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是高考历史的重要考点,下面是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史考点专题解析,助力大家高效备战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 【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BC221年):中华文明的奠基 政治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形成;血缘贵族政治,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上: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形成 文化上:从神权至上到敬天法祖,重亲情人伦的文化观形成;百家争鸣,儒学兴起 2、秦汉时期(BC221年~220年):中华文明的形成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完善,血缘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大一统局面形成 经济上: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租佃关系更为普遍;丝织业、陶瓷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思想的主流;科技获得重大进步;汉字统一并简化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中华文明的发展 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 经济上: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文化上: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魏晋玄学 4、隋唐时期(581-907):中华文明的繁荣 政治上:三省六部和科举制使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经济上:农业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发展;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文化上:儒释道并行并出现合流趋势;科技、文艺全面繁荣,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中华文明的成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文化上:理学形成;科技发展出现高峰;文艺世俗化趋势明显。 6、明清时期(1368—1840):中华文明的转型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小农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文化上:传统文化(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传统科技集大成;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