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新高考地区的20多个省事已经启动新版教材,为了帮助同学们高效学习。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的知识概要,一起来温故知新吧。 知识概要 一 秦汉至魏晋时期 1. 先秦有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荐举和功劳制等。 (1)西周至春秋,实行世官制,形成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采用荐举制、军功任官等。 2. 西汉时,使用察举制 (1)标志: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孝廉 (2)选官依据: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 (3)分类:常科,制科。 (4)评价: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3.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开始: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 (3)选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4)评价: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 考核办法 在中国古代,考核被称为“考课”“考绩”“考功”和“考效”。 秦汉采用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5. 监察制度 (1)形成中央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 (2)汉武帝划分十三州,设置刺史,以巡行郡国。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 1. 选官用官:采用科举制 (1)背景:门阀士族的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与政治。 (2)形成: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两宋“取士不问家世”,发展完善。 (3)分类:制举,常举。 (4)选官依据:考试成绩(才学) (5)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2. 考核制度 隋唐时归吏部负责。唐朝考核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考核称为“磨勘”。 3. 监察办法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划分十道,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3)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 三 明清时期 1. 选官,采用科举制(八股取士) (1)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进士。 (2)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 2. 考核制度 (1)明朝有考满和考察。考满由初考,再考和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 (2)清代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 3. 监察制度 主要机构有督察院和六科,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四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1. 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 2. 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 3. 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 4. 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五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1. 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 2. 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 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 4. 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