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一18题。 西洲曲 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①飞,风吹鸟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②。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郊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①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②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女子回忆起以前曾和情郎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附近的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郎。 B.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臼树,女子打开家门没有看到情郎,便出门去采莲。 C.秋天的南塘里女子摘着莲子,思念的情郎还没来,女子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情郎却望不到。 D.情郎此时也在思念女子,托南风传递自己对女子的情意,并传递自己希望在西洲与女子团聚的愿望。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整首诗通过西洲游乐、开门迎郎、出门采莲、登楼望郎、凭栏苦候等场景,展现了女子盼望与情郎相聚的心情。场景变化中,情感流动缠绵。 B.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 C.“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四句诗中,四个“门”字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情郎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D.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仰首望飞鸿”中暗含着女子盼望情郎音讯的意思,“鸿飞满西洲”,则表达了女子得到情郎音讯后的激动心情。 17.“莲”,又名荷、芙蓉等,在古诗中有着丰富的意蕴。下列这些诗句中的“莲”与本诗中的“莲”所寓意蕴相似的一项是(2分)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C.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D.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赵嘏((赠天卿寺神亮上人))) 莲的心事 席慕蓉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18.有人说,“莲”的心事,实则也是一个女子的心事。如果这首诗中的“莲”代表的是一个女子,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与《西洲曲》中女子形象的不同点。(6分) 答案: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5.D(2分)16.D(2分)17.C(2分)18.略(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