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堂达标】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 ,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 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A。注意时间“1958年”。“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这种说法本身违背了教育规律,体现了想迅速改变教育现状的盲目冒进思想,这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3.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 周年时有人写道,3 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解析:选B。理解材料“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 4.“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 ) 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B.职业教育的发展 C.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D.基础教育的发展 解析:选A。“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要学科。 5.观察下列图片: 1979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后入学的大学生 请回答: (1)在当时,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哪些指导方针? (2)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作答;第(2)问要从教育方针的指导作用和意义角度概括。 答案:(1)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从1952年秋天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当时调整的主 要目的是(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确立教育方针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为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准备了条件,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从题干给予的信息可以看出新设的主要是工业学院,说明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工业建设人才。 2.“文革”期间,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 题的能力。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解析:选B。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题干中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据“1977年”“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推知材料所叙述的是恢复在“文革”中被取消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42009年11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做客人民网,他表示,从2006年到2009年,国 家投入1600多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科教兴国”的进一步落实 B.国家有能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C.体现了“希望工程”的成果 D.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公平 解析:选C。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是国家的总体教育政策,这一运作经费的来源是国家投入。而“希望工程”则是社会捐资办学,所以与此关系不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