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4-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三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三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陈文明 
    审题人:张财秀、钟亮虹
    时间:2021年3月24日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近期,全国各地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红色教育思政课活动,精心开展党史教育、红色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众所周知,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由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凝结而成的红色遗产,是红色文化中的遗传密码,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21世纪以来,主流电影推动红色文化内容参与电影叙事,彰显红色文化力量。
    红色记忆经由主流电影展示,可以唤起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电影《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可爱的中国》等,或以宏阔的历史笔触描摹革命事件,或以细腻的艺术刻画再现领袖人物风采,更多的是通过民族历史记忆与个体情感记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影像表述,唤起观众心中的集体记忆,进而增强民族情感和归属意识。电影《张思德》《云水谣》《集结号》《秋之白华》等,赋予历史伟人群体更丰富的普通人的情感,更加注重在历史洪流中展示个体的生死悲欢与跌宕命运。如《张思德》在电影片头就以“谨以此片献给平凡而光荣的先辈”进行记忆定位,黑白影像特有的历史质感与庄重感,将革命人物形塑为血肉丰满又充满精神感召力的生命个体,从而感召观众滋生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故事经由主流电影讲述,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电影《无问西东》恰当地借助了新的语境,以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精神倾向与价值观念实现了对个体理想主义光辉的召唤。《风声》《听风者》等谍战电影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叙事话语类型,大多以悬念丛生的故事满足观众对英雄人物的想象,往往借助悬念设置将观众带入对信仰与生命本源等形而上终极命题的追问。红色故事是主流电影在艺术与市场双赢格局中进行表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加速了主流电影探索政治性、商业性、审美化叙事的融合步伐。主流电影讲好红色故事需要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进而进入更加符合民族价值取向的历史书写视野,探索思想话语被感知的叙事智慧。
    红色精神经由主流电影传播,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流浪地球》等电影彰显了伟大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让观众感受到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情感相连、命运相系。这些电影蕴含、传播的红色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之源。灾难主题电影对于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表达,也成为文化意识由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转变的见证。主流电影需要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思考人类面临的困境,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将红色精神进行彰显与传播。
    在中国话语不断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主流电影必定无法缺席。这就需要厘清当代中国最宝贵的故事资源有哪些,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显性文艺文本,并释放红色文化独有的精神能量,从而参与建构较为完整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期实现跨文化间的良好互动、传播、交流与沟通。
    (摘编自李娟《主流电影叙事中的红色文化力量》,2021年2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流电影是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21世纪以来主流电影彰显了红色文化力量。
    B.红色故事是主流电影进行表达的主要内容,能确保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盈利。
    C.在中国话语不断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法缺席的主流电影远比其他电影重要。
    D.主流电影将红色文化资源化为显性文艺文本,实现了跨文化间的互动传播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本论部分围绕红色记忆、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展开论述。
    B.第三、四段论述主流电影叙事中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时,都用怎么做收束。
    C.文章多次举影片的例子,目的是论证主流电影展现了相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力量。
    D.全文论述了红色文化在主流电影叙事中的意义与表现,且不囿眼前而放眼于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遗传密码,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
    B.主流电影展示红色记忆时,注重表现和塑造生命个体,个体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C.谍战电影作为主流电影的一类,多以悬念丛生的英雄人物故事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D.灾难主题电影对红色与时代精神的表达,见证了文化意识由自发向自觉形态的转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腸食、荤素搭配、菅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涌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白《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8日04版)
    材料二:
    2020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该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合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今年来说,国外出现了“蝗灾”,数千亿只蝗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国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城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洪灾使6000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贫生产丰收,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防,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应对措施。
    (摘编自“第一财经网”社论《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同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21年3月“春耕行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将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资治通鉴》和《自然辩证法》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C.在今年国内、国际突发疫情和白然灾害的背景下,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D.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很多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而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浪费,也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B.许多家庭把生食、熟食分类存放在冰箱中,许多酒店实行分餐制并在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这些都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
    C.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中国文化物尽其用的理念一致。
    D.一些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国际粮食贸易面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6.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十三不靠
    冯骥才
    汪无奇自小跟着爹学手艺,长大随着爹干活。他天生好书画,人有悟性,无师自通。但他不在文人圈里,是好是坏,谁也不知;说好说坏,他也不在意。他有个性,自己随爹造笔卖笔,活得开心,并不求在书画上出人头地。父亲过世之后,他照旧这样干活养家,书画自娱。他挺喜欢这么活着,轻松又自我。
    汪无奇造的笔是徽州笔,羊毫、狼毫、兼毫三种。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屁股上拔下来的。他画画走石涛八大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画也随心所欲。
    可是他没想到,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偶然听到了,一笑而已,只当人家拿他打趣。可是他不明白,那些人念叨他干嘛?写写画画,只是为了自己一乐,只要自己高兴就得了。
    一个晚上,孟解元领着一位中年人来串门。汪无奇不喜欢和生人交往,因与孟解元熟识,不好谢绝,让进屋来。这位来客是位中年人,说话京腔,文雅和善,不叫人讨厌。孟解元说,这位来客是京城人,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想叫汪无奇见识一下京城的画艺。孟解元说:“反正他是京城人,天津这边只认得我,再没熟人。明天一早人家就回去了。”
    这句话叫汪无奇放下了素常的戒心,领他们去到后院的书斋,铺纸研墨。京都来客一挽袖子,抓一支羊毫大笔,连水带墨挥上去,很快就浓浓淡淡,山重水复,满纸云烟。画得虽不算好,却勾起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枪拦不住。
    他待来客画完,把画撤去,为自己铺上一张白宣。他用自造的鸡毫笔来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手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
    从没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看戏;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风竹。京城来客就势说:“用这鸡毫写字如何?怕不如画画好使吧。”汪无奇听了,二话没说,又铺一张纸,换一支两尺多长的粗杆鸡毫大笔蘸了浓墨,写了八个大字:“风生水起,逸兴真情。”
    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
    汪无奇听了高兴之极,以为遇到知己。谁知这时京城来客忽从怀中摸出一包死重的东西,递给汪无奇。汪无奇不知是嘛意思,京城来客解释说:“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
    汪无奇更觉奇怪,心想你没问我卖不卖,怎么就叫我盖图章?他说:“我是卖笔的,从来不卖字画。再说,你干嘛给我这么多钱?”
    京城来客说:“你的字画明天会更值钱!老实跟您说,我是在京城琉璃厂开画店的。今儿看到您作画,比听的厉害。我来帮您卖画吧!咱们成交之后,您的画和字只能叫我卖,一幅不能再给旁人,送人字画也得叫我点头才行。等您的画价在京城卖起来,我保您在天津称王!”京城来客说到这里,满脸堆笑,再没有刚才那种文雅劲了。
    孟解元在一旁说:“等您功成名就,我给您研墨!”
    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刷刷”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那两人出去之后走了半天,仍然一脸惊愕与不解。
    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孟解元把他经过的这怪事到处去说,无人能解。有人骂汪无奇傻蛋,有人骂他天生穷命,到头穷死。
    汪无奇的街坊却说,他一如往常,忙时造笔卖笔,闲时耍耍笔墨。个人的快乐,只有自己明白。一次,汪无奇的老婆在邻家打牌,他去找老婆。人问他会不会打牌,他说:“小时候会打,但只打一种牌——十三不靠。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还有东西南北中发白,哪张也不靠着哪张,我只会这一种,也只喜欢这一种。”他还说:“这种牌难打,不靠旁人,全要自摸,这才好玩!”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似有所得,回家便用鸡毫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成了他的斋号。
    曾有人问他的不靠是哪十三个?他指指横幅左边,有一行指甲大小的字写的边款:吾所不靠乃权责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威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是也。
    对于他,最要紧还是最后三样。
    这人活到民国十一年才死掉,死前七天,似乎已知自己大限将至,把书斋中所有字画,还有他用了一辈子的鸡毫笔一把火烧掉。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借鉴传统传奇小说的写法,前三段介绍了汪无奇的出身、职业、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勾勒出他的成长环境及个性。
    B. 京城来客赞汪无奇所书道:“……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其中暗含作者对京城来客的嘲讽之意。
    C. “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刷刷’撕成碎片”,通过几个连多的动作,突出了汪无奇的失望、愤怒。
    D. 孟解元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向汪无奇引荐京城来客,推动情节发展,衬托出汪无奇一心只想过隐逸的名士生活的志趣。
    8. 请从情节设置及其效果的角度赏析文末与“十三不靠”有关的情节。(6分)
    9. 《十三不靠》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堪称经典的一篇作品,请结合文本,从“俗世”与“奇人”的角度作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改监察御史,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之船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B.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C.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D.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终丧,指守完父母的丧期。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直到丧期结束。
    B. 门下,官署名,唐宋时“门下省”的省称。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的诏令,在“三省”中属审议机构。
    C. 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宋代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失宜的可以封还,错误的则由给事中驳正。
    D. 补荫,也称奏荫、荫补、恩荫、资荫、奏补、任子等,一般习惯称为荫补。荫补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包拯孝敬双亲,建庐守丧。因为父母都已年老,他推辞不去任职;父母相继去世,他在父母的坟墓旁边建起茅屋守丧到期满,仍徘徊不忍离去。
    B. 包拯建言献策,心系朝廷。他建议朝廷训练士兵,选拔将才,充实边境的守备力量;又请求废黜贪官污吏,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
    C. 包拯心系百姓,为民解困。奉命调运军粮时,他建议把用来牧马的良田分给百姓;他改变旧制,让告状人到官衙陈述案情,使府吏不敢欺瞒。
    D. 包拯性情刚直,严训子孙。他对待恶吏苛刻严格,虽然痛恨恶行,但总是用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他告诫子孙不得犯贪污罪,否则不准认祖归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5分)
    (2)秦陇斜谷之船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①中歌(节选)
    李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②,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③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15. 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摹写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把动听的音乐定格成优美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将舜的句子是“                      ”,将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共3小题,9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必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 
    。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繁饰,不求华丽,体现的正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              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  
    的时代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              ,造型简洁雅致,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相得益彰          契合          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
    B. 相得益彰          融合          独具匠心          休戚相关
    C. 相辅相成          融合          独具一格          休戚相关
    D. 相铺相成          契合          独具匠心          息息相关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B.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宋代素髹漆器沉淀出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的慢、雅生活。
    C.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
    D. 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
    19. 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D.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科学家发现,贪吃会对人的大脑和智力水平造成影响。首先,一种能促使大脑早衰的物质——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会因人贪吃而在饭后增加数万倍,因而从长远来讲,①                   。其次,贪吃尤其是进食过量高营养食品,摄入的热量就会大大超过消耗的热量,热能就会转变成脂肪在体内蓄积。②                              ,就会引起“肥胖脑”。研究证实,人的智力与大脑沟回皱褶的多少有关。③                           ,皱褶越多,智力水平就越高。相反,肥胖脑使沟回紧紧靠在一起,皱褶越少,智力水平就越低。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1年1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主导的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将于疫苗交付后立即分配给参与计划的各经济体。世卫组织同时呼吁疫苗生产商优先向该计划供应,并实现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新冠疫苗在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间的公平分配正成为主要挑战。他呼吁疫苗制造商通过全球新冠疫苗计划优先供应和推出疫苗,并敦促那些已订购了超过自身所需疫苗数量并控制全球疫苗供应的国家立即向该计划捐赠或发放疫苗。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2021年3月开始,各类招聘活动如火如荼开展,高校毕业生又面临新的“最难就业季”。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锐减甚至消失。三到五年内,洗衣店店员、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内,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三十年以内,建筑工、传统农民、雕塑师、厨师等甚至也将失业或后继无人;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也将越来越多,而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阶层固化、内卷就越严重。
    可以说,一份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沧海桑田的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学校团委将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大赛要求全校师生参加。作为一名高中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通过有理有据地论述,来表达你对未来职业变化的的认识以及未来的志愿或职业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A。分析:B.“能确保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盈利”有误,属于曲解文意。原文“红色故事是主流电影在艺术与市场双赢格局中进行表达的主要内容”,“能确保”绝对化。C.“远比其他电影重要”错误,属于主观臆测,文中并没有将主流电影与其他电影比较的相关信息。D.“实现了跨文化间的互动传播交流”有误,属于混淆已然未然。注意文末的“以期实现”。故选A。
    2.C。分析:C.“目的是论证主流电影展现了相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力量”有误。文章多次举例,论证的目的并不相同,各段所举之例分别论证的是各段的分论点。故选C。
    3. A。分析:A.“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遗传密码”有误,属张冠李戴。原文“由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凝结而成的红色遗产,是红色文化中的遗传密码”,可知不是“红色文化”。故选A。
    4.C。分析:A项中,由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是一种可能。B项“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错误,《资治通鉴》有关论述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俭约:《自然辩证法》有关论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项“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错误,“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与“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5.B。分析:饭店在餐桌上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旨在提醒顾客崇尚节俭,避免浪费。
    6.答案: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1分)②加强粮食储备管理,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分)③加大宣传,增强忧患意识,倡导节粮意识。(1分)④普及推广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⑤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⑥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1分)(共6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7.D。分析:D.“衬托出汪无奇一心只想过隐逸的名士生活的志趣”错误,衬托出汪无奇没有俗世之人的名利追求。故选D。
    8. 答案:①交代“十三不靠”的出处,引出汪无奇把其作为斋号的事件。
    ②点出“十三不靠”的具体内容,彰显了汪无奇的文人风骨,揭示小说主旨,呼应文题。
    分析:题干明确要求从“情节设置”“效果”两个角度分析文章结尾的与“十三不靠”有关的情节作用,首先分析文末的内容。“曾有人问他的不靠是哪十三个?他指指横幅左边,有一行指甲大小的字写的边款:吾所不靠乃权责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威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是也”点出了“十三不靠”的具体内容——权责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威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交代了“十三不靠”的来由。“对于他,最要紧还是最后三样”写出不以卖字卖画为生,不拼命不追求名利的特点,人物上体现了汪无奇文人风骨,情节结构上呼应了标题,主旨上突出了小说赞扬文人风骨,不追求名利的主题。
    9. ①“俗世”是指小说展示的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其间生活着孟解元、街坊邻居等一群俗世之人。
    ②“奇人”指小说的主人公汪无奇,他是制笔行家,书画奇才,但是情趣追求迥异于俗世之人。汪无奇在俗世中活出了自我,他拥有俗世之人眼中的超凡技艺,却又没有俗世之人的名利追求。
    ③“俗世”衬托“奇人”,同时也是成就“奇人”的土壤。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们通过他们的议论、追捧,传播了汪无奇的“奇人奇事”,使本无意留名的汪无奇在俗世中声名远播。
    分析:题干要求从“俗世”与“奇人”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其实需要学生结合文本理解“俗世”与“奇人”的含义。
    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主人公是汪无奇,他制笔卖笔,以此为生,把写字、画画当做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以挣钱得名为目的,通过“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手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等句可以看出他绘画技艺高超,通过“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可以看出他写字技艺之高,但是他却拒绝了京城来客的金条,撕碎了画作,认为他们侮辱了自己,可见其“奇人”之处:制笔行家,书画奇才,没有俗世之人的名利追求。
    京城来客、孟解元、街坊邻居,一个要专卖他的字画,一个作为中介想要从中获利,一邻居们“有人骂汪无奇傻蛋,有人骂他天生穷命,到头穷死”,这些人代表了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汲汲于金钱名声。这些人的行为,恰恰衬托了汪无奇的奇特之处,同时,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们通过他们的议论、追捧,传播了汪无奇的“奇人奇事”,使本无意留名的汪无奇在俗世中声名远播。
    10.D。分析: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多次弹劾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所有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禁止兴建,禁止妖言妄说。朝廷大多施行了以上这些”。“数论斥权幸大臣”,“权幸大臣”,是一类人,不可分开,排除AB;
    “戒兴作”“禁妖妄”,结构一致,之后断开,排除C。故选D。
    11.B。分析:B.“门下……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的诏令”错误,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故选B。
    12.D。分析:D.“他对待恶吏苛刻严格”错误,属曲解文意,原文“恶吏苛刻”,是厌恶官吏行政苛刻之意。故选D。
    13.(1)他们(指按察使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官吏的细小过失,力求用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感不安,包拯于是请求免去按察使。分析:“摭”,拾取,这里指指摘;“务”,务求,力求;“罢”,罢免,免去。
    (2)秦陇斜谷的造船木材,全都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赋税,常常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废除这些做法。分析:“课”,征收赋税、征收;“出”交纳;“恒”常,常常;“率课取于民”,状语后置。
    14. D。分析:D项,“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错误,最后两句“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写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除夕守岁,一年将尽,诗人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故借美酒美曲排遣愁绪,体现诗人对音乐的喜爱,并非“悲从中来”,而是美酒美曲驱逐了因岁月而生的愁绪。故选D。
    15. ①前两句表现出曲调凄冷,声音多变②三、四句表现出变得高亢雄壮,洪亮激越③五、六句借渔阳掺表现了低沉压抑④七、八句写乐曲最后像折杨柳一样明快而热烈。
    分析:前两句“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以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和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来描摹乐曲,体现了曲调的凄冷沧桑而富于变化。三、四句“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体现了曲调似龙吟虎啸般的高亢雄壮又激越。五、六句“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音乐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写出乐曲极度低沉之感。七、八句“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写音乐变得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如同上林苑繁花似锦,体现了乐曲的明快美好。
    16、【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7.A。分析: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强调互相配合达到成功。相得益彰:意思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强调互相映衬突出优点。结合“素髹漆器的温润内涵的特质”“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分析,两者是互相映衬,选用“相得益彰”。
    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强调一致性。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强调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结合“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分析,与这种风格一致的,选用“契合”。
    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强调风格独特。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强调构思别致。修饰“时代特征”,选用“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强调密切相关。休戚相关:意思是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强调利害相连。结合“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分析,此处没有利害关系,选用“息息相关”。故选A。
    18.C。分析:A.“能得以”重复;语序不当,应该先说“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后说“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B.“能得以”重复;“领略”和“生活”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在……下”;“领略”和“追求慢、雅生活”搭配不当。
    故选C。
    19.D。分析:“嗅”为嗅觉,“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应该是视觉,化视觉为嗅觉,运用通感手法。A.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化听觉为视觉,运用通感手法。B.“清香”为嗅觉,“歌声”为听觉,化嗅觉为听觉,运用通感手法。C.“看见”为视觉,“得了一点安慰”应该是触觉,此处运用通感手法。D.三个“来得”,运用了排比手法。故选D。
    20.(1)贪吃会使大脑早衰   
    (2)若脑组织蓄积的脂肪过多   
    (3)大脑的沟回稀松地连在一起(或稀松)
    21【答案】:①2021年1月8日(1分),②世卫组织宣布全球新冠疫苗计划已落实20亿剂疫苗合同,(2分),③并呼吁制造商和超需订购并控制全球疫苗供应的国家助力实现全球公平分配(2分)。
    22、作文。【审题】
    分析:一、需要把握作文的内在逻辑:关联、思辨、应对
    1、职业兴衰的关联:与时代、社会生活、人才关联
    2、职业兴衰的理性思辨:
    ①有些职业的兴衰是必然的:消失、变异、永恒
    ②越早消失的职业的共性: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
    单一体力劳动
    ③某些职业存亡关键要素:创造性(创新、智慧)
    人文性(情感、文化)
    3、面对职业兴衰,我们的应对:
    ①有理性认识
    ②改变培养模式
    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
    二、要进一步理解任务设置
    1.围绕“面向未来,青年何为”的演讲主题,体现情境设置。
    2.对“未来职业预测”作判断,谈对职业兴衰(变化)的认识及深入分析;
    3.依据“职业兴衰的认识和分析”,给未来高考志愿或职业选择提建议;
    三、核心立意的组成要素:
    1、有观点:有自己对职业兴衰的判断和认识
    2、有分析:对职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有分析
    3、有建议:基于理性分析给出志愿选择建议
    四、评卷操作关注点:
    立意角度——核心话题、理性思考
    篇章结构——逻辑关联、详略比例
    文体语言——身份意识、场景意识
    具体为:
    1.一类卷(54分—60分)
    立意切入: 体现自己对“未来职业兴衰”的判断,对职业兴衰的缘由有深入的理性分析,基于分析能从“人才培养模式”或“知识素养结构”的角度给出志愿选择的合理建议。
    内在结构:逻辑严密、论证有条理。
    2.二类卷 (48分—53分)
    有自己对“未来职业兴衰”的判断,对职业兴衰的缘由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能基于分析给出志愿选择的合理建议,但没有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或“知识素养结构”。
    3.三类卷(42分—47分)
    有自己对“未来职业兴衰”的判断,对职业兴衰的缘由有分析,但没有基于分析去谈青年的志愿选择。
    4.四类卷 (36分—41分)
    谈及了“未来职业兴衰”的话题,对职业兴衰的缘由没有分析,只是对某些具体职业进行点评或直接谈青年的志愿选择。
    5.五类卷 (35分以下)
    没有谈及“未来职业兴衰”的话题, 偷换写作的论述话题,论述“青年的重要性”、“选择的重要性”、“职业的重要性”。
    判断清晰,分析理性,基于分析给建议,能聚焦人才素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文等)——54分判断清晰,分析理性,基于分析给建议,没有聚焦人才素养。——48分
    有判断,有分析,有建议,没有基于分析给建议——42分
    有谈及,没分析,直接分析具体职业或仅谈青年志愿——36分
    偷换话题、完全偏题——35分以下
    另外:
    1.结构:关注论证说理的严密性、逻辑链的完成性,是否存在思维的断层和割裂。
    2.情境意识:如没有称呼、没有礼貌性结束语,不具有写作情境的扣两分。
    范文:
以小舟撼鲸波,于洪流成中坚之才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小舟撼鲸波,于洪流成中坚之才。相信大家都听闻过这样一组数据,未来二三十年将有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其中不乏专业翻译、精密仪器维修工、都市白领等“高端”职业。依我见,在末来,体力劳动或将式微,而脑力劳动却会经久不衰。
    那么何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呢?体力劳动是指由人力而操作简单的重复的事物,如洗衣店店员,速记员一类,而脑力劳动是指依靠人脑而进行的艺术、经济、文化、政治的行为活动,如画家、作家大学教授一类。那可能有同学会提出疑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况且职业并无贵贱之分,为何有的将走向衰亡,有的却方兴未艾呢?诚然职业无贵贱,但却有高下。就拿人类一支已灭绝的表亲尼安亚物人来说吧,他们去丛林是为了“抓免子”,而我们去丛林却是为了找“仙女”。以史为镜,这一表亲的灭绝何常不是在暗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较浅薄的事物终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职业变化的背后,实为时代的变迁。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时代的变化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君不见,照相机的发明,让众多画家认为自己将潦倒穷困;君不见,报纸的发行,让尼采痛斥人们将失去厚重珍贵之物;君不见,互联网的接通,让大学教授因为知识分享的便捷而二度沮丧。可是,放眼寰球,画家并没有消失,新书的作者仍在不断涌现,大学教授们也活跃在学界。由此观之,未来之时代变迁,也只会带走体力劳动,而不会使脑力劳动者失去饭碗。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国学子,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和多样的专业、职业选择,难免产生困感,迷茫之情。对于志愿的选择,我认为应以自身兴趣、社会价值和将来前景作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轴,综合评定并仔细考虑,终能选择到“离原点最远”的价值极点。
    我们正处于时代的山峡,水域开阔却也危机四伏。面向未来我们每一个青年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大放异彩,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受到挑战的当下,愿你我皆能以小舟撼鲸波,于洪流成中坚之才,共面未来之挑战,共创未来之机遇。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参考译文]
    文言文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都年老,他推辞不去就职。后来过了几年,父母相继去世,他守墓服满丧期,仍然徘徊不忍离去,乡里父老几次前来劝说勉励。过了很久,包拯听候调遣,担任了长天县的知县。改任监察御史。他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这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他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任了按察使,他们(指按察使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官吏的细小过失,力求用苛刻严察相互标榜(高尚:标榜),官吏自感不安,包拯于是请求免去按察使。包拯离朝出使契丹,契丹让典客对包拯说:“雄州新近开放关塞便门,是想引诱我国叛变之人刺探边疆事务吗?”包拯说:“涿州也曾经开放过便门,刺探边疆事务为什么一定要开放便门呢?”那人就无言以对。包拯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的造船木材,全都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赋税,常常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废除这些做法。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朝廷命令包拯前往黄河以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壤肥沃,百姓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解州盐法都让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弹劾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所有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禁止兴建,禁止妖言妄说。朝廷大多施行了以上这些。包拯被调任为瀛州的知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贸易,年累计亏负十万多,包拯都上奏免除这种做法。包拯在朝中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为这个原因行为有所顾忌,听说的人都畏惧他。旧时制度,凡是诉讼不能径直来到庭下。包拯打开官署正门,让人能够到庭前陈述事情对错,府吏不敢欺骗。包拯性情严峻刚直,厌恶官吏行政苛刻,注重宽厚,虽然很痛恨恶行,但总是用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做官,有犯贪污罪的,不能放回到同宗姓的本家中,死了不能葬在家族大坟中。不服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儿子或孙子。”包拯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是孝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