯长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语境中,用来修饰故宫,与精神无关,故应选择“大气磅礴”。
    第三处,维系: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维护并保护,使不中断。连结:衔接;联合、结交。语境中阐述的是历史文物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应是维持并联系,故应选择“维系”。
    第四处,独树一帜:比喻与众家不同,自成一家。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语境中强调紫禁城是明清两朝建筑师运用巧妙的心思的艺术作品,不是强调与众不同,故应选择“匠心独运”。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出现的错误有:②“危旧故宫自从……”介词使用不当,导致中途易辙,把“自从”调到“危旧故宫”的前面;②“焕发……生机勃勃”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焕发……生机”。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打卡”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否定和讽刺。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21.抑郁是一种疾病抑郁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抑郁大多能康复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文段谈抑郁及忧郁症的内容,本句在句首,应为观点句。对应“不是……”,此处应天“抑郁是一种疾病”;
    第二空,把握文段,此句和后面内容为论点和论证关系,后面内容主要谈疾病的家族遗传,此处可填“抑郁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第三空,为总结句,根据“抑郁症并不可怕”及具体疗法,表明抑郁是可治的,此处可填“抑郁大多能康复”。
    22.公众普遍认为绿色消费十分重要,但绿色消费践行状况都不太理想。
    23.示例:努力践行绿色消费,力争做到“知行合一”。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在能力。
    观察图表,认为绿色消费在各种行为重要占比灰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大部分接近百分之九十,由此得出:公众普遍认为绿色消费十分重要。而经常践绿色消费行为行占比都不足百分之五十,低的才近百分之三十,故得出:色消费践行状况都不太理想。
    2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语在能力。
    由图表内容可知,对于绿色消费,人们“知”而不“行”。据此应倡导人们努力把理念变为行动,去践行绿色消费,做到“知行合一”。标语要简洁明了,具有鼓动性,注意字数限制。
    24.例文: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将要开展“读经典品人生”的读书活动,在此我倡议大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多多阅读经典好书,从而品味丰富多彩的人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灿若星河。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正因经典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我发出以下倡议:
    一、读——经典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读了《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品——经典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父子俩在林间散步,父亲问:“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儿子答到:“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是一辆空马车”。儿子问:“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说:“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父亲简单的话语,告诫我们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脚踏实地。正如古人所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悟——经典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3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他出身贫寒,但也从为放弃过读书,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才最终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成功验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训。
    经典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经典如一首古诗,绝唱历史,弥久珍藏;经典如一支舞曲,圆润华丽,不失内涵。品读经典就如饮酒、诵诗、跳舞,领略艺术的至善至美。品读经典,犹药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洁身正性。让我们一起读经典,品经典,悟经典吧!
倡议人:xxx
XX年XX月XX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