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宜人有佳处 谭清文(广西省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高三) 课间,我和同桌最热衷的游戏是伏在窗口,越过波光粼粼的龙江河水,一一辨认远处青山白云下的翠峰。“青鸟山,难涉山,欸,你说,我们这儿叫宜山县城,那宜山又是哪座山呢?”同桌不解地问我。“那当然是,是……”我从气定神闲到支支吾吾,也没想出宜山到底是哪座山。 “你知道我们县城名字里的宜山是哪座山吗?”“老师……”“妈妈……”问遍了身边所有人,或许因为他们从未深究过这座小城的名字,自然也都没有答案。而这也加强了我寻“宜山”的由来的渴望,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答案的执着,可又是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在执着地追寻中,我找到了答案。老家一本落满尘灰的古书记载道:宜山,县北一里。群山多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易于远眺,故名。我愕然:这不就是喷泉广场上的那个小山坡吗?这与我所想的实在大相径庭!此前我曾听过“宜山千丈碧,宜水一溪寒”的诗句,心想宜山也许谈不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也应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之姿吧,却未想到现实竟开了如此大的玩笑!实话实说,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挺失望的。 而在我万般灰心之际,李楚荣先生的文字为我指出另一种理解的可能。他写道:登泰山而小天下,而登宜山,却有大天下之感。联想起暑假游曲阜泰山的亲身经历,我明白了先生的深意:孔夫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一种藐视天下的大胸怀,大气度,而当我登上宜山,四面皆是高山巍峨,便更觉自己的渺小。而这样的感觉不正是宜山这个小县城,在这大地上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吗?的确,宜山只是众多高山遮掩下的一丘;正如这座小县城只是中国数千万座县城中平平无奇的一座罢了。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并没有故意修饰出身的平庸,反而以一种如此坦荡的胸怀,接受别人的优秀,并因此激励出进取之心,学习之心。登宜山方知世界之大,警醒着自己需有谦卑之心,时刻学习,不敢怠惰。这是一个平常名字背后不平常的意义 “我们早已过了需要过分夸大自身的时代。有,我们展示;没有,我们承认。这才是真正的自信。”我着实佩服宜山这种坦荡与自信!似乎刹那间,我和这片土地的距离拉近了,宜山也在我心里有了别样的韵味。我也有了更多好奇,这儿还有怎样的过往?于是我想起了小时候常去的会仙山公园与其中的山谷祠。 小时对会仙山所有的印象便只是进门的那一方池塘和其中曳尾的锦鲤。稍大些许,这印象便又添了一个山谷祠,但每次都是散步时草草而过。直到高中住校,公园渐渐淡出脑海。而如今在这股寻名热情的吹动下,我又开始对这平日里熟悉至极的地方多了几分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在会仙山下修筑山谷祠,以黄庭坚的衣冠冢来纪念这位迁谪骚客?我知道一个地方的百姓不会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名气大,就为他树碑立坊;一定是有什么功绩,才让当地的人们在千年后仍思念爱戴着他。 史事到底没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在苦苦追寻后,我也终是翻开了这段过往:原来黄庭坚虽是以贬谪之身,在迟暮之年来到宜山,但他也以残烛末光点燃开化当地民风的火炬,并用自己在文坛上的号召力感召来了一批批文人,引来了中原科举的春风。我想,这也许不及韩愈贬潮时除鳄利民那样的大作为,但能于获罪海隅之际仍心系百姓,也是颇为难得。更何况,“个人超越周遭的束缚,社会挣脱时代的偏见,教育是支配未来的权利”。山谷先生为先人们点开智慧之门,未来之门,这样的伟人,怎能不让我们时至如此仍对他肃然起敬呢? 不仅如此,我还了解到,还有许许多多的当地县令受他的熏陶,在山谷先生之后,在这岭南一隅建起一座座书院,传承着这风声雨声,书香墨香。 再次经过山谷词,看着这青砖黛瓦,我似乎能透过它们看到千年前学子求知若渴的模样,感受到他们笔为刀槊天倾银汉的潇洒墨气。我感激山谷先生给宜山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感激先人对此的代代相传,感慨这片故土所积蓄的我从未想象到的厚重历史。我虽为那被误拆的山谷祠无比叹惋,但看着这重建的山谷祠,心中还是充满无限希望。毕竟,“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能在现在的家乡触摸到与千年前故乡的联系,是那么令我激动,那若是在远隔千里的异乡呢?定是另一种不可名状的思绪,而我也在机缘巧合间感受了一遭。 浙大西迁至宜山的故事我已耳熟能详:一所大学与一座小县城的碰撞,让一座小城又多了一份底蕴。而在我游玩杭州漫步浙大时,更能感受到这种震撼。在那被郑重刻下的“宜山”二字前,那股历史的震撼扑面而袭,以雷霆万钧之势倾泻而来。远隔千里,本不相干的一所大学与一座县城,却因历史而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我就如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经过弯弯绕绕的小路,意外地发现了这般美妙的图景。能在千里之外看到如此郑重刻下的故乡之名,我当真是有“他乡遇旧知”的欣喜,更有一股自豪荡于胸间。 想到这,我又禁不住万分的庆幸:若我先前未曾了解这段往事,在我看到浙大此景时,是否还有如此澎湃的心绪?若宜山与浙大都未保存好这段过往,我是否有处有机会感触这历史的奇妙? 还有,若无先人代代相传,山谷先生对宜山的恩德,如今还有谁能记起?若无前辈口口相授,付与纸书,我是否还能找寻到从宋朝流传至今的“宜山”的真正由来? 我在探寻中渐渐明晰了我流淌在血里的与故乡的联系;也渐渐明白了,身上所担当的职责。先人将历史传给了我,也将传承历史,保护历史的重担,留给了我。我更有了一种信念:不应只有我知道,还应有更多人了解这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小城。 山水宜人有佳处,我也将在成长的旅途中与先人一道,用自己尘雾之微补益这历史山海,让这宜人佳处,能“风雨不磨斯竭兮亘古而常新”。 指导老师:李敏 【点评】 本文可以看成一篇初具规模的“文化散文”。文章写了自己家乡名字的由来,写了黄庭坚和浙大西迁留在此地的印记。由于有了名人、名校的光环,使得故乡文化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生长于斯、浸染其中的我们往往习焉不察、置若罔闻。不过若能够换个视角来考察,也许得到的印象就会全然不同。,在一个个习以为常的风物或习俗背后,也许就隐藏着一些足以让我们吃惊的文化宝藏,挖掘它们、感受它们,可当作我们写作的不竭源泉。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故乡的路也很值得好好走走,很值得和我们所读的书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