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知识概要,帮助同学们高效学习,积极备考。 ![]()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三代,西周成熟 (1)含义: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权位。 (2)依据:血缘关系或宗法制。 (3)影响:有利于巩固血缘贵族政治,但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2.军功爵制:战国至秦朝汉初 (1)创立:萌芽于春秋,创立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创立) (2)依据:军功 (3)影响 ①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 ③始终与严格、残酷的刑罚结合在一起。 3.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时正式确立 (2)察举制 A.含义:亦称举荐,各郡国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向中央推荐人才,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由授予官职。 B.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明经、明法等十余种。 C.对象:现任官员、平民和太学生等。 D.特点 ①以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为主。 ②推荐与考试、试用相结合,考试为辅助。 ③选拔标准兼顾品德与能力。 ④以孝廉为主要察举科目。 ⑤政权相对开放,官员不问出身和军功。 E.影响 科目多,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 ②官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 (3)征辟制:汉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自上而下,不占主导地位。 4.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 (1)历程: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初废除。 (2)含义: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其担任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根据家世门第、品德、才能三项评列九等,称为“九品”,并写出评语,称为“状”。“品”和“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以官举士) (3)特点:重视出身;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4)影响:使士族垄断选官途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为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 5.科举制 (1)背景:隋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历程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形成。 ③唐朝时,考试由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④宋朝发展完善,采用回避、糊名法等。 ⑤明清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四书五经,朱熹注;文体:八股文)。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 (3)特点 ①自由报考,具有开放性。 ②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③重视个人才学。 (4)影响 A.积极 ①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②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和乡村士绅阶层的形成。 ⑤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魏晋南北朝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唐宋逐渐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B.消极 ①读书人埋头功名,忽视实际有用的学问。 ②明清的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③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发展趋势:前期积极作用突出,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了人才,消极作用日益凸显。 ![]() ![]() 二、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1)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①秦朝:御史大夫(中央) ②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汉武帝,监察区称作州,全国设13州)③唐朝:中央——御史台;地方——道(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④宋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州设有监察官员通判。 ⑤元朝:中央——御史台;地方——江南陕西设行御史台,其余设监察御史(机构为道)。 ⑥明:中央——都察院(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地方——监察御史(机构为道) ⑦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2)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①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②宋代:谏院(负责对中枢决策、行政措施、官员任免等措施提出意见。与御史台合称“台谏”) (3)影响 A.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