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吴汝纶《送张廉卿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2-18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吴汝纶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廉卿序
    
(清)吴汝纶
    孙况、扬雄,世传所称大贤,其著书皆以成名乎后世。而孙卿书称说春申,《法言》叹安汉公之懿,皆干世论之不韪,载而以告万世者,世以此颇怪之。吾则以谓凡著书者,君子不自得于时者之所为作也。
    凡所以不自得者,君子之道,不枉实以谀人,而当世贵人在势者,必好人谀已。十人谀之,一人不谀,则贵人恶其傲己,十人者恶其异已。贵人与贵人比肩于上,十人与十人比肩于下,上恶其傲,下恶其异,虽穷天地、横四海,而无与容吾身,吾且于书也何有?于此有一在势者,虽甚恶之,而犹敬乎其名而不之害伤,则君子俯嘿而就容焉,而以成吾书。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已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察其褒讥所寓,得其疑且似者,且曰“此诗我也,此怨非我也”,则从而讫[之矣。盖必其章章然称道叹羡我也,大乃始慭置而相忘焉。彼君子也,其志洁,其行危。其不枉实而谀人众。著于天下后世。及其为书,则往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以为吾意之是非,后有君子读吾书而可以自得之矣,安取彼訔訔察察者为?嗟夫!此殆君子所遭之不幸,其用意至可悲。而《诗》三百篇所为,主文而谲谏,孔子之《春秋》所为,定、哀之际微辞者也。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二子之书,意其在此。
    吾既推而得之,会吾友张廉卿北来,乃为书告之。复书曰:“子言殆是也。”盖自廉卿之北游,五年于兹,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今兹湖北大吏走书币,因李相国聘廉卿而南,都讲于江汉。廉卿,今世之孙扬也。见今贵人在势,皆折节下贤,不好人谀己,其所遭,孙、扬远不如。其北来也,自李相国已下皆尊师之。老而思欲南归,而湖北君所居乡,其大吏又慕声礼下之如此。吾知廉卿可以直道正辞,立信文以垂示后世,无所不自得者。独吾离石友,无以考道问业,疑无问,得无告,于其归不能无怏怏也。因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书赠之,以为别。
    (注释)①安汉公: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元年),以王莽为太傅,号安汉公。②俯嘿:低头无语。③李相国:李鸿章,因其时李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故称相国。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言》叹安汉公之懿       懿:美德
    B.不枉实以谀人           枉:歪曲
    C.主文而谲谏            谲:多变
    D.子言殆是也            殆:大概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孙卿书称说春申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而犹敬乎其名而不之害伤      恐年岁之不吾与
    C.乃为书告之            乃有所不得已也
    D.因取所意于古而尝质于君者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况曾在著作中称颂春申君;西汉末年扬雄著有《法言》,赞扬王莽。世人皆以为阿谀之辞,作者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
    B.君子品行高洁,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在著书时,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多“微辞”,在作者看来,其用意令人悲叹。
    C.作者称赞张廉卿就是当今的孙况、扬雄,对李相国等贵人多有谀词,这是作者以“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期望后世能明白他的心志。
    D.文章从世人对孙况、扬雄的批评说起,议论为主;后叙写两人友谊,交代写作缘由。全文旨在说明作家著书立说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是人也,虽敬乎其名,固前知其不谀己也,闻有书则就求而亟观焉。
    (2)孔北海、祢正平之徒,背而易之,乃卒会祸殃,至死不悟,岂不哀哉?
    答案:
    14.C
    15.D
    16.C
    17.吾与之岁相往来/日月相问讯/有疑则以问焉/有得则以告焉/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每如此。
    18.(1)然而这种人,虽然敬重君子的名声,(但)原本就知道他不阿谀自己,一听到有著作问世就马上找来查看。
    (2)孔融、祢衡这些人,却违背、改变了这一原则,以至最终遭遇祸害,至死都不明白,难道不悲哀吗?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扬雄在《法言》里称赞王莽的美德。“懿:美德”,解释正确。
    B.句意:君子不愿意以歪曲事实来阿谀他人。“枉:歪曲”,解释正确。
    C.句意:主于文辞(多描绘形象)而劝谏时隐约其辞,不直言指摘。“谲:隐约,不明说”,解释错误。
    D.句意:你的话大概是正确的。“殆:大概”,解释正确。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目的;
    B.“之”代词,他们/助词,取独;
    C.“乃”副词,于是/动词,表判断,是;
    D.“因”副词,于是,就。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是作者以‘诡辞谬称谲变以自乱’,期望后世能明白他的心志”理解错误。阿谀李相国,目的是论证君子遭遇很不幸和他们的用意很可悲。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我和他不时都往来问候,如果有疑惑就相询问,有收获就彼此分享,在一起时就面对面探讨,不在一起时就用书信传递,每每如此”。
    “吾与之”与“往来”构成主谓结构,句意完整,故应在“往来”后断开;“日月”与“相问讯”是状语和谓语,谓语后应该断开;“有疑则以问焉”与“有得则以告焉”为并列的对称句式,中间应该断开,后一句的“焉”后应该断开;“见则面相质”“别则以书”为并列的对称句式,中间应该断开,“书”后应该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是”:这;“固”:原本;“亟”:马上,立即。
    (2)“徒”:这些人,某一类人 ;“会”:遭遇;反问句:难道不……吗?
    参考译文:
    
送张廉卿序
    
【清】吴汝纶
    孙(荀)况、扬雄是世间所称颂的非常贤能之人,他们所著的书都在后世有很大的名声。然而荀子在书中称赞颂扬春申君,扬雄在《法言》里称赞王莽的美德,都犯了世论所不容的错误,(他们)写下来告诉后世的(那些赞美的文字),世人都为此而深深地责怪他们。我却认为但凡写出来的书,都是在当时失意的君子所创作的。
    凡是不得意的原因,是因为君子不愿意以歪曲事实来阿谀他人,然而当时有权势的贵人都喜好别人奉承自己。十个人阿谀贵人,一个人不阿谀,那么贵人就讨厌他们轻慢他(贵人),媚俗者讨厌他们与己不同。在君子之上,有贵人相互结成的势力,在君子之下,阿谀者相互结成的势力。在其上者,厌恶他的骄傲轻慢;在其下者,厌恶他的与众不同。君子即使穷尽天地,纵横四海,也无处容身,他还能写什么书呢?今天有一个在势者,虽然很厌恶(君子),但仍然尊重他的声望而不伤害他,君子就低头无语,得以容身来完成自己的著作。然而这种人,虽然敬重君子的名声,(但)原本就知道他不阿谀自己,一听到有著作问世就马上找来查看。看文中有贬斥讥讽有所寄寓的,(如果)看到与自己平时的言行有看似嫌疑的,就说“这是在毁谤我,这是怨恨、非议我”,于是就去毁伤、倾轧君子。一定要明显地称道、赞叹、羡慕自己,才开始愿意把(这书)放在一边,置之不顾了。那些君子,他们的志向高洁,他们的品行端正,都不歪曲事实阿谀他人,这在世人面前十分显明。等到他们著书,就常常用诡谲的言辞、错误的称呼、故意说假话以混淆自己真正的意思,认为自己心中的是非对错,后世君子读自己的书时自然会有所领悟,何必刻意去争讼分辩呢?唉!这大概就是君子所遭遇的不幸吧,他们的用心实在令人悲叹。而《诗》三百篇所创作的诗文主于文辞(多描绘形象)而劝谏时隐约其辞,不直言指摘,孔子修《春秋》对鲁定公、鲁哀公这两位与自己同时的君主从不直言批评,而是把贬意隐含在言辞之中。孔融、祢衡这些人,却违背、改变了这一原则,以至最终遭遇祸害,至死都不明白,难道不悲哀吗?(孙、扬)这两个人的著作,意图大概也正是这样吧。
    我推究了他们的意图而有所得后,正好我的朋友张廉卿要从北方来,于是我写信告诉他(我的心得)。他回信说:“你的话大概是正确的。”自从张廉卿北游,到现在有五年了,我和他不时都往来问候,如果有疑惑就相询问,有收获就彼此分享,在一起时就面对面探讨,不在一起时就用书信传递,每每如此。现在湖北大吏送来书信和路费,通过相国李鸿章聘请张廉卿去南方,在江汉担任学舍书院的主持人。张廉卿,就是今世的孙况、扬雄。然而现在得势的贵人(指李鸿章),都礼贤下士,不喜欢别人阿谀自己,他所受到的(礼遇),是当时的孙况、扬雄远远比不上的。当他从北方来时,从相国李鸿章以下的人都尊他为师。(他)年纪大了想要南归湖北,湖北是他的家乡,那湖北的大官们如此仰慕他的名声对他甚为礼遇。我知道张廉卿可以用正直之道、坦率之辞著书,写出诚实不欺的文字来给后世作示范,没有不得已的情况。只是我远离自己的好朋友,无法和他一起探讨学问,有了收获也不能及时分享,对于他的回去,心中难免闷闷不乐。于是从古人身上所获取的,并曾与张廉卿当面探讨的这些想法,写下来,以此作为临别赠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