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升格:表达须明晰,构思宜缜密 ——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升格示例 ◎文 / 王淦生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 7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中“文明”是中心词,母话题 ;“韧性”是中心词的特征。也就是要写出文明的绵延不息,世世代代的传承发扬。 “文明”这个词比较宏观抽象,包含很多角度,也就是子话题,所以主体部分可以通过小的类别来表现中华文明的韧性。写作时话题可以缩小化、微观化,比如可以通过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伟大人格等内容来表现文明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关于“韧性”,材料中提示为“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具体而言可换成坚韧顽强、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等词语 ;亦可由此联想到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 “韧性”和五千年文明结合起来,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可以按照材料中提示的文明的载体来写作,也就是围绕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立意,表明文明的韧性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如果有针对性地写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会更有现实意义。 【考场原作】 文明韧性的光辉 (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命题作文是不允许擅自改动作文标题的,只能添加副标题。) 文 / 北京一考生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滋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会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此说过于简单。你从“韧”字中何以看出“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应该阐释清楚。)或许与“韧”字相关的,都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与外人或是自己——才能实现,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又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化瑰宝,最值得“为人道”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元朝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们,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坚持(我们凭借什么能够“坚持”下来?下文应加以阐述)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 ;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之时,即便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依然可以重新奋起复兴中国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表达上有些别扭,语言需要推敲) 很多西方人曾以“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批驳(“批驳”一词最好改为“诋毁”)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 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的指引,就是使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值得享有这份殊荣。(对一些论据的阐述不够细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 几千载的漫漫征程中,风雨交加,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了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韧性的光辉。(这一段最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揭示这种“韧性”的成因)。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向世界所展现的坚韧,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民族发展中最本质的精神基石。若“勇敢”(“勇敢”改为“韧性”更好。)被定义为抵御外部困难时的不放弃与勇于面对,那么“韧性”便是 对个人所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这里需要点明是对“错误理念”的否定和对“错误的价值观”的重塑。) 可能在外人看来这是对过去的放弃与抛舍,令人惋惜,而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信念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让社会向着更光明的前途迈进,这正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领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这段论述有深度和新意,但有两个缺陷 :一是议论中表意不太清晰,二是没有能够点明中华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善于接纳外来正确的文化以壮大自身;更重要的是没能点出中华文明“韧性”的最主要的原因——自身的先进性。)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变革家,他们都是在向已呈颓势却深入人心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宣战,与他们相对抗的,不仅仅是那些利益相关者,更是如大山一般沉 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 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颠覆陈旧的文化和观念,但最本质的精髓始终是中华民 族的璀璨文明,目的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即如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创,市场化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本是不可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他和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愿意承担这份风险。他们相信,这是巨大的改变,但不会带来毁灭。而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最好通过议论,揭示中华文明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自我纠错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唯有这份韧性,我们才能如此处变不惊,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复兴。(结尾仓促,总结不够到位。) 【升格思路】 一是还原标题,重新设计一则副标题 ;二是对论述语言加以推敲,尤其对各层次中的中心句进行打磨,使立意更清晰;三是充实文章结尾的内容,使之起到总结全文之效。 【升格之作】 文明的韧性 ——中华文明的“韧性”之我见 (命题作文在不改原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设置副标题的方法来揭示文章主旨。) 文 / 北京一考生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滋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刚柔相济之感。你看这个“韧”字的构成——纵然利刃在手,亦难将坚实的牛皮割断。柔而坚实谓之“韧”,一个“韧”字,道尽了世间多少有形的和无形的事物的特性,比如意志,比如品质,比如精神,比如文明……尤其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其“韧”的特质更是后无来者,前无古人!(这段修改,一是对“韧”字重新拆解,二是借此引出对中华文明的特质的简述。) 而韧性,在我看来,乃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化瑰宝,最值得“为人道”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特别是百折不屈的韧性。(这里另起一段作为过渡,以下乃是文章的论证部分。)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难以想象,当元朝的蒙古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鲸吞”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们,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文明的“韧性”,使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践踏,许多人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之时,我们这个民族依然可以重新奋起复兴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很多西方人曾以“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诋毁,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敬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中华文明的篝火,就是凝聚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国家,中国值得享有这份殊荣!(修改之后的这一段,重在分析“文明的韧性”之“表”——在外族侵入、外国文化袭来之时,我们的文明依然能够绵延不绝;在没有宗教信仰的状况下,中华文明可以凝聚人心。为下文分析这种现象形成之因做铺垫。) 几千载征程漫漫,风雨如晦,中华民 族能够逆风前行,在来自外部 和内部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了中国人的品 格、文化与意志的傲然屹立—— 这种“韧性”惊天地,泣鬼神,其原因,值得后人深思,值得我们总结。 (转向分析“文明的韧性”之“里”——“韧性”之因。) 历史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向世界所展现的坚韧,其基石乃是在于中华文明的先进与厚重。这种“先进性”酝酿出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在异族入主中原时始终保持一颗“中国心”。我们可以在武力上被打败,但我们先进的文化却瞬间包围了入侵者的大脑,将其俘虏。 君不见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哪个朝代不是汉文化大行其道,深入朝野上下官民之心?落后者失败,先进者畅行——文化亦然,文明亦然。(添补这一段,突出了中华文明富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原因——先进与厚重。) “韧性”如果可以被定义为抵御外部打击时的永不放弃与自信面对,那么在面对外部优秀文化的浸润和自身文化糟粕的感染时表现出的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包容与接纳,对自身颓废文化的否定与重塑同样是一种“韧性”的表现,而且更是一种自我成长与壮大。可能在外人看来,这是对过去的放弃与抛舍,令人惋惜,而事实上,勇于接受外来优秀文化,敢于直面自身缺陷,甚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剔除自身的糟粕以赢得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让社会向着更光明的前途迈进,这更是我所赞颂的文明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领先于时代而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甚至吞没。(这段通过议论语言的推敲与润色,明确了“文明的韧性”的两个重要原因——即先进厚重以及吸纳和纠错的能力。)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改革家,他们都是向已呈颓势却深入人心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宣战,与他们相对抗的,不仅仅是那些利益相关者,更是人们如大山般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颠覆陈旧的文化和观念,吸纳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优秀文化和理念,目的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即如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正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创,市场化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本是不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他和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愿意承担这份风险。他们相信,这会带来巨大的改变,但不会带来毁灭。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我们更美好的家园。唯有这份韧性,我们才能处变不惊,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复兴。(这一段是上一段的例证,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我们有悠久而璀璨的文明,这让我们能昂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使我们百折不摧;我们有着不断更新与纠错的能力,这使得我们的文明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中华文明,是我们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添加这样一个结尾,以总结全文,突显文章中心。) 【点评】 这篇作文立意上有新意,有深度,经过修改和升格之后,语言表述更加清楚,层次更加明晰,又拓展了内容的宽度——突出了中华文明原本具有的“先进性”,彰显了中国人自古而来的“文化自信”。添加结尾部分的总结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主旨更突出。 来源:《中学生·新作文》高中2020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