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鲁迅《拿来主义》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http://www.newdu.com 2020-12-23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2分)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______,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⑤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給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联系上下文,第③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     B.当然    所以   虽然   因此
    C.当然    然而   虽然   所以     D.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
    6.对下列各句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B.“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批判了害怕继承拒绝借鉴,主张“全盘西化”的逃避主义者。
    C.“只不用它来宴大宾”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中的“是”是“正确”的意思。
    7.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开始写?试作分析。(4分)8.《劝学》和《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说理,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效果。(4分) 
    答案:
    5.(4分)引用《沧浪诗话》中的名言,承上启下(1分)。总结上文事例,从理论层面上(1分)论证了诗歌的情趣不在于“理”的理念(1分),进而又引出下文“诗歌情趣在于‘情’字上的观点(1分)。
    
6.(3分)D
    
7.(5分)本文以黛玉、湘云对诗引入,提出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的观点,与题目“无情不作诗”相呼应(1分):接着列举历史上著名诗作所呈现的缤纷情怀加以论证(1分);然后从“情”的相反面“理”的角度论证对诗作的解读不适合用“理”(1分);最后引用诗句,强调诗歌会因“情”而流传千古(1分)。文章层次清晰,正反论证,层层推进,富有说服力(1分)。
    
8.(4分) 可以从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观察视角的转换(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动词(结、撑、捧、撒、涌、堆)的运用、叠词的运用(密密匝匝、煌煌然、一道道)、句式的运用(长短句)等角度进行赏析。(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树比喻为“云”和“苍翠的山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树的众多及外形,表达了对古树的赞美之情。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古树捧绿撒翠,从西关涌向南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树的苍翠、众多的气势,表达了对古树的赞美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