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新高考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末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3-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高考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期末学情调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一生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也亲历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坎坷历程。他的学术生命与中国历史紧紧相连,一次次的起伏是时代的缩影。
    1957年,费孝通47岁,名满学界。他的著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在国际学术界已有影响,被视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代表性人物。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中国政坛上时有建言。
    然而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开始了,费孝通仿佛从天堂坠入地狱。他说:“所有的脸都突然转过去,一周之中!”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从此发生了巨变,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和教学。费孝通读不到新出版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书,以读历史书和翻译老书度日。“我缺乏自信,那是我思想的真实状态。最后我只有放弃希望,没有奋斗的目标。我不相信自己,我不相信自己还能做什么事。”
    “披乱反正”以后,据粗略统计,1979-1982年间,费孝通涉及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文章和讲话有16篇,外访讲演有9篇,在短短的3年当中他访问美国2次,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各1次。在英美的老朋友甚至惊奇他还健在。
    费孝通早年的名著《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都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出来的。70岁以后,费本通又开始到中国各地行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麻国庆是费孝通的学生,他回忆自己当年的学习见闻:“1991年9月,我到北京大学师从费老欢读博士学位才一周多的时间,费老就带我和邱泽奇学兄赴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做苗族和土家族的调查。他带我们入户调查,眼光非常敏锐,在来凤县的一个村里,我们采访一位男性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家庭情况等,村民的妻子出来给我们倒水,口音不一样,费老马上把话题一转,问:‘你不是村里面的人吧?’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山那边偏僻的村子过来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通婚圈'的问题,穷村里的女性会嫁到富村里,从中可以看出一种经济的关亲。在调查中,费老对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都比较关心,很注意多民族居住区民族之间的合作。”
    《行行重行行》是一部乡镇发展研究的论文集,为费孝通1981年“重理旧业”到1991年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精选本,被学界认为是费孝通晚年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而《行行重行行》当中还隐含着费孝通最早进入人类学研究的痛苦记忆。1935年,费孝通与第一任妻子王同惠共同到广西瑶山调查时,费孝通误入捕虎陷阱,王同惠下山求援,不幸溺水身亡。费孝通以《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来悼念亡妻。
    1990年,在朋友们为费孝通庆祝八十大寿的宴会上,有人突然问:“您能否总结一下,一生想做到的是哪件事?”费孝通来加思索,脱口而出:“志在富民。”
    他的学生高丙中后来指出:“费老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读书是为了救国,他到国外留学时,国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学成之后,他毫不考虑吃英国的太平饭,一心回来报国。解放前,他关心民主;解放后,他关心民生。他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调查和研究,说是‘志在富民’。在晚年,他回到思想观念上来,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认为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要追求文化上的出路,要有自我思想。”
    在潘乃谷看来,费孝通在88岁到95岁时,有了“第三次学术生命”。费孝通思考的是“全球化”的话题,多次提出“和而不同”的概念,还提出了“文化自觉”。在他看来,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与盲目的举动。
    晚年,费孝通多次指出自己对未来的理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编自李怀宇《费孝通的后半生:从著名“右派”到学术泰斗》)
    材料二:
    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
    (选自1938年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若夫斯基对费孝通博士论文的评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既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有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费孝通晚年思考“全球化”问题的凝练表达。
    B.费孝通的实地调查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独特的问题,这一点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
    C.费孝通一生追求学术,虽然有诸多磨难,即使“反右运动”中学术活动遭遇干扰,但他从未绝望过
    D.《行行重行行》既是费孝通学术研究的方法和姿态,也是以此表达对在调查过程中不幸遇难的亡妻王同惠的追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村经济》是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是我们自己民族的人类学著作,为费孝通赢得了世界声誉。
    B.费孝通的学术生涯是和国家、时代紧密相连的。当国家动荡不安时,他的学术研究就会停滞不前:当国家蒸蒸日上时,他又会焕发出新的学术生命。
    C.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的思想把握住时代脉搏,折射了从追求物质丰富到追求文化出路的时代主题的变化。
    D.费孝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若夫斯基对费孝通博士论文的评价一项是
    A.作者关注的不是部落,而是国家
    B.作者不是猎奇写作,而是调查研究
    C.作者重点研究的是社会学
    D.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4.请结合材料,概括费孝通先生“一心报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你认为费孝通先生能成为学术泰斗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小时的变故
    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响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暂、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暂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由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自由了!彻底自由了!”她反复低声吟道。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具体生动的行动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生命中最后一个小时的大喜大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马拉德夫人的死让人感到慢然,但作者在小说的第一段和最后-段两次提及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这就为小说的结局增加了一定的可信度。
    C.小说景物描写演染了欢快、愉悦的氛围暗示了马拉德夫人发现了久埋心中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D.当马拉德夫人在房间看着蓝天、等待着喜悦到来时,她感到她的喜悦是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但她还是任其自然并热烈地拥抱那前所未有的喜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手法是反讽,比如亲友们都确信丈夫马拉德的死对妻子路易斯来说是个噩耗,而马拉德夫人竟然从丈夫的死讯中得到了极度的快乐,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B.小说中的亲友、丈夫、医生等人物构成了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生活的社会环境,而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力量正来源于社会环境。
    C.这篇小说对马拉德夫人隐秘内心的罪恶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细致的刻画,让马拉德夫人在致命的喜悦中猝然死去,充分显示了小说作者的价值判断。
    D.在一个小时的故事里,“门”和“窗”多次被提及,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8.马拉德夫人在一小时之内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9.有人说:“马拉德夫人的死表面看来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保皋郑年传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龌龊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竭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阜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扶何如奈何去取死皋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遥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来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日:“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诏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皋果不杀,此亦人之常情也。临淮分兵诏至,请死于汾阳,此亦人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B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C.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D.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舉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和:指唐文宗的年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用以计算在位年数。
    B.赵魏:本是属于战国七雄。这里指的是战国时赵、魏统治的区域。
    C.趋下:郭汾阳以快步下座的礼节恭敬地接待李临淮,以示其知人善任。
    D.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古代的诏书又称为圣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保皋回新罗显贵后,他能礼遇前来投靠自己的郑年。恰值国内动乱,他又能捐弃前嫌,以国事为重,分兵与郑年平定祸乱。
    B.安史之乱时,郭汾阳与李临淮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平生抗立”到“相勉以忠义”的过程。郭汾阳抛弃私念,按皇上的命令分兵李临淮,这一-义举促成平叛之功。
    C.作者认为,西周时的召公猜疑周公辅佐年幼成王成大业的一片忠心,足见其既无“仁义之心”,又“不资以明”,枉为“百代人师”。
    D.文章最后作者阐述正确任用贤人才能保证国家不覆灭的深刻道理,可谓卒章显志,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历史见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
    (2)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
    14.本文名为“张保皋郑年传”,却又详细地叙述了郭汾阳李临淮交往的细节,评论了周公、召公之事,作者借此要表达怎样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蓬女儿并船歌。
    青房国实齐戢载,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括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为环境描写,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烘托出秋江采蓬的热闹场景。
    B.三四两句具体描绘采蓬细节,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采。
    C.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D.全诗构思独特,一韵到底,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16.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子形象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全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调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班驳而或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档,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襄,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B.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
    C.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们离开了槐树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下面这段报幕词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江宁区**中学2021年元旦晚会,小生不才,屈就此次晚会的主持人。贵校建校多年,成绩显著,自张校长上任后,学校发展越来越好,现在已是省内名校。而张校长也忝列“全国百佳校长”之列。值此元旦佳节,他想奉告大家学校发展规划的蓝图,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校长上台讲话。
    ①将“    ”改为“    ”
    ②将“    ”改为“    ”
    ③将“    ”改为“    ”
    ④将“    ”改为“    ”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12月14日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在北京举行,李子柒荣登榜单,被评为“年度文化传播人物”。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花酿酒、制作传统中国美食;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到制作各种家具物件……作品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传达出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曾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在国外同样也非常受欢迎,可谓是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全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无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演讲比赛。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C“但他从未绝望过”理解错误,在“反右运动”中学术活动遭遇干扰,他也曾绝望过。
    2.B“当国家动荡不安时,他的学术研究就会停滞不前:当国家蒸蒸日上时,他又会焕发出新的学术生命”理解错误。
    3.C“作者重点研究的是社会学”说法错误,
    4.①留学学成之后,一心回来报国。②解放前,他关心民主;解放后,他关心民生。③在晚年,他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认为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要追求文化自信。
    5.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带来有持续的研究能力:费孝通一直把自己的研究和民生的改善相结合;②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费孝通一直保持着探索的姿态,从关心民生到文化自觉。③宽广的学术视野: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注重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④注重实地调查,扎扎实实做学问;⑤注重学科建设,培养大批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人才。
    6.A“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具体生动的行动描写”分析错误,小说主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心理描写反映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生命中最后一个小时的大喜大悲。
    7.C“这篇小说对马拉德夫人隐秘内心的罪恶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细致的刻画”分析错误。
    8.一小时之内经历的多次心情突转:马拉德夫人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之后,从一开始的放声痛哭,到后来独自回到房间体会到的狂喜,再到走出房间感到的兴奋,一直到最后因为震惊而心脏病突发身亡。
    9.马拉德夫人在丈夫死后,经过理性的思考,正沉浸在自由欢乐、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幸福中,却因为丈夫的突然出现而猝死,这样的结局让人出乎意料。但仔细分析,马拉德夫人的死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一方面小说在开头就交代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这就为后来她因受到意外的极度刺激而死亡作了铺垫;另一方面,马拉德夫人因为长期受到丈夫的压制,身心都不自由,经过痛苦的心灵挣扎,她刚刚挣脱丈夫的专制阴影,但丈夫的“死而复生”又让她回到残酷的现实,从而导致她彻底崩溃。这样的结局也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言之成理即可)
    10.B
    11.B“这里指的是战国时赵、魏统治的区域”说法错误,这里指唐朝设置的赵州、魏州两个州(府)所管辖的区域。
    12.C“足见其既无‘仁义之心’,又‘不资以明’,枉为‘百代人师’”分析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可知原文没有选项“足见其既无‘仁义之心’,又‘不资以明’,枉为‘百代人师’”的内容。
    13.(1)(张保皋)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
    (2)郑年投靠张保皋,郑年必定说:“他地位显贵,我地位低下,我投降(投靠)他,做他的手下,他不该因原先的怨愤杀我。”
    14.①知其人,知其材,不疑心;②知人必须心存仁义、头脑明智;③为国家任用贤才,贤才在国家危难时能挺身而拯救国家。
    参考译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跃马挥枪,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擅长游泳),在水中如履平地,连游五十里都不会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万人,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新罗,投靠张保皋。”元规说:“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办?为何要到他手上去送死?”郑年说:“饿死冻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开(涟水)。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唐方镇名)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义还没定下来,诏书已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在这方面,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保皋任用郑年是由自己做主,郑年当时正饥寒交迫,容易被感动。郭子仪、李光弼,一直实力相当,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较,郭子仪做得更好。这就是圣贤之人做事成败的关键,没有其他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仁义之心与个人的私情杂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杂念超过仁义之心那么仁义之心就没有了,如果仁义之心超过私情杂念那么私情杂念就没有了,郭子仪和张保皋二人的仁义之心都超过了私情杂念,并且头脑明智,所以最后成功了。
    世人都尊称周公召公为百代先师,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召的圣明贤能,周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没有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
    15.D“一韵到底”分析错误,本题前四句押“歌”韵;五、六两句押“藕”韵;七八九十这四句押“浅”韵;最后两句押“浆”韵。
    16.①动作描写,“争前”“竞折”“试牵”等表现出采莲女子快乐、兴奋的形象;②外貌描写,“腰束白练”“半卷衣袖”“不插玉钗”等,写出了采莲女子朴素大方、俊俏优美的特点;③语言描写,“借问阿谁家住远”,表现出采莲女子互相关心、心灵美的特点。
    17.(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8.A 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B.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C.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D.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19.①比喻。“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把叶飘落比喻成雨丝下落。②拟人。“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把槐树人格化。③回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20.原句的表述符合逻辑顺序,与上文衔接更加自然;原句语意层层推进,突出槐叶飘落这种简单的自然现象,带给作者的人生思考:每一次终止,其实意味着一种积蓄和未来的勃发。
    21.①将“屈就”改为“担任”;②将“贵校”改为“我校”;③将“忝列”改为“荣登”;④将“奉告”改为“告诉”。
    22.李子柒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她的作品取材于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被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在国内外很受欢迎。
    23【审题】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节日”主要是指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以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演讲比赛为背景,重点是发表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思考,适合写议论文,组织行文时要注意演讲稿的要求。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构思作文,也可从现象、原因、解决办法等方面分析。还可重点突出弘扬传统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中心。也可选择一个视角,以点带面展现家乡的节日盛况。如中秋的赏月、清明的祭祖等,以表现节日的气氛和时代的旋律。还可重点在作文中描绘节日的来历、风俗、传说等。也可分享节日的盛况,抒发情感,表达感悟等,要延伸到节日蕴含的精神文化上。
    【立意】1.我们需要的节日,是要有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也是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
    2.保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
    3.过好传统节日,能营造更好的社会风气
    4.挽救节日文化,是传承祖国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