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12-23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①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4.对于作者为什么要用屈原的诗来开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木叶”这一意象溯源B.引出全文所要评说的对象
    C.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D.增加文章的文字性可读性
    5.对于文中所说的“诗歌语言”,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与生活用语及科学概念都不同的一种语言
    B.这是一种由诗人们传承、创造的文学性的语言
    C.“诗歌语言”的运用通常更加讲解洗练、精妙
    D.“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
    6.文中②③两段都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目的有何不同?
    7.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有人认为“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难得的佳句,对此,你是否认同?
    答案:
    4.C项,“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说法错误。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木”,突出屈原诗歌的成就之大与本文的写作重心不符。
    5.D项,“‘诗歌语言’离不开天才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分析可知,正是诗人的大胆冒险发挥创造性,使诗歌的语言精彩纷呈,但不能说“诗歌语言”离不开诗人冒险发挥创造性,选项太绝对,曲解文意。
    6.第②段中是为了指出在诗歌的语言中,不仅有“木叶”一词,还有“落木”。以此说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第③段中是为了强调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引出下文对“木”字的分析。
    7.示例一:认同。①林庚先生研究的材料并未穷尽所有情况,只是一家之言,其结论不能过于泛化;②“落叶满空山”中的“落叶”也都是很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惆怅、落寞、孤独的情感,确实不能换成“落木”;③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情形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示例二:不认同。林庚先生对“木叶”的解读是个人独到的发现,能帮助我们了解“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