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1.下列对《劝学》第④段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局限所选文段】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 译文: 15.《师说》节选段中韩愈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态度,请找出这三组对比并作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1.B 12.D 13.A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智慧明达,因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5分,每个关键点1分) 【解析】此句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博学”,古今异义词,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通假字,通“智”,智慧;“明”,明达;“过”,过错。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3分,每个关键点1分) 【解析】此句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卑”,地位低;“羞”,感到耻辱;“谀”,谄媚。 15.《师说》节选段中韩愈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态度,请找出这三组对比并作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3分,每点1分。找出对比并概括给1分。) 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②把士大夫“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焉”作对比;③“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学习态度作对比。 【解析】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的见识反而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②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因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④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植物,只有四寸高,长在高山上面,却能俯瞰一百仞高的深渊,不是它能长得很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也一起变得很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止坏人坏事的影响而保持中庸正直。 《师说》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因为这个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感到奇怪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