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盛夏骄阳似火之时,诗人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已汗如雨下,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C.五至八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写出了劳工勤俭节约的淳朴品质和儿女对他的无度索取。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15.这首诗是如何刻画“负重民”的形象?(6分) 答案: 14.C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体现出劳工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15.①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也可),“筋骸长彀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典型的细节刻画突出了劳作的艰苦不易;“半衲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②对比,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牛马能在高树下乘凉避暑,劳工没有这种福气,突出“负重民”牛马不如,生活悲惨,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③侧面烘托,前两句通过“无雨”“惟飞土”“汗如雨”的描写,突出环境的酷热难耐,烘托出“负重民”谋生的艰辛。 (每点3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能答对以上任意两点给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刻画形象,首先结合第五至十二句诗理解“负重民”的意思,然后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以及最后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底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