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安徽省安庆市某中学2020-2021学年4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4-1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正确。 
    B.齐:看齐,和……一样。译文: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译文: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平:动词,平整。译文:又好比平整土地。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或用法,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或虚词的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答案】A
    【解析】①⑥”以为”固定结构,把……当作。译文:①剖开葫芦把它当作瓢。⑥祖祖辈辈把在水中漂洗棉絮当作事业。 
    ②连词,因为。译文: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打破了。 
    ③动词,制作。译文: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 
    ④⑤动词,是。译文:④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⑤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句子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可以采用翻译法判断正误,首先翻译每个句子,重点明确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对每个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词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3.【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小题5】
    【解析】(1)A.错在“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这种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大多数”是这样,不等于“所有的”都如此。 
    C.“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原文材料二是说,“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待更充分地承担非遗教育的主体责任”,也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作为,而是还不充分。 
    D.“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有张冠李戴的嫌疑。选项中“他们”指的是参加《剪纸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度调查分析》的部分大学生,并不一定全是“00后大学生”。 
    故选B。 
    (2)A.“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的表述太绝对了。原文材料一的表述是,“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遺教育传播工作”,也就是把握好四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作,但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 
    故选A。 
    (3)D.这一活动,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的要求,原因是“非遗教育活动”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而该项并没有“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非遗传承人,所以这个活动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的要求。 
    故选D。 
    (4)从论述内容来看,材料二侧重于论述首句“做好顶层科学设计是非遗教育突围解困的重要前提”,指出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主要讲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黏性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材料二,主要是采取并列论证,以“首先”“其次”“最后”为逻辑事理标志,层次清楚地阐释顶层设计的内涵。材料三,通过举例子,从详实的数据角度,讲上海师范大学的两个调查,从而说明网络媒体是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 
    (5)回答这个题,一定要吃透材料一的一句话,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中,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遺教育传播工作。也就是非遗教育“以人为中心”,应该在这四个方面去思考。从社会环境角度看,社会环境是人的活动场所,对非遗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从项目来看,量大面广、情况多样,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宏观把握,做好顶层设计,并切实从制度上保障。“以人为中心”最核心的两样就是:必须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推广,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对新生代群体要培养兴趣,注重互动体验,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等。 
    答案: 
    (1)B 
    (2)A 
    (3)D 
    (4)①论述内容上,材料二侧重阐释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侧重阐述非遗教育如何利用数字技术;②论述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事理分析的方法,材料三主要运用事实(调查数据)论证的方法。 
    (5)①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②做好顶层设计,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③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教育进校园;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重视互动体验,善用数字技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必须要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去文本中筛选、比对,注意防止命题人常见的逻辑陷阱比如:偷梁换柱、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然后带着选项仔细和原文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做这种题要在吃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仔细推敲琢磨选项的表述和原文的表达之间的差异,最后做出合理的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点和论证方法及分析比较能力。做这种题,平时要认真领会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或论证结构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做这种题,除了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之外,还要紧紧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去思考和把握,再具体分析概括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本,不能架空分析。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4.【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解析】(1)D.“写出了老杨的牢骚”错误,写出了老杨内心的踏实,突出他的坚韧与执着的精神气质。 
    (2)B.“说明老杨虽生活很不如意”错误,这是生活的常态,并非是生活不如意。 
    (3)“俩人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聊得风生水起。常谈不烦,久处不厌,只因书摊边多看了你几眼”引用、化用古诗词,富有诗意。“卖啥?去哪里卖?”“切!干活吧!”“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出摊!”等句子充满生活气息,具有人物的语言化的特色,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中央商务区”“去库存”“现金流”这些语言是时代特色的体现,符合当下的生活气息,时代感特别鲜明。“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一个退伍兵,三级工,34元的死工资,交母亲30元,攒着等将来娶媳妇用,手里每月只有4元的零花钱”这些句子多用短句,节奏感极强,表达充满味道。 
    (4)小说标题通过“摆摊”为具体的线索,展现出老杨的生活故事,通过“摆摊”这一条线索,展现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活色彩,使得结构脉络更加清晰。小说通过第三人称的进行具体叙述,没有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限制,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呈现具体的经典情节,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活特点。在具体的细化表达中,作者采用顺序和插叙的不同叙述方式对文本加以呈现,使得故事叙述表达错落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增强文本的艺术美感。同时记叙与描写互相交织,相得益彰,呈现出真实美妙的生活状态,使得故事叙述充满美感,更加真实,更加细腻。 
    答案: 
    (1)D 
    (2)B 
    (3)①引用、化用古诗词,富有诗意。如“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②人物语言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卖啥?去哪里卖?”“切!干活吧!”③语言具有时代感。如“中央商务区”“去库存”“现金流”等。④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 
    (4)①以“摆摊”为线索。讲述老杨的故事,使小说脉络清晰。②以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选取老杨的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③正叙(顺叙)和插叙相结合。使情节跌宕起伏。④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使老杨的故事更真实可感。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述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化,准确分析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时”指当时,做“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状语,要连在一起,排除AD;“幕属”指部属,做主语,“不从”是谓语,“幕属不从”句意完整,排除C.故选B.译文: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 
    (2)A.“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误,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南京市。 
    (3)C.“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由原文“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以及“弃疾受而藏之”可知,皇帝后来并不支持建造军营建设工程。 
    (4)①缘,依据;归朝,归顺朝廷;期,料到、料想;何以,以何,用什么。译文: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 
    ②榜,张榜;榜通衢,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通衢榜”,意思是在大街上张榜;粜,卖米;籴,买米。译文: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 
    (5)依据辛弃疾奏疏中的话“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可知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再依据奏疏中所说“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要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依据“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可知辛弃疾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要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 
    答案: 
    (1)B 
    (2)A 
    (3)C 
    (4)①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 
    ②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 
    (5)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则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冶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安抚使,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6.【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C.“看到”错,此联应是虚写,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并不是杜甫看到雪想到裴迪。 
    (2)“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体现出诗人看着梅花又一次开放,思念家乡的情绪;“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表达一年一度梅花开放,时间流逝,诗人渐渐白发,体现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结合注释“时值安史之乱”,可见诗人离开家乡是因为安史之乱不得不漂泊他乡,这些愁绪都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因而有忧国伤时之感。 
    答案:(1)C 
    (2)①忆友之情。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暮年之愁。从颈联中的“伤岁暮”可以看出,诗人因自己上了年岁而伤感。③思念故乡之愁。从颈联下句“若为看去乱乡愁”可知,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 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 
    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从诗歌的注释来看,国家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乱世心急如焚。 
    译文: 
    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的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赏析: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清人黄生语),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种风格。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7.【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解析】故答案为: 
    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重点字:施)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焉) 
    ③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 
    ④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重点字:寿) 
    ⑤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重点字:潭)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8.【答案】智慧之邦,科技之国
    我们今日的中国,是座用科技智慧之瓦筑起的坚固堡垒。我观,今日之中国承古代文明精髓,创现世科技魅力;我识,今日之中国持大国恢宏气魄,扬中华文化积淀;我思,今日之中国迈坚定智慧步履,走前进光明大路。我看,今日之中国仍乃一泱泱大国,续前世之缘,展今日之梦。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辛勤坚毅的品质,铸就了朵朵智慧的结晶。当今的中国,仍不负历史重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承载着民族的期盼,她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一次次地高唱凯歌,让我怎能不为之自豪,为之振奋! 
    当今中国,发展之势如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不复回。 
    谈起高铁,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想起中国。高铁技术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精华,汇天地灵气孕育的宝物,唯中国独有。当你真正坐在高铁上时,飞驰的列车可以带我们领略中国的大江南北,我们真的会凉叹今日中国的科技。中国,高铁,现代的科技之火将两者淬炼到一起,磨砺出世纪之光。中国的发展,犹如滔滔洪水,已势不可当。 
    当今中国,开放之态如迎远方之客,不亦乐乎? 
    漠漠黄沙万里,昔日远道而来的客人为我们带来奇珍异宝;茫茫风声呼啸,今日我们重展丝绸之路,以开放的姿态播撤发展的契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连接了历史和现在,也联系了中国与友好邦邻的经济往来,这条金丝带如今铺得更广,更远,闪烁着美丽的荧光,彰显着一个大国友善、互助、和谐的精神。中国的开放,有海纳百川之势,汲各方群英之长。 
    当今中国,创新之智颇有一番“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民族情韵。 
    创新?对,移动支付是中国的创新。现在购物,我们用手机就能轻松搞定,一机在手,买卖无忧。当我们在享受中国的科技成果时,一种眷恋的情感、一种自信的情怀是否也会油然而生?中国的创新,一鸣惊人,发出时代的强音,也在前进的路上,永不停息。 
    此乃我泱泱大国也!可谓智慧之邦,科技之国。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她沉稳的肉涵。中国曾经一度斩荆棘,暴霜露。却仍走着坚定的步伐,守着民族的信仰。当今的中国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用发展来创造奇迹!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指应考者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主旨,确定作答文章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这些内容都是时代发展的鲜活印记,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彰显出民族的精神和凝聚力量。“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梦想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口号,它是涌动在心底的热切希望,是一切皆有可能的第一步。 
    参考立意: 
    (1)满怀信心在追梦的路上昂首前行。 
    (2)国家的强盛要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 
    (3)复兴强国需要每一个人接力奋进,共同进步。
    这是一篇角度新颖的高分作文,有以下几点特色: 
    1.科技统帅,纲举目张。考生以“智慧”“科技”统帅全文,选材组篇。精选与“高铁”,“一带一路”“移动支付”三个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表现前进中的中国,实乃“智慧之邦,科技之国” 
    2.标题匀称,用语雅致。文章标题“智慧之邦,科技之国“,四字短语,两者组合,既简明扼要,又工整匀称。“我观,今日之中国承古代文明精髓,创现世科技魅力;我识,今日之中国持大国恢宏气魄,扬中华文化积淀;我思,今日之中国迈坚定智慧步履,走前进光明大路。我看,今日之中国仍乃一泱泱大国,续前世之缘,展今日之梦”,角度丰富,用语雅致。 
    3.一总三分,条理清晰。文章用“当今中国,发展之势如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不复回”“当今中国,开放之态如迎远方之客,不亦乐乎”“当今中国,创新之智颇有‘一番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民族情韵”三个语句显现分论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