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授有关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时,注意表述准确,即“八大坚持了……”而不是“八大制定了……”。究其原因,教材小字内容已作说明。1956年5月,中共中央就已经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关于八大的意义,着重强调两点:第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科学性。如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五、“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一目,教授时应讲清以下五个问题。 1.八大以后,进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如何按照八大确定的方针,编制1957年建设计划和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一个是如何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如果从实质上讲,调整经济计划和调整经济关系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在进一步探索中,党有过科学的、正确的、创造性的理论,但也有重大失误。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根据教材,重点讲清文章的重要观点。教材主要提到了三点:第一,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第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三,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文章的观点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讲话”的背景,教材涉及不多,尤其未写出当时国际背景,教师可不作补充,但应清楚,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讲话》发表的重要性。 3.讲授整风运动时,第一,适当补充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由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缺乏经验,许多人习惯用阶级斗争的组织形式和处理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在党内有一些同志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滥用党的威信,单纯靠行政命令办事,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因此,1957年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教育运动。它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整风运动的具体内容时,可与延安整风作一比较。指出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已是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员干部易于滋长特权思想、骄傲自满情绪、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第三,整风运动的开展在教材中是用小字叙述的,可让学生阅读,明确认识整风运动的初期是健康的、有益于党的建设,是探索的新成果。 4.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应着重让学生了解转变的原因。可让学生结合小字内容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掌握;右派分子确实存在,对严重违反社会主义利益的错误、言论进行批判,在全国人民中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人们分清大是大非,以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秩序是完全必要的。 5.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本章的难点内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说明了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指出了党在指导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要给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党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的正确认识造成的。这是建国以后党历史上的一次大教训,说明驾驭不熟悉的复杂政治局势的艰难和实现政治生活历史性转变的不易。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产生的影响,是初中教材未涉及的。理论性较强,尤其第一点。教师讲授时适当地加以说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由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实践后来逐渐被错误地上升为理论。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这次大会也并非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还会继续一个很长的时间”。1957年右派进攻的事实证明意识形态领域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确实没有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的完成而自然结束,但是如何处理好这种斗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党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经验。因此,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实践后来反映到理论上,就是动摇与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具体表现为,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改变了八大的科学论断。到八大二次会议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理论进一步确立,甚至宣布我国社会有“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把知识分子列入了第二个剥削阶级范围内。这些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一再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目是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时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从总路线的提出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当时称为“三面红旗”),是我国力图在探索中打开一个新局面的标志。但是历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上“左”的指导思想的失误,即对阶级斗争问题认识上的错误与经济建设上违背经济规律而出现的曲折是交织在一起的。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第一,总路线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首先是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其次,整风中,在一些农村、工厂也出现了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这些说明经济建设的方针与政治方针的密切联系。第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评价,可结合教材小字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从客观上讲,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三,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