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闲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选自《因寄轩集》) (注)管同(1780-1831),字异之,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堆黄叠青,艳若绮绣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B.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C.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D.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曲笔入题,行文延宕。开篇抛开文题,先写游历江宁山川奇胜及登览后的心理,然后将笔锋转向扫叶楼,结构上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B.本文写景信手点染,善用白描。如选取土石、大树、落叶及城市、江岛、村舍等典型意象,描绘出登扫叶楼时所见到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本文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如开篇通过“登”“历”“极”“攀”等几个动词即交代了游览江宁山川奇胜的经过,寥寥数语,层次清晰。 D.本文叙议结合,章法有致。先记游,后述怀,前者以叙述、写景为主,后者以议论见长,体现了桐城派散文重视“义理”“辞章”的特点。 13.作者登扫叶楼,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答案: 10.D 11.B 12.B 13.①观景要克服“骛远而遗近”的心理,发现身边的美;②处世也要克服重“难”轻“易”的心理;③要看重益友的价值,因为他们帮助我们避免错误。 14.(1)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2)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乃”:都作连词,表示转折,却、竟然。 B.“若”:都作动词,好像。 C.“上”: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D.“加”:前一句是动词,“超过;后一句是动词,增加。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以为江宁奇胜”的意思是(我)认为江宁一带奇丽的山水。省略主语“我”,“以为”作谓语,“江宁奇胜”作宾语,应在“以为江宁奇胜”后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辄厌倦”的意思是就感到厌倦。“厌倦”作谓语,“辄”作状语,应在“辄厌倦”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我认为江宁一带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清新明丽”有误。原文说“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可见,描绘出登扫叶楼时见到的是“幽旷瑰奇”,即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意为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由此启示我们观景要克服“骛远而遗近”的心理,发现身边的美。 “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意为我的见识,常常自认为稍稍远离时俗(高于一般人),却不知道奇丽的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而想远游的地步,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由此启示我们处世也要克服重“难”轻“易”的心理。 “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意为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错失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由此启示我们要看重益友的价值,因为他们帮助我们避免错误。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好”,爱好;“通习”,全面地学习;“不拘于时”,被动句,不受时俗的限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向我学习。 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酾酒”,斟酒;“固”,本来;“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本是一代英雄啊;“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参考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向南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向北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多大树。山风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艰难,就先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常常自认为稍稍远离时俗(高于一般人),却不知道奇丽的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而想远游的地步,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错失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