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曾几《发宜兴》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10-10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曾几
    发宜兴
    曾几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阳羡即宜兴,玉溪曾为作者侨居之地,故代指其故乡。③善权,指善卷洞,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扣诗题“发宜兴”,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又”字意蕴颇丰
    B. 颔联出句承上,言客居宜兴时日之短;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
    C. 颈联由实入虚,设想回乡后之状,语言精炼工整自然,“听风听雨”则为双关语。
    D. 全诗以记行为主,以抒怀为辅,围绕行踪构思,抒写“发宜兴”引起的身世之感。
    15. 诗歌尾联言“布袜青鞋梦”,你认为“梦”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4. D  本题,D项,“以记行为主,以抒怀为辅,围绕行踪构思”错。这首诗题为“发宜兴”,但除首、尾两联照应题目外,中间两联却是想象归家后的情景。“纪行”并非主体,“述怀”才是中心。全诗正是围绕着“述怀”进行整体构思的。
    15. (1)“梦”中有眷恋之情和隐居愿望。诗人以布袜青鞋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梦想,而“不到张公即善权”既表露对宜兴山水的眷恋,也表明诗人隐逸山野、纵情山水的愿望。(2)“梦”中还有无奈和怅惘之情。前两联写时局动荡,诗人垂暮之年饱受羁旅飘泊之苦,故而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第三联既写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诗人为官一生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与无奈之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以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仿不难想见。
    颔联,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短,生活不安定,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可见生活清贫、做官清廉。前两联写时局动荡,诗人垂暮之年饱受羁旅飘泊之苦,故而内心渴望和平安定。
    颈联,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回去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寝忘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颇为闲适,实际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风雨,代指时势。这一联语调轻松,意态闲逸,骨子里却隐含一缕无可奈何之情。
    尾联,作者以布袜青鞋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内心意趣。“不到张公即善权”一句既是实写宜兴之景,表露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情绪;也是虚写,借指他处之景,暗接此联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隐逸山野,纵情山水的愿望。
    综上分析,本题从眷恋、无奈、怅惘之情以及隐居的愿望这两方方面回答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