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徘徊中前进的原因及表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P124的材料,引导学生注意通过史料进行历史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加深认识中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党,因为中共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且有改正错误的能力。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 课前准备:编写自习提纲并发给学生 课堂教学设计: 甲:导入新课 提问:通过第七章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现在请大家做一个题: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阶级斗争B经济建设 生; 过渡:由于在“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实践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错误的,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因而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在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基础上,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由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中,其转折性的标志是什么呢?通过第八章的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学习,同学们将会得到答案。 乙:学习新知识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过渡:文革结束后,并没有立即实现转折,而是经历了一个徘徊中前进的时期,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徘徊中前进,具体是对哪两年工作的评价?”(邓小平指出:“1977、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一、在徘徊中前进 1、在徘徊中前进 (1) 徘徊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犯“左”的错误 表现:一是指导思想仍然没变,二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2) 前进的原因及表现 提问:文革后,首先出现新气象的领域是A科教文化领域B经济领域C思想领域 过渡: 这是因为邓小平1977年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大力整顿。 原因:邓小平复出,大力整顿 过渡:请同学们想一想,邓小平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是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上山下乡造成了人才的断层,而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人才。)为了选拔人才,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了给科技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又是怎么做的呢? 表现:(1)科教文化方面:①1977年底,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②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2)经济领域,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责任编辑:admin) |