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先秦时期

http://www.newdu.com 2021-03-15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下面是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先秦时期重要知识点深化,助力2021年高考生高效备战二轮复习!
    
    【基础梳理】
    一、远古时期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以物易物)。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BC1600-BC1046;西周BC1046-BC771)1.政治(1)王位继承: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启),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政治特色:神秘色彩(天意、占卜决定国事)。垄断神权强化王权。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①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周王授土授民)②分封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③诸侯的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④诸侯的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⑤特点:a.层层受封,等级森严;b.重亲缘,轻法度;c.与宗法制互为表里。⑥评价:积极:a.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带动了地区发展;b.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加强了其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消极:后来,由于诸侯国与周王室联系减少,地方上有较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周王室统治。⑦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a.主要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b.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
    (4)宗法制(宗族生活政治化)①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③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④等级: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密等级制度。⑤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大宗与小宗的关系;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c.西周的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d.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⑥评价: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礼乐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①目的:为更好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②含义: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③作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2.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①土地国家所有: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国王所有。②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④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2)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3)手工业。①工商食官: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纺织:商朝: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③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④冶铁:春秋晚期已有铁器。⑤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4)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三、春秋战国(BC771-BC221)1.政治(1)东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春秋: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3)战国:改革、战争、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2.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4)改革旧俗。3.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4.局限性:(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铁犁牛耕——井田制破坏——初税亩(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2)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4)农业:①铁犁牛耕: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秦国“以牛田”。②耕作技术: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③水利:芍陂、都江堰、郑国渠。(5)手工业:春秋——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铁)。战国——铁器大量出土,河北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6)商业: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④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都会。⑤“市”出现。
    3.文化(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士”的崛起,私学兴盛,学术下移。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知道其代表人物)。③影响: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孔子:①思想:“仁”、“礼”的学说;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私学”、“有教无类”。礼法并用。(3)孟子:①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4)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②主张“性恶论”。③他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⑤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5)科技文化成就:①科技:人们已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②文学:《诗经》(内容、精华、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影响)、楚辞(屈原)。
    【考点补遗】
    一、商周治国思想从“神本”向“民本”转移的表现1.殷商尊神敬祖重巫,有着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1)殷人迷信上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帝命”即天意、天命是最高的命令,下民必须按天命行事。在政治生活中,神权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2)殷人相信君权神授,对天命只能顺从。相信“天命永恒”。(3)殷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算卜,一切唯神,一切在卜。一切都乞灵于祖先神,请“帝”降旨。
    2.西周对人事的重视,标志古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的开端。(1)先王配上帝的二元宗教,祖先神的地位大大提高,即先祖受命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2)人王的地位大大提高,宣扬“天子”显示人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确立理性思维的宗法制,利用血缘观念来加强政治统治,巩固周天子的“至上”位置。(3)民的地位大大提高。具民本思想统治者将“天命”和“民情”联系在一起,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敬天保民”(周公“德政”)思想。儒家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体系,提出了 “安民利民”“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认为统治者赢得民心才得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4)宗教与礼教(政治、道德、法律)逐渐分离。系统全面推行分封制,形成严密的等级结构,并通过“德”“刑”“政”“礼”等手段进行积极统治。(5)周末“天命可咒”。西周末年“天”不能保佑民最基本的生存,“天命不可信”思想萌芽。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